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和内涵重构

2020-03-13 13:57柏莉娟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重构服务发展

柏莉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构新型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与乡村治理模式,此样的乡村发展内涵与社会工作具有内在的逻辑耦合性与宗旨亲和性。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价值实现需要主动寻求内涵的重构,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二者之间紧密互嵌的逻辑关系,有效衔接着乡村振兴与社会工作的演进关系,从而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如何有效发挥社会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功能效用是对社会工作本质属性的探寻。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有助于促进社会工作的责任回归,引导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精准实施,进而重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公共空间与话语体系。以多维度重构的实践范式为重点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内涵重构的新视角,这样的范式分析有助于激发社会工作的乡村振兴意识,促进社会工作主动参与乡村振兴事务与实践,提高社会工作乡村认同与乡村归属感,重构社会工作乡村振兴的公共精神,并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重构社会工作自身内在功能体系与价值旨归。在此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之于乡村振兴发展内涵的追求,应该成为新时代社会工作回应乡村振兴社会需求,促进乡村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向。以乡村振兴为核心重塑社会工作实践体系需要更为深入的理论阐述与实践总结,只有以理念创新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工作整体性介入框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一、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社会工作的服务均等化特征能够有效解决乡村振兴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扶持乡村发展的短板,关注于医疗保障与基础教育等重要民生层面的服务均等化。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让乡村与村民获得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生资源,全方位厚植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物质载体,从深层次上助力乡村振兴形成稳定的发展内生动力。

1.促进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

内源式发展是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重要理念,通过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促进乡村振兴获得嵌入式的发展动力,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整体社会状况的改善。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发展是以乡村为本位,以村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提高为旨归。通过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全面介入,充分协调利用乡村内外部资源优势,促进乡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社会工作内源式介入乡村振兴重在提高村民知识技能,以村民自身能力的提高增强应对外界风险的能力。此外,通过尊重村民的发展意愿,有针对的开展社会帮扶工作,激发村民寻求发展的积极性、自主性,最大限度激活乡村振兴的主体内生动力,进而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生资源和动力,真正助推乡村振兴。

2.推进乡村社会服务均等化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内涵要求介入乡村振兴需要体现促进社会服务均等化的功能,这样的内涵特征与社会主义乡村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特别是十九大报告重点提出的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现实依据。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重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村民发展机会的均等化,始终确保乡村的各个领域及其每一位成员都能得到相应的专业性服务。特别是对于乡村中的弱势群体,对于那些亟需获得社会服务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能够先行性的介入,给予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再根据其自身能力与个体意愿,采取个性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使其尽早摆脱生活困境,勇于突破自我,树立面对生活的信心,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促进社会服务均等化的另一层含义是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乡村弱势群体的权利,尊重乡村的社会多样性、追求乡村的社会正义。通过优质的社会工作服务,给予弱势群体相应的法律援助与维权渠道,实现乡村整体风貌的公平公正[1]。社会工作特有的专业特征——服务均等化恰恰正是乡村发展过程中对医疗保障与基础教育等重要民生的重要补充,能够切实有效地扶持乡村发展的短板和解决乡村振兴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夯实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促进乡村振兴整体质量的提升。

