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益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全国高校的半壁江山,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讲话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新时代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每门课程的使命所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担当。英语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公共课、必修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对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对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指导作用,对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时代价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隐性思政教育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英语课程思政既能够使教师的立德育人意识得到提升,又能够使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升华[2]。做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而且使思政教育载体更加丰富多彩,使思政教育方法更加新颖别致,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力,有利推动高职院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形成。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来源广泛、传播迅速、真假难辨,高职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西方腐朽值观念的影响,这无疑给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向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3]。
为此,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辨析英语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和环节,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树立中国文化自信。英语教师通过了解西方节日,譬如将万圣节与我国中元节、清明节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礼、孝等优秀传统;通过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提升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以及环保意识,鼓励学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通过英美诗歌赏析,深刻领悟拜伦、柯勒律治、惠特曼等作品中丰富的中国元素的意义,诗歌中的中国元素体现了诗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无限向往与热爱,作为炎黄子孙,青年学生更应该将其接续传承、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崛起历史进程中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家园。教学中教师适时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让他们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灵魂所在。课程思政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政治觉悟、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和鲜明的价值导向,从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要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领广大青年,在其心灵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这是所有课程和每位任课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课时多、周期长、覆盖广,具有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是新时代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传授知识及思政育人的双重功能,肩负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课程思政强化了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高校课程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将思政教育与英语课程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彰显隐性思政教育的魅力,是助力学生未来发展、职业规划的重要途径。英语课程思政使传统的思政教育充满活力、异彩纷呈,使英语教学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英语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拓展英语教学在知识、技能、思政上的功能,对培养高素质、开放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身心健康、明辨是非、思想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英语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探索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课程思政,统筹英语教学的学科性、思想性、教育性,实现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是新时期英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实施课程思政是时代要求、学生所需,功在教师、利在学生,教学相长师生受益。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的学识修养,有宽厚的仁爱胸怀,有高超的领导艺术,有强烈的课程思政欲望。可见,实施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能力是核心。广大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乘势而上,深刻反思自身的教学水平、育人职责、思政能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动态、职业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中华文化、党建理论、国家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高效管控、思想教育、价值引领。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责任[1]。为此,高职院校要精准定位师资战略地位,组织教师参加专题的师资培训,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丰富学识结构,分享实践经验,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水平、课程思政能力。高职教师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持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做到学高身正、笃定前行,思想积极、行为规范,自觉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4]。立德树人是英语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是理想信念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英语教学要与时代要求同步、与优秀文化同行、与先进思想交融,教师要理性解读西方的社会思想,充分挖掘和丰富教材每个单元中隐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同时可结合时事热点,比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和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3个层面(个人、社会、国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英语教学的3个维度(教、学、练)相结合,找准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精神洗礼,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修为、净化心灵,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躬身践行,培养他们优秀的个人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实现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服务学生的未来,共生共赢共进服务学生成才。
工匠精神是一种爱国敬业、专注坚守的职业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爱国敬业是工匠们从事制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根本、最深层、最强劲的动力来源[5]。工匠精神需要不断培养,需要一代一代接续传承。在英语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精神,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英语课程中教师适时适量介绍相关专业发展简史,分享中外工匠技能人才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传承精益生产文化,这将使英语课程更加精彩,实现与思政教育无缝衔接。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自觉培养勤恳敬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优良品德,并引导学生为之而努力践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做到积极主动、善于坚持、敢于担当。
传统的英语教学,授课形式刻板单一,教学内容老生常谈,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不符合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期待。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创新突破,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参与者、探索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
在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了“四位一体+线上线下”体验式教学模式。“四位一体”即基于“提高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在每个单元中挖掘和丰富思政教学点并融入语言知识、技能培养、文化互鉴、价值引领;“线上线下”中线上即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网上学习园地等,及时推送优秀的双语文章,鼓励学生在线打卡学习、留言,教师定期浏览跟帖,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思想倾向,教师积极为学生解疑释惑。此外,教师拓展网络阵地,推动校园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形成正能量集群效应;优化网络内容,推出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网络文化产品;健全网络评价机制,有效增强网络上发文、发声的内生动力[6]。线下主要指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中西优秀和先进文化,开展中外文化鉴赏,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课外活动中,开展以爱国、爱党、爱校、敬业、诚信、奉献等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举办孔融让梨、小英雄雨来等经典中国故事英译比赛等,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知荣辱、辨是非、明善恶。
英语教师在听说、阅读教学中树立学生国家意识。学生要想听得清、说得出、读得懂,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中西文化、中外历史、世情国情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学习效率低、效果差,久而久之导致迷失方向、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先从听说、阅读教学着手融入思政教育,通过背景分析、文化讲解、专题研讨、影视欣赏等,了解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社会关系、伦理道德、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不断增进爱国情感、家国情怀。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适时将中国历史、国情民情和国际形势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厘清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使学生能够科学辨析国外新闻政治观点,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中西文化的认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强化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鼓励他们自觉投身乡村振兴、工业强国、美丽中国建设。
英语教师在翻译、写作教学中强化学生民族意识。翻译、写作涉及诸多复杂信息转换,跨越时空,有时代、民族、文化、阶级的烙印,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中西方文化等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转换,进而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意识等进行整合,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在讲评时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价值观作出正确判断。教师有意识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进一步推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国际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民族意识,继承和发扬爱国、团结、创新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尊严感、荣誉感,促进德才共育,深化英语课程思政实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全球化时代,思政工作从单一的思政课程转向多维的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选择,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课程思政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渠道,是统筹育才和育德两方面工作的重要载体。
高职英语是基础语言学科,兼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与思政教育紧密相关,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时代之需、教师之责、课程之要。实践证明,只要英语教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英语习得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程育人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融合思政教育,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英语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中西文化互鉴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增强拒腐防变的本领。学习英语是为了洋为中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技术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分享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