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路径初探

2020-03-14 03:39蔡建洪
名师在线 2020年3期
关键词:笔者科学精神

蔡建洪

(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福建莆田 351100)

引言

高中政治学科不仅要承担传授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任务,更要肩负起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时代性育人重任。传统授课方法极其容易让学生产生对课堂教育的厌倦心理,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反感甚至逆反的心理,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渗透学科精神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立足实际,追根溯源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文化领域里的选择日益增多。高中生的三观仍处于拔节孕穗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容易受到落后文化的腐蚀从而走向歧途。

近年来,中学校园内外,校园欺凌、学生个人英雄主义行为时有发生,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身心创伤,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这些悲惨的事例都突出反映了学生思想层面上存在的问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和法治意识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准确把握科学精神地位

科学精神是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它关乎个性独立、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兴衰。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培育具有“四个意识”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担负起的责任。政治课堂是培育学生正确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主阵地。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尝试,笔者认为,通过注重反思、教师放权、学生参与等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政治核心素养。

三、研读课程标准要求,精准施教

(一)把握教学需要,给予学生反思空间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层次性。

在讲解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实践与认识”这一知识点时,为把理论知识讲清讲透又要防止出现枯燥的课堂气氛,笔者将央视《网络求真》这一节目引进课堂。首先,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了不同网友对“高温下花露水会不会爆炸”观点的视频。其次,笔者设置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师:面对网友的不同回答,我们有没有办法验证?又该怎么验证呢?生:通过实验。教师或学生代表通过不断调整花露水向酒精灯喷射的距离,从而得到初步的感观认知。(2)师:刚才,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一定是真的吗?这时学生的眼神里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截取了实验中的片段通过慢镜头回放的方式,解开了实验的谜底,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理性的认知。(3)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会给我们带来安全隐患的类似物品呢?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4)师:今天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的回答虽有不同,但大多都能反映本课的理论。最后,笔者把课堂实验的各个环节与本课理论用表格的方式进行了归纳,见表1。

表1

(二)依据核心素养,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三者有机结合,是发挥高中政治学科的科学精神育人功能的前提。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都很强的特点,这与学生单纯校园生活之间存在差异;“00后”学生个性张扬与社会主义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是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以上矛盾,教师才能使学生理性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对社会现象中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检验和评价。

在组织实施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主题为“只手穿衣”的游戏环节。要求参赛选手用一只手解开自己衣服上的扣子;再用一只手穿上衣服;最后,再用一只手扣好衣服上的扣子,用时最少的为胜。选手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想靠个人努力来完成要求,结果笑料百出。后来通过其他学生的提醒,选手进行互相配合,圆满完成了比赛要求。欢声笑语过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意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坚决反对在个人英雄主义导向下的校园欺凌事件、网络约架等过激行为,这样就有效地完成了预设的育人目标。

(三)挖掘本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认同

众所周知,特定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文化对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教师要充分挖掘当地的丰富人文、历史等教学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有意识地融入培育科学精神的政治课堂教学之中,才能使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获得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让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1]。

在组织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来到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名录、莆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木兰陂,安排学生参观钱四娘庙、木兰陂纪念馆等旧址。在宣讲员的讲解中,学生了解了木兰陂形成的历史和艰苦卓绝的筑陂经历。通过影像视频重点突出党和政府在治理木兰溪水患中的突出作用;着重介绍了在改造木兰溪变害为利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奉献,从而实现了既定的课程目标要求与科学精神能力指向的有机统一。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学科知识的渗透,才能让本土文化走进学生生活,才能让本土特色文化形象在学生心理具象化、生动化。

结语

培育高中生政治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在多元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利于学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教师只有认真研判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变化,不断丰富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高中政治所蕴含学科知识的认知,从而实现政治学科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笔者科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老师,别走……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科学大爆炸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拿出精神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