3.赋予乡村振兴实践取向

社会工作促进乡村振兴从结构范式向实践范式转向,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乡村振兴实践增能取向,坚守了社会工作之于乡村发展关怀的专业内涵。实践取向的社会工作行动在乡村振兴中重视振兴发展的重要性,实践性的乡村增效策略要优于思想需求的满足与回应,体现出人性关怀的终极目的。面对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实践性思潮的出现,从一个更加理性的视角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带入复杂而且厚实的建构界面中。在这样的分析界面中,社会工作促进乡村变迁发展,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得以高效解决,强化乡村自主发展的激励与增权,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实践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理念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凸显以乡村立体发展的面向介入,积极回应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各种需求,以全方位的视角关注乡村振兴的多元化增能,聚焦于乡村振兴中的微观个体发展需求。于具体的实践中促进乡村振兴多个系统之间的协同、融合、发展。帮扶乡村探索历史赋予自身的存在意义及发展认知,提高乡村对自我发展能力的理性分析水平,并且将这样的认知思想置于实践性的视域中进行分析。实践增能视角的社会工作理念践行不同于乡村发展的独特性存在,认为应该在一种理解与包容的关系中准确深度把握乡村的内在境况与所处环境,协助乡村达成自我理解的行动,从而实现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能力与特质的提升。这样的实践不仅蕴含乡村振兴的自我认知概念以及发展目标的要素,而且包容着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关键特质,以及为更好服务于乡村发展的专业内涵要求。实践增能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功能特征,并据此形成介入乡村振兴的实施策略,实践的引领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展现出介入乡村振兴的多个面向,在乡村振兴中的不同环节以合理的方式科学呈现,推动乡村振兴重新与现实对话,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活力。

二、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供求机制中,由于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介入乡村振兴缺乏均衡性。只有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从单一聚焦转变成整体性的嵌入,社会工作才能不再是单一地提供社会公共物品,而是成为系统性的乡村振兴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只有通过宏观性的开展服务工作,精准把握大转型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弱势领域,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出社会工作致力于追求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

1.介入缺乏自主性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职能定位存在偏差,顶层制度设计缺位,缺乏主动介入的积极性。对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介入的深层含义理解有偏差[2]。基层社会工作人员对介入的价值理念、专业技能、目标使命、服务方式等缺乏创新意识。往往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视为一种行政性的工作任务,忽视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内在的主动性、专业性和自主性。由于介入的自主性缺失,具体工作的实施效果就会出现偏差,造成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预期目标脱离实际,形成不正确的发展期望,导致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范围不切实际,扭曲了社会工作内在的职能功能,使得社会工作的服务效果不尽人意。由于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缺乏自主性,使得相关的社会工作实践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状况,介入乡村振兴的内在结构杂乱无章,缺乏自主性的动力支持,切断了社会工作服务乡村振兴动力供给的可持续性。由于介入乡村振兴缺乏自主性,形成对乡村振兴工作认知和介入积极性方面的差异,导致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涵盖领域形成一定的偏差,没有形成自发的系统支持与机制保障,削弱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动力与推力。社会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乡村一体化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抓手,由于介入自主性的缺乏,将使得社会工作的功能逐渐萎缩,形成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二元对立,模糊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方向与指引。

2.介入缺乏整体性

当前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易于聚焦于某些单一的领域,缺乏介入的整体性。社会工作被应用到乡村振兴中,通常会倾向于关注乡村个体、乡村家庭、乡村特定群体等一类对象,有针对性地努力为这类群体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使之在社会工作的帮助下实现改善,这样的逻辑似乎成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主要行动逻辑。这样的逻辑强调的是介入的具体化、对象化、概念化,但忽视了社会工作的整体性功能特征,封锁了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拓展,未能全面发挥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价值意义。随着社会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与乡村治理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工作应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创新手段。新形势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应从单一聚焦转型为乡村振兴整体性观照。只有从整体的视野审视乡村振兴,宏观把握乡村弱势领域,以整体性嵌入的工作模式入手,才能赋予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新的意义与价值,使得社会工作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整全化与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3]。也只有重视乡村振兴的整体性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彰显其植根于乡村场域,捕捉乡村振兴遇到的问题,有效回应乡村振兴的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体现出社会工作致力于追求乡村振兴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3.介入缺乏均衡性

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供求机制中,由于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介入乡村振兴缺乏均衡性。导致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是未能建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相互协调的机制,导致乡村振兴需求与社会工作实施项目不匹配,从而不能提供真正有效的服务。由于自上而下的社会工作服务需求传递机制,导致不能实现客观的需求发掘与识别,往往导致介入的不均衡性,造成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需求与实际脱节。现实中一些社会工作经常缺乏明确的目标,常常偏离乡村振兴的服务主旨与价值诉求,形成介入乡村振兴的主题聚焦偏差,没有能够把握好乡村振兴的核心需求与关切。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服务覆盖面过窄,也是导致介入不均衡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工作服务辐射范围有限,服务资源的分布会形成不均衡,导致出现真空地带。此外,由于马太效应的发挥,往往更进一步造成介入的不均衡。这样分散化的介入力量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带来难题,削弱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总体效能。

