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赵曼曼张进华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贵州毕节551700;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2.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财政经济系,贵州毕节551700)
近些年来,家庭代际冲突、关系冷漠、矛盾冲突等事件频发,引起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2017年8月3日,贵州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贵州省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并设立了每年的5月15日为贵州“家庭教育日”。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转型,家庭教育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成年人在知识、经验或价值判断方面的权威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在许多方面能够影响和指点长辈,后喻文化的时代特征日趋明显。基于此,本文从后喻文化视角研究解决家庭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政府和社会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家庭教育发展策略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从而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增强家庭教育意识,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1.国内研究现状
(1)家庭教育概念研究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1];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是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2];父母和孩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促成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就在父母和孩子的双向互动中产生[3];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4];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这个范围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父母及子女相互影响、相互教育,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让我们学习知识的最基础教育。[5]
(2)家庭教育的特征研究
家庭教育影响广泛,并且其内容和形式较为特殊。它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随机性、情感性、全面性[6];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具体性、感染性和权威性。[7]
(3)家庭教育的功能研究
家庭教育在人的价值观形成和个性品质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庭教育决定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家庭教育影响着大学生接受其他教育的有效性。[6]培养孩子获得基本生活能力;引导子女理解社会规范,塑造道德情操;帮助子女形成生活目标、精神理想和志趣;形成子女社会角色;锻造子女秉性和社会适应能力。[7]家庭教育是儿童生活技能养成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多重社会角色的“培育所”;家庭教育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塑造和发展;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8]
(4)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家庭教育中存在明显的问题是代际冲突。在《生育制度》一书中,社会学家费孝通描绘了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由于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所引起的亲代与子代间的冲突[9];随着我国大规模的文化运动变迁,代沟现象在生活中日益明显与普遍。有学者提出,为了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代际矛盾冲突,家庭教育的“期望共鸣区”构建必须符合后喻文化的时代精神[10]。还有一些学者将国家、家庭的现代化发展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现代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总结与探索,提出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家庭教育走向一一建设学习型家庭[11]。在当前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发现子女越来越难以“对付”了,他们越来越有主见,胆大的子女甚至敢于“顶撞”家长,他们越来越期望与家长平等地进行民主对话。有的家长仍然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与子女的冲突,导致家庭教育中的代际冲突问题凸显。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家长的知识权威地位也遭到解构,这是后喻文化时代所必然遇到的场景,传统的家长权威关系正逐步减弱,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亟待建立。
2.国外研究现状
自古以来,国外学者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在世界史上,教育学自成理论体系与形成独立学科以前,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在他们的哲学、伦理学等著作中论及家庭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实行“儿童公育”的集体家庭教育方式,鼓励教育要从幼儿抓起,为将来的教育打好基础[12];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关于家庭教育的专著《母育学校》被誉为历史上第一部“家庭幼儿教育学”。他作为把早期家庭教育正式列入教育体制中的第一人,为人们重视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父母必读》等专著中,解释了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和家庭教育中常见问题[13],第一次探讨了在社会主义的国情和大环境下家庭教育可行性及方式方法,丰富了社会主义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同时,一些西方的学者也比较重视儿童教育。例如,瑞典教育家爱伦·凯发表的《儿童的世纪》一书认为儿童出生时“性本善”,主张教育要保护儿童的天性和个性,让其自由发展[14]。英国剑桥大学发展心理学家Lamb于1975年发表了《Fathers:Forgotten Con⁃tributors to Child Development》一书,书中提出研究亲子关系中父子关系的重要性[15]。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了家族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重身教轻言论”的教育思想原则,还论证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影响[16]。