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都对家校合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家校合作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孩子健康而全面地發展,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家校合作让学校教育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积极促进家庭建设,让家庭美好而完整,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以成就学生、服务家长、发展学校为目标,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以真诚合作,深度共育,打造多赢的家校共同体为工作目标,努力构建“共育、共建、共享、共生”的家校合作育人工作新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整合资源,合力育人
(一)发挥人才优势,深化合作育人
学校重视家校合作中人才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组建了由教育专家、知名人士和媒体记者组成的资源库,成立了家庭教育专家顾问团、讲师团;携手区团委、区关工委等部门,让他们成为家校合作育人的“合伙人”;联系镇街、村居力量,利用其覆盖面广、易于深入群众等优势,让他们成为家校合作育人的“宣传员”;对从事过教育相关工作的热心人,发挥他们不忘教育的热情,让他们成为家校合作育人的“护卫员”。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关注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为合作育人工作贡献力量。
(二)吸纳公益力量,激活社会平台
集合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以大型公益讲座为主要形式,倡导良好的家庭教育学习氛围。借助校外资源,依托校外基地,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开展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共育讲堂、论坛、沙龙等教育活动。近年来,学校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家中德育与成功成才”“因亲教爱——做教子有方的好父母”等讲座二十余场,以此推进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的理解,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二、实践创新,激发活力
(一)规定共育课程
一是专家讲座,更新理念。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家到学校讲课,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培训学习,以此提高教师的认识,拓宽他们的眼界,树立家校合作育人的新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育人工作的开展。
二是榜样课程,学有目标。挖掘和发现家校合作育人工作中的优秀教师,培树榜样。成立家校共育指导团队,组织教师帮助农村学校开展家校合作育人工作;确立家校共育“种子”教师培养对象,扩大家校合作育人工作覆盖面。
三是典型课程,引领实践。召开家校合作育人工作现场会,通过深入典型学校,听取典型汇报,学习典型事例的方式充实家校合作育人的师资力量。
四是研讨课程,互学共促。家校合作育人指导中心组各成员根据工作分工、研究内容、学校区域等组成研究交流小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定期汇报学习交流成果。
(二)创新共育课堂
一是开设“新父母学校”,让家校行动趋于同步。“新父母学校”以系列主题讲座、现场专题咨询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传播先进家教观念和科学家教方法;定期举办亲子交流、对话、研学等活动,组织读书会、征文评比、演讲比赛、座谈会、联欢会等活动,倡导家长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共享成长。
二是开设“智慧课堂”,让家校互动更加和谐。“智慧课堂”围绕“智慧家长成就幸福孩子”的理念,邀请外地专家和学校的专家团、讲师团开展讲座,针对问题相互探讨,具体内容包括新教育理念、家庭氛围营造、父母学习成长、亲子活动开展等方面。通过专业的家庭教育的培训学习,指导家长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其教育素养,使之成为家校合作育人的有力支点,有利于家校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是开设“父母第二课堂”,让家校协作更加密切。深入挖掘家长资源,根据家长的职业特点、自身特长组成家长资源库。定期让家长为学生上课,既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视野,又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促进家长更加了解教育、关注教育,帮助家长更加信任老师、信任学校。“父母第二课堂”内容丰富,有来自交警部门和出租车司机的家长讲授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课,有来自医院的家长讲授爱牙护齿、保护视力的健康课,也有来自文化部门的家长讲授枣庄民风民俗文化遗址的民俗文化课,还有来自部队的家长讲授革命故事的红色教育课等等,对学校课程是有益的补充。
(三)开展亲子实践
一是“亲子共读”。通过开展全区“书香家庭”评比、“亲子共读一本书”读后感评选、“亲子共读”朗诵比赛等各类活动,让阅读成为家长和孩子的共同语言,在亲子共读中促进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二是“亲子研学”。“小手拉大手式”的亲子研学活动是最常见的家校共同体实践活动方式,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亲子研学活动,有“爱护生态环境”的亲子植树活动,有体验环卫工作的亲子清扫活动,有亲子共读《论语》活动等。帮助家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以孩子带动家庭,以学校影响社会,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相互影响,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实现家风、校风、民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优化机制,规范管理
(一)健全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通过每年召开专题会议,提供专家讲座,强化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育人的意识,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
(二)完善日常实践引领机制
发挥好家校合作育人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总结经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工作细则等,引导家校合作育人建设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道路。
(三)健全家委会常规工作机制
学校与家委会成员共同承担“新父母学校”的日常工作,使更多的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实现民主办学。学校家委会每学年进行公开选举,并对工作进行总结。同时,成立由家委会成员、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共同商讨家校合作育人工作。
(四)健全家校互动创新机制
开通班级博客、网上微型家长会等新型平台,拉近家校距离,做到家校联系多元化、即时化、新颖化。学校对在家校合作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家长、优秀家庭进行表彰。
学校通过真诚合作,深度共育,打造多赢的家校共同体,让家校合作育人工作在全社会实现同频共振,形成共育共建的良好格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