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成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00)
德性即道德品性,是指个体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征的品格或品性,与人格具有内在的关联。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曾提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1]20的哲学命题。对高等教育而言,“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这一哲学命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教育价值取向,也是提升大学生德性品质的有效机制。五四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高校应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掘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将其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精神素质,培育他们的良好德性。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2]经过五四运动,中国先进分子自觉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所言:“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3]390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以爱国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在百年中国的社会实践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毛泽东说:“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起,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4]566。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1955年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青年正在同全国人民一道为把我国建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5]115在改革开放时期特别强调,“发扬五种革命精神”教育全国人民和广大青年,即“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6]368。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继承和弘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讲话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对青年大学生提出几点希望,“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7]124青年是振兴中华的生力军,是我们事业的希望;1999年5月4日,胡锦涛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发扬伟大的五四精神,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建功立业。”“要坚定理想,服务人民”“要深入群众,投身实践”“要勤奋学习,勇于创造”“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8]365弘扬五四精神,激励广大青年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并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2]弘扬五四精神,激励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2]
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最本质的内涵。五四的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祖国,热爱中国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就是要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促进国家进步;就是要发扬民主、振兴科学。陈独秀在《新青年》撰文认为,只有“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9]318简言之,“进步”“民主”“科学”都涵括于爱国主义精神中。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冲突和意识形态安全挑战,抵制新霸权主义,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文化安全等,仍然需要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凸显其时代价值。邓小平曾说:“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6]369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要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10]127可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新时代公民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师要把弘扬五四精神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结合起来,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着力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从中涵养爱国主义情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指出:“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民主化、科学化,如果真正爱国,就应该发扬民主,就要振兴科学,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11]534邓小平曾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高校还要把弘扬五四精神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把弘扬五四精神与培育民主科学和科学精神相结合,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弘扬五四精神,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涵养爱国主义情操,是其固有的德性品质。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一次伟大的价值觉醒,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价值觉醒的起点,中国先进分子自觉地从价值观层面探讨如何“救亡图存”,如何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其中,在激烈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逐步实现了以儒家“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向以倡导民主、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价值观的转型。习近平总书记说:“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先进的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12]168“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10]125五四精神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通性和同构性。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对于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对于建构社会的良好秩序,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10]146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抑或说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所以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不离不开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也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由此可见,坚定价值观自信也就是要坚定道德自信。价值观自信、道德自信,都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道德基础,也彰显着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巩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坚定人们的价值观自信,是新时代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共同目标。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不断夯实其思想道德基础,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坚定道德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10]131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应该把弘扬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在意识形态层面,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关系,帮助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另一方面在道德实践层面,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着力从“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等方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不断养成高尚品德。弘扬五四精神,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应有的德性品质。
在五四运动初期,中国先进分子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武器猛烈批判和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其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国外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13]832也就是说,五四时期中国一些知识分子走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的认识误区,“全盘西化”论应运而生。“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要求“全面彻底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彻底采用西洋文明”,亦即“破中立西”;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与“全盘西化”对立的文化观,即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学复兴”论则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返本开新”的主张,即返儒学传统之本,开现代民主、科学之新。从文化心理学看,“全盘西化”论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卑情结,“儒学复兴”论表现得的是一种文化自负情结。对于五四激烈反传统及其影响,学界多有评说。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在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清醒反思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待中西文化的偏激态度,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缺点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这对于帮助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五四期间,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一方面在政治领域,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中、西、马三大思潮对立互动的文化格局。由此打破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且在百年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由张申府、张岱年二兄在三十年代提出的“三流合一”“综合的创造”至八十年代发展为“文化综合创新”,进而再发展为“马魂中体西用”论的文化观。“马魂中体西用”论,“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和西方(外来)文化的‘他山之石’地位,分别用‘魂’‘体’‘用’三个概念来定性和定位,并且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了。”[14]“‘马魂中体西用’论,是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哲学家方克立先生提出的,是二张‘三流合一’‘综合的创造’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逻辑演进,集中体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涵。”[15]五四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相继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不仅促进了中国人的价值觉醒,而且也重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将其辩证的综合,积极创造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国新文化”,亦即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逐步确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6]339