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提出了家庭培养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等的基本策略[17]。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领域许多西方学者做了丰富的研究,国外家庭教育理论层出不穷,相对来说比我国较成熟。但与我国学者研究重点不同,他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我国一些学者从家庭教育的本体论解读、父母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亲密度、家庭结构等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来探究家庭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大量的研究事实显示,既往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忽视了晚辈对长辈影响的系统研究,当前后喻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也对现行的家庭教育策略提出了质疑与挑战,亟需基于后喻文化视角下探究家庭教育存在的冲突与消解策略。
1.核心概念界定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包括父母及抚养人)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的被扶养人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则是家庭中的全部成员彼此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或影响,包括自上而下的教育或影响以及自下而上的教育或影响,即不仅包含了由长辈对晚辈所施加的教育,也包含了晚辈对长辈所产生的影响。[18]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本课题研究广义层面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晚辈对长辈所产生的教育或影响。
(2)后喻文化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当今人类世界的冲突不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而是因为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米德基于文化传递方式的不同,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并喻文化是晚辈和长辈的学习同时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则是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文化。[19]这种后喻文化的传承形式,社会学家称之为“文化反哺”现象,本研究采用这种释义。
2.后喻文化视角下家庭教育存在的冲突
通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贵州省毕节地区的农村中学,以学校为单位抽取500名学生(七年级到九年级)参与调查,后喻文化视角下家庭教育存在的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父母与子女的思想观念存在分歧
在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母权威占据主要地位,通常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厉。“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些,那今天却不再如此。”[19]处于后喻文化视角下家庭教育角色中,父母成了学习新科技、新知识的对象,子女则成了他们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放不下身段向子女虚心求教,在家庭教育中难免存在分歧。父母和子女因为生活的时代、教育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子女的衣着打扮、语言行为方面,子女崇尚潮流,而大多数父母则不认同孩子的这些做法。在父母看来,子女的这种行为是不合适、不得体的,处于学习时期的子女应该踏实、认真学习,由此,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家庭矛盾。正如调查中一位学生说道:“我邻居家的孩子,他的父母脾气非常暴躁,要求很严厉,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父母不愿意向孩子请教。时常看不惯他们的衣着打扮与言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点紧张。”还有的学生认为:“比如教父母在手机上购物,但是父母的意见却与我们不同,他们认为在网上购物不合适、不能感受物品的质量,也不能砍价。我在教妈妈使用微信支付的时候,妈妈是不愿意的。她认为微信支付有风险,支付时不小心多输入金额或少输入都会很麻烦。但是在我们年轻人看来,微信支付是最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由此可见,后喻文化背景下子女与父母的思想观念并不能够完全融合,时常会出现分歧。
(2)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出现障碍
在后喻文化时代,子女向父母传递文化走向主流,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颠覆了以往文化传递的方式,通常子女比父母更快更早地接受新时代的事物。在没有手机、电视、微信和QQ等的时代,长辈们习惯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不易被父母所接受,从而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子女教授父母的现象。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使有些父母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权威性,导致沟通困难。在调查中一位学生说道:“因为妈妈对我们的很多事情不理解,我们时常遭受妈妈的指责。同时,我弟弟与我妈妈说话的时候,说不过三句话,弟弟见我妈妈不理解他说的话,当我妈妈再问起他时,他就会不耐烦地说,你不懂、你别管之类的话。”特别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父母听不懂、不理解一些网络用语,如果父母不善于学习与改变,则会导致父母与子女产生沟通交流障碍,无疑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形成了一条交流鸿沟。
3.父母与子女的“教学关系”紧张
后喻文化视野下,父母与子女的“教学关系”紧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家长不愿意请教子女。由于父母的权威思想影响,认为长辈教育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接受不了子女影响或教授长辈的思想。调查中有的学生说道:“有的家长端着架子不愿意询问,也不愿意请教,自己一个人琢磨,最后也没有弄懂,亲子关系也没有那么融洽与和谐。”二是子女不耐烦教授长辈。在后喻文化中,父母或其他长辈向晚辈请教一些电子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例如利用微信或支付宝等在网上或超市购物,或者在银行自主取款机上存款、取款、计算机的操作等等,子女教父母几遍以后,以为家长已经学会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父母再次使用时,父母又不会了。有些晚辈则会表现出不耐烦,随后其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而且不愿在这个问题上向对方妥协,以致于家长学不会新事物,变得更加畏手畏脚。在这两种情况下,父母与子女的“教学关系”都会变得更加紧张。
