“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文化交流探究 *

2020-03-14 16:56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一带一带一路

黄 滨

(福州大学 对外合作与交流处,福州 350116)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中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承担大国使命担当的重要实践。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是实现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主渠道。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更承担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历史使命。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如何发挥高校国际文化交流职能,使之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互学互鉴互通的重要桥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文化交流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不同文明之间互学互鉴互通的交流形式。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跨越地区、跨越国界和跨越民族的国际文化交流必将日趋频繁、日益深入,必将在全球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纽带,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访交流、国际合作研究、国际文化论坛、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外,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在交流内容上更加广泛深入,在交流形式上更加新颖多样,在交流平台上更加高端广阔,在交流频率上更加频繁常态。

(一)高校国际文化交流的机遇

国际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的基础,也是推动其它合作的重要保障。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模式比较单一,高等教育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文化交流中面临着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突破文化霸权主义、摒弃原有僵化认识等突出问题,亟需共同面对和克服。“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凝聚了共识,打破了国家、民族和区域的限制,为国际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也为高校深化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带来了难得机遇。第一,丰富了交流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丰富且多样的文化背景和资源,涵盖的主要文化类型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统计,全球超过一半的文化遗产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400余项),且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其中,超过50%以上的文化遗产属于建筑群类,30%属于遗址类,文化景观和文物类各占10%。[1]这些丰富多元的文化为高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厚土壤,高校可发挥各个相关专业优势与沿线国家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多维度的科研合作、文化研究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文明大融合。第二,扩展了交流平台。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和外交事业发展,我国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文化交流发展更加迅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截至2016年底,我国文化部与沿线6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与相关区域国际组织建立了各种有效合作机制,与相关国家建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国际艺术节联盟等合作联盟,着力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丝绸之路文化使者、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中外文学和影视翻译研修活动等,这些为高校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第三,拓宽了交流形式。“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国际文化交流,除了传统形式的文艺展演、影视交流、文物博览等,国家文化部还有计划地推出一批有影响的重点文化项目,有针对性地建设和发展海外文化中心,重视推广重点文化品牌,同时鼓励积极参加和举办多边国际文化活动,开展“一带一路”相关文化遗存和文化交流研究,深度挖掘各国人文资源,这些极大丰富了高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形式,不仅为各国高校学者提供了研修、实践、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推动各国文化深度融合。

(二)高校国际文化交流的挑战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高校国际文化交流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多元文化交锋的挑战。“一带一路”贯通东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至欧洲部分区域,涵盖欧亚非三大洲100多个国家,并不断扩大,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必将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互鉴融合。但这些国家在自然条件、历史进程、社会环境、语言文字、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2],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不同文化间的激烈交锋,文化交锋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此消彼长”的复杂状态,因此高校国际文化交流面临着本土文化被消解、同化的危险和挑战。其次,基础薄弱和地区不平衡的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薄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交流“硬件”和“软件”上的短板。例如从“软件”上主要表现为行政效率偏低、通关手续繁杂,同时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和文明程度的不同,不同国家对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回应各有差异;从“硬件”上则主要表现在通信、交通、金融服务、文化场所设施普遍落后,成为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屏障。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文化交流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在中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尤为突出,还有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宗教极端势力活跃,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进程与成效。再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等威胁和干扰。长期以来,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横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一道难以逾越的藩篱,在全球化大趋势下阻碍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在推进“一带一路”进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多种文明交融必将与文化霸权主义展开交锋,并时刻受其干扰。高校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应直面这一交锋和干扰,如何把牢师生意识形态、提高师生甄别能力和思想定力,不被霸权文化蒙蔽,认清西方敌对势力从文化上瓦解中国的意图,将成为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大挑战。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国际文化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战略的推进,高校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但是高校间在国际文化交流的理念、交流的机制和交流的成效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理念存在差异

当前,国内部分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愈发认识到高校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并且紧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步伐,把国际文化交流纳入到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大框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仍然有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目标,片面地认为国际交流合作仅是知识和科技的交流合作,承担国际文化交流使命的意识还不强,在具体实施国际文化交流中缺乏主动筹谋。这主要源于高校站位不够高、视野不够宽,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校国际文化交流内涵把握不准,对高校在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的作用认识不足。

(二)机制不完善

从宏观看,国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虽然对高等教育承担国际文化交流寄予希冀,但在实际过程中应进一步把高校国际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好地有机结合,通过国家文化、教育、外交等部门构建科学的、可行的、系统的、协同的工作制度体系,为促进各高校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方向指引。从中观看,各级政府文化、教育、外事主管部门在指导、督促、检查高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工作中,仍然协同不够、沟通不足,在整合拓展国际文化交流的资源方面相对局限,甚至在审批高校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中思维僵化、保守,存在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高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积极性。从微观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国际文化交流工作中,未能强有力地整合校内资源和力量,普遍存在带“外”字的就是国际事务部门的工作,缺乏“校-机关-学院”协同工作机制。很多高校尚未成立独立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研究机构,尚未配备专职专业工作人员,往往由国际事务部门兼职,导致时间精力投入不足、交流效果差强人意。

