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传播的四维解读 *

2020-03-14 16:56王华庆陈顺伟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时代

文 学,王华庆,陈顺伟

(北京化工大学 1团委;2研究生部;3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进一步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新形势下,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研究以及发展成为目前中国最鲜明的话语主题。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传播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高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还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主要的宣传阵地。其特殊的属性,决定了在高校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价值观和政治取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科学知识和人才的渴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主义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四个服务”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为学生一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保证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蕴含的精神意涵和理论魅力,也将极大地鼓舞、感召和激励高校青年学生自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马克思曾强调,“世界的哲学化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1]258。哲学既忠实映照现实世界,也是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力量,并且在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和结合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阐释,就在于其能够坚持与时俱进,而不是僵化停滞,一成不变,把自己看成是终极真理,而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经验、新知识,不断创新、丰富、发展,进而指引人类社会不断走向光明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在解决中国实践问题中诞生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对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的最好纪念,就是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2]。而高校是“常为新的”,具备知识不断积累、更新的体系和能力;同时,高校有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研究的历史禀赋、学科传统和物质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传播必然催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想,新阐释和新知识,不断赋予理论本身强大的生命力。

(三)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宣传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3-4]。在高校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高校思政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筑牢共同思想文化基础,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要求。当前,世情、国情发生急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交融交锋,文明冲突和宗教信仰矛盾愈演愈烈。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有些国家不愿看到一个崛起和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运用各种手段渗透、冲击和侵蚀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企图干扰和迟滞我国的伟大复兴进程。社会主义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应该旗帜鲜明地传播好的党的最新理论和声音,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传播的四个维度

学界关于传播的理论有着不同的研究范式。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who(谁)、say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和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他打破传统媒介研究的思维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这四个环节既彼此联系又保持独立性,同时提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播主体的目的和传播内容,技术、物质工具也在制约着信息的传播。传播过程还要考虑受众者的社会关系、差异性和多元性[6]。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关于传播的实践呈现出“传播主体”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传播内容”从抽象思想到具体话题,“传播途径”从单一的组织、人际到与新兴媒介的融合[7],“传播对象”从宏观传递到精准引导等新特点和新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传播同样需遵从传播的基本规律,需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体等要素上进行改进,以期努力达到与时代发展逻辑、思想文明高度相配称的传播水平和传播境界。

(一)强化政治引领,追求传播高度

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追求,都谋求政治主张被最大范围的认可和拥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传播,本质上也是一种政治传播,它有着传递政治信息、获得政治效果、实现政治意图的传播诉求,不是一般意义上信息通过媒介的简单传递,而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当前,旗帜鲜明地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全党全国全军首要的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8]。政治建设关系到政党属性和执政基础,新时期党的建设要牢牢把握政治建设这一纲领性根本性要求。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传播既是加强新时期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党的建设以及各项事业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高校党委及各级宣传组织作为高校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首先,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高校党委及各级宣传组织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做学校头等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分析研判和方案设计,站在为党和国家赢得青年、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筑牢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引导师生做到思想入耳入脑入心,进而激发广大师生的内在认同和行动自觉,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其次,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集中体现了领袖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要在传播中坚持大格局和大情怀,坚持爱人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爱校的高度统一,真正让学理性与情理性在传播中交相辉映。再次,要有笃实的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目标的思想武器,也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简单套用,也不是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理论的“舶来品”,是本土“智造”,并不断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焕发出真理力量。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传播,要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真信才能笃行。

(二)挖掘思想内涵,增进传播深度

马克思在《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P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意蕴广阔,在传播过程中,要注重思想内涵延伸和精神境界挖掘,不能局限于表面作片面解读,不能停留在口号式、教条式、灌输式的说教上,要注重把握“群众掌握理论”的一般规律,达到“理论掌握群众”的实际效果。

1.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性、系统性的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在学科视野上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在内容上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科学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战略举措。此外,面对新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四个自信”,“四个服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都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把握,是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集中体现。要在传播中讲清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为什么“好”的理论逻辑,增强传播深度。

2.从实践逻辑的角度,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践履。“说”不如“做”,“知”不等于“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传播必须坚持学思悟贯通,知信行统一。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师生改造主客观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认识武器。另一方面,在“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中,无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些伟大实践,伟大工程,伟大事业都为高校师生干事创业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内容、载体和素材。要引导高校师生勇于投身历史潮流,积极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与领悟。

(三)拓展宣传载体,提升传播广度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则更是直接指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由此可以看出,传播媒介或者说载体在传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传播,同样需要发挥多种载体的协同传播作用。

1.强化第一课堂主渠道阐释作用。积极发挥思政课堂的核心育人作用,同时加强专业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注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步建设,广泛组织集体研讨、集中备课、集约讲授,注重学理性阐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此外,要依托各高校的党校、团校、骨干培训班等载体,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企业骨干、先进人物等走上讲台,从各个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践宣讲,增进理论和情感认同。

2.扩大第二课堂侧面引导实效。深化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反邪教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构建以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为载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依托博士生讲师团、学生志愿服务宣讲团、社会实践服务团等学生宣讲组织,将理论知识、时事热点与专业充分结合,用青年人自己的语言,在校内外广泛宣讲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强化学习、深化宣讲、转化行动,发挥朋辈引领和榜样示范带动作用。

3.发挥网络新媒体舆论熏陶作用。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网络社交成为高校师生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传播工作向网络延伸,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媒体矩阵建设,深化对网络媒体的引导和监督,注重打造大众化的网络传播语言体系,净化网络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以及自媒体的融合协同力量,让主流社会思想和正能量在“无时无刻”中“无声无息”地发挥引导人、熏陶人、塑造人的作用。

(四)把握群体特点,凸显传播效度

任何传播都是由传播主体、接收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四大要素构成,这四大要素相互关联,互相作用。传播效果的最终实现都是传播主体、接收主体通过媒介和内容互相选择的结果。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受众对所传播核心思想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因而传播效果具有一定的受众依赖性或者是受众倾向性[7]。接收主体在思想、行为方面的共识程度以及自觉程度集中反映也检验着传播的最终效度。不同的受众基于自身知识水平、人生阅历、社会地位等诸多个体因素的差异,其接收传播思想的理解能力和接受度也不一样。对于高校而言,其传播的接收主体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及其周围的社会关系群体。总的来说,这类群体知识层次高,青年人多,批判意识和参与意识比较强烈。但是具体细分群体来看,也各有特点,应将相对抽象的理论宣传与受众具体化的生活、情感需求结合,尽可能发挥每一类受众个体的能动性,达到最佳的效果。对于高校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而言,他们是“关键少数”,要切实抓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周五集中学习等常态化集中学习制度,不断引导其将学习认知转化为推动高校综合改革,促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提升个人价值感和成就感。对于高校教师群体而言,这类群体知识层次高,有着强烈的学术批判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要结合社会热点加强学理性阐释,增进理论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将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增进情感认同。对于高校青年学生而言,他们是“绝大多数”,有着鲜明的群体性思想行为特点,要遵循知情意行规律,避免单一呆板的“宏大叙事”说服人,善于运用“接地气”的鲜活实例感染人,综合运用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策略,真正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