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家庭教育建设成为新时代的立国之根本与基础,基于此,依据家庭文化反哺存在的冲突,提出后喻文化视角下家庭教育问题的消解策略。
1.沟通交融:营造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形式。家庭教育包含十分复杂的成分,有显性的教育,如父母有意识、有目的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也有隐性的教育,如蕴含于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等之中的教育影响”。[21]有学生说:“我们不在父母身边,只能通过微信、电话进行交流。”“我们应该让父母多接触电子产品,让父母跟得上潮流,让父母多上网,了解我们所接触的新鲜事物,这样也会改善我们与父母的交流状态。”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进行沟通交流,沟通是连接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桥梁,有利于营造家庭教育氛围。父母要转变思想观念,和子女多沟通交流,了解对方的想法与需求,与孩子做朋友。同时,子女要多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新时代所能接触到的新事物,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父母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2.观念扭转:涵养家庭教育生态
父母要转变思想观念,乐于接受新时代出现的新生事物,并有理解新事物的愿望,涵养家庭教育生态。首先,父母应积极主动向子女请教。父母不要执拗,应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缩短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特别是电子产品的使用、网络知识的发展,父母很容易和孩子之间形成代沟,父母应积极主动向子女请教,减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距。其次,子女应耐心教授父母一些新知识与技能。孩子要主动教父母,孩子多点耐心、悉心指导。子女要主动告诉父母最近学到的一些新知识与技能,与父母一起分享与运用。子女不要忽视父母的感受,要帮助父母更快地接受出现的新事物,带领父母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3.辩证看待:协同提升家庭教育品质
有学生说道:“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会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拥有自己的做事方法,但是父母非常不认同,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有些家长总会给孩子拟定目标,规划前途,致使孩子叛逆。”由此,父母在转变教育子女思想观念的过程中,子女应辩证地看待父母。子女与父母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用开阔的眼界看待父母,父母的观念可能没有与时俱进,但是他们生活经验丰富,考虑到的问题更全面。虽然年轻人学习新知识与技能很快,但是他们常常易于忽略细节。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们网上购物喜欢使用手机支付款,考虑到更多的是便捷性,但是父母考虑得更多的是安全性。”因此在后喻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应该相互改进、相互提高。子女在教授父母某种新事物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听取父母关于新事物的看法与观点,协同提升家庭教育品质。
4.关系重建:构建交往和谐的家庭“教学关系”
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在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指出通过主观的沟通实现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该理论主要阐释了主体间性、理想话语情境和生活世界,这三个部分也构成了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内容。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话语环境应当理解为脱离了经验、不受行为制约的交往形式,其结构将能够保证,只有话语的潜在有效性要求才可成为讨论的对象,除了共同寻求真理,任何其他的动机都必须摈弃。”[22]由此,要想解决父母与子女的“教学关系”紧张状况,依据交往行为理论,需要重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构建交往和谐的家庭“教学关系”,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创建话语环境。需要将父母与子女之间传统的话语环境逐渐转向理想的话语环境,创建民主、合理、公正的话语秩序,让彼此享有平等、自由的话语与思想,将各自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生活发生相互关联。其二,构建角色转换。在后喻文化视角下,父母与子女在交往上双方可以选择互动活动或自主活动。对于父母而言,子女可谓是一个指导者,但是父母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仅有助于彼此合作学习与交往,而且有助于父母获取或增长新的知识,特别是获取新时代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对于子女来讲,有助于自身适应角色定位的转换,推进影响父母方法的思考与改进,提升学习的效能,实现彼此间互动交流的可能性。其三,维系情感纽带。在后喻文化视角下,由于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需要维系共同的情感纽带,由此营造交往和谐的家庭“教学关系”。父母需要不断地激励子女,了解其学习、生活上存在的缺点与问题,及时地帮助子女提升,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力量。子女也要不断地关心与鼓励父母学习新的知识,父母要积极主动地了解与接受新生事物,不断地改进自身,与子女携手共进,让子女感受父母的不懈追求与进取。维系情感纽带最终目的都是促使家庭教育促进每一位成员情绪、情感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后喻文化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场域中的“教学关系”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的“教学关系”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各自的互动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后喻文化视角下家庭教育有效性的发挥需要良好的家庭“教学关系”加以保证。
总而言之,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应该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关注,在纵向上,家庭教育理论内容应关注家庭生活在时间上的变化,即平常日出日落的家庭生活以及一年四季的变化;在横向上,需要关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以及家庭成员的角色、地位、脚本,日常生活的意义、彼此之间的互动模式,这些内容理应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研究的全新课题。[23]由此,从后喻文化的角度关注家庭教育中子女对父母的影响,对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促进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取得较好效果具有参考价值,从而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增强家庭教育意识,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