文化育人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实,弘扬五四精神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五四以来的百年间中国文化的时代走向和重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弘扬五四精神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文化育人”的极好素材。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五四时期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待中西文化的偏激态度即“全盘西化”论和“儒学复兴”论,防止当下的文化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的两种错误倾向,把弘扬五四精神与文化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汲取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先进成果,进行综合创新,建设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中国新文化,不断坚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中国革命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五四精神,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其特有的德性品质。
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涵的五四精神,实际上还彰显着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而积极奋斗品质。他们以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和革新思想、革新文化、革新政治的创新要求,展现出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刚健自强的积极奋斗精神。既是五四先驱也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陈独秀、李大钊二人,都提倡青年人要有积极奋斗品质。陈独秀在《警告青年》一文说:“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9]73李大钊在《奋斗之青年》一文也强调,青年学子,“奋斗勇战,以启今日之盛运。”[17]209这是两位五四先驱对青年学生所给予的厚望,就是要求青年学生具有历史担当精神和积极奋斗品质,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做出应有的时代贡献。毛泽东曾指出,青年学习五四就是要继承五四的不懈奋斗精神,并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18]190不过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五四精神所蕴含的积极奋斗品质,还是对中华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要奋斗,就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革命斗志;要奋斗,就要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要奋斗,就要冲锋在前,吃苦在前。五四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促进民族进步,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
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到建筑万里长城、修建都江堰、开凿大运河等古代工程,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艰苦奋斗品质。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大事业。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近百年历史,实际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青年优秀代表座谈时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12]5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9]69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2]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培育积极奋斗品质,发扬积极奋斗精神。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应该把弘扬五四精神与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精神也是对“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利济苍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优秀传统道德理念的历史继承和时代提升,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成为滋养五四精神的重要源泉,从中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奋斗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9]70因此,高校要把五四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16]378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积极奋斗,以此培养其积极奋斗品质,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创建美好的青春。弘扬五四精神,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积极奋斗品质,是其必有的德性品质。
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五四是青年的节日,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重在对青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要不断拓展教育路径,把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着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德性。
就学校教育而言,相对于其他教育方式,课堂教学则更具有组织性、基础性和系统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50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无疑,高校思政课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相比而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主渠道”与日常的“主阵地”,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从教育载体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工作、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及校园网络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从教育内容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理论,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关注他们的现实问题如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也就是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去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指导他们寻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良好的道德素质,端正学生的行为方向。
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要求。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价值功能来说,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助于丰富文化育人的内涵,有助于大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进而有助于高等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五四运动在本质上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文化现象,五四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着鲜明而丰富的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及国家观等。各高校应该加强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掘学校的文化积淀,梳理学校精神、办学传统、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内涵,借助校园网络平台,传承大学精神,实现其与五四精神的对接,将五四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着力丰富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育人的品质。简言之,高校要自觉地把五四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对大学生的道德取向、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及精神塑造等方面的积极引导,来实现其对大学生良好德性的培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高等教育的应然价值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在本质也是一种德。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12]167我们要把“爱国”精神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结合;把“进步”精神转化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把“民主”精神转化为发展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把“科学”精神转化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修身立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德性。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德性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0]60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实生活或实践活动,既是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及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巩固和提升人的价值信仰和道德品质的基石。实践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征。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拓展和课堂教学的延伸。高校要自觉把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军政训练、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境界;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四精神的理解,激发他们奉献社会的热情,锻炼他们的毅力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和行合一,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德性。
五四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青年要“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12]167以爱国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素材,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时代课题和教育目标取向,将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发展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放飞自己的青春理想,着力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德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