(三)成效参差不齐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成效显著,成果丰硕。从国际范围来看,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明显增多,在世界各个地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热”。[3]相比之下,本应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的众多高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还未发挥出应有的强大作用,各地区、各层次、各类型高校文化交流成效良莠不齐,存在较大差异。一是文化交流的内容局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文化交流具有多元复杂性,目前一些高校更多倾向于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较少体现我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同时,对于高校国际文化交流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刻,未能充分认识到大学先进文化也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大学文化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和重要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校增强办学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要素,因此也应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二是影响力和辐射力有限。目前,很多高校围绕“一带一路”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论坛等,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文化交流的氛围,但在影响力和辐射力方面还不够突出,例如有些活动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宣传策划投入不足,参加人数少;在高校组织留学教育和短期游学项目过程中,对参与学生的文化交流教育和指导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走出国门后仅仅满足于文化猎奇,未能很好地起到积极宣传、主动交流的作用;还有部分高校在组织策划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时,仅满足于“走出去”,而对“走进去”的研究和探索还不足,存在“打游击”现象,未能将交流的成果稳固并拓展,以形成高校自身的国际文化交流品牌。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文化交流的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中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对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展望未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一背景下,高校需要在把牢意识形态、完善工作机制、拓展交流内容、创新交流形式和强化交流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促进高校国际文化交流向深层次、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一)把牢意识形态

在新时代推进“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文化交流,要紧密结合“双一流”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牢国际文化交流的大方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思想,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传播到沿线国家,增进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要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此外,高校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中把牢意识形态,还要警惕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与渗透,在全球化大趋势下,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阻碍国际文化交流绊脚石,高校要时刻警惕,谨防被渗透甚至同化。

(二)完善工作机制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从组织领导上,国家应在推动“一带一路”中重视发挥高校作用,建立由文化、教育、外事等部门以及部分高校组成的协商实施机构;高校应积极回应国家“一带一路”文化战略,充分认识到国际文化交流对高校人才培养乃至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学校实际成立领导机构,建立由专家顾问、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和研究机构等组成的工作实施机构,并配齐专职专业人员。从顶层设计上,国家应将高校的国际文化交流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文化交流规划中,通过搭建交流的平台、建设文化研究中心等充分发挥挖掘高校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优势;高校要不断完善和强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将国际文化交流纳入学校国际化总体发展规划,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高校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战略文件中精准定位国际文化交流的目的、意义、举措等,形成指导性文件,并有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和监督机制。从运行机制上,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文化、教育、外事等主管部门应构建科学的、可行的、系统的、协同的工作制度体系,为促进各高校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方向指引,充分整合拓展高校国际文化交流的资源;高校既要发挥国际文化交流机构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等校园文化建设职能部门的作用,更要协同办公室、人事处、社科处、研究生院、科技处、校友会、科技园及相关学院,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整合国际文化交流的力量,形成合力。

(三)拓展交流内容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校国际文化交流应坚持“求同存异”,更要坚持“内容为要”。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应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既要让沿线国家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也要展示中华民族志向高远、反抗侵略、自强不息、艰苦卓绝、顽强拼搏、舍生取义、不怕牺牲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更要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要发挥高校的地缘优势,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敦煌文化、水乡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还要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历史、校园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传播高校自己的声音,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在文化引进来方面,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借鉴沿线国家优秀的文化思想及文明精华,积极吸纳与中国发展相适应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要善于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机制[4]。

(四)创新交流形式

一是打造高品质的“一带一路”交流平台。构建“学术共同体”、“青年共同体”,鼓励研究人员对沿线国家的人文等相关议题开展联合研究,促进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召开或承办国际会议、邀请国外优秀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座,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接受到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文化信息;在传统的校园国际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深挖活动内涵、拓展交流形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建设“一带一路”网络学习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一方面让国内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通过线上的公开课学习沿线国家文化,另一方面向沿线国家开放在线教育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三是丰富“一带一路”研究实践项目。整合不同学科力量,开展沿线国家相关文化的研究课题和训练项目,努力培养专业基础过硬、熟练运用外语、拥有全球视野、具有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四是发挥留学生工作的文化交流功能。一方面有计划地向“一带一路”参与国以及与我国关系长期稳定而人才缺乏的发展中国家选派留学人才[5];另一方面兼顾数量与质量,吸收“一带一路”沿线国来华留学生,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力量。

(五)强化交流保障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继续鼓励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文化研究与交流,培养一批熟悉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社情民意的国别及区域研究专家;支持更多的校内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与创造体系中,培养师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二是加强智库建设,更好发挥智库在“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引导智库在文化交往中积极宣介我国文化建设理念以及介绍各国优秀学术成果、思想理念并借鉴其中有益成分,努力为“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提出有效方案。[6]三是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加大国际文化交流工作经费投入,充分发挥专项经费的作用。此外,高校应积极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努力争取更有力的政策扶持和物资支持,发挥好海外校友会、基金会的纽带作用,积累国际人脉资源,扩大高校的“朋友圈”,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校国际文化交流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一带一带一路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