4.介入缺乏本地化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本土化过程不仅仅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乡村文化契合的过程,更是社会工作与乡村社会结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的过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技术,必须详实掌握特定乡村的经济状况、风土人情、资源禀赋及其变化历程,在具体的对乡村扶持发展中融入介入本土化的思想内涵,从而精准把握社会工作能够介入乡村振兴的空间与限制。由于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缺乏从本土思想资源中探寻思路,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建构起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介入体系,造成对乡村传统优势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缺失。只有通过考察特定乡村的产业资源与文化底蕴,才能获取适合于本土化实践的社会工作介入整体框架体系。由于立体式的本土化框架体系未能有效建构,就不能真正进入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地带,不能从复杂多元的乡村治理路径中寻找到与现行国家制度、乡村发展推进机制契合的部分,导致在乡村公共物品提供、弱势群体扶持、乡村社会保障服务、乡村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不能发挥显著的作用,从而使得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三、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内涵重构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是对乡村的社会环境的改善,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之于社会工作自身而言,介入乡村振兴的工作思想应该明确地体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宏观性,才能精准定位,有效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避免陷入因循守旧的方法主义泥淖,让模式的创新与整全性的功能定位促进乡村振兴,使得社会工作体现其充分的乡村振兴社会价值。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同构性能够有效阐述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都是为了助力乡村的发展,致力于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1.以乡村发展为本位的本质重构

强调以乡村发展为本位的社会工作本质重构更多的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的倡导。基于社会工作内在属性的规定性,以乡村为本位的内涵重构提出了社会工作新的实践基础性范式,即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内涵范式。乡村振兴战略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外部性,它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多元行动主体共生的效应空间与功能场域,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成为联结多元主体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4]。通过社会工作的社会属性,推动多主体融入乡村振兴的互动场域与实践空间中,并且相互嵌入乡村振兴的内涵情境与空间结构体系之中,才能真正发挥社会工作对于乡村振兴的功能效应。只有通过社会工作建构以乡村发展为本位的本质重构,才能形成与乡村振兴同构性的发展精神和内涵空间,才能真正凸显社会工作之于乡村振兴的认同功能与互助效应。因此,应该超越社会工作对乡村振兴作用的基础性意义与功能限度,将以乡村发展为本位的理念价值深深扎根于社会工作实践之中,走向社会工作对于乡村振兴的本源性意义里。社会工作通过与乡村振兴发展源的各主体互构共生,深深融入乡村历史脉络、文化风俗、产业特色之中,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推动与社会工作自身的不断提质增效。

2.以整体性振兴为视角的模式重构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视域呈现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推进导向。整体性振兴为视角的模式重构强调以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为诉求的增能策略。所谓增能,就是增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能力,使之能够克服不利条件,摆脱现实困境,更好的服务于乡村振兴工作。整体性的视域涵盖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内部主要是以文化、教育、意识、倡导等方式促进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发展,形成公共精神引领和行动能力一致的激励;外部则是链接引入多方面社会资源,多渠道争取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性扶持、基础性资源支持及制度性创新的内容等。[5]作为国家推动乡村发展的重大战略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聚焦乡村发展复杂性问题及核心问题等,实现精准服务。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能够从整体性的振兴视角最大限度挖掘内部与外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互助互促的良性循环。只有通过这样整体性审视的视野模式建构,在社会工作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长效路径上才能产出本土化的重要振兴发展成果。

3.以嵌入式力量为载体的机制重构

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机制层面,由于社会工作之于乡村振兴的外生性特征,其进入乡村振兴这一空间区域时,必定要与既有的乡村振兴扶持体制发生相互作用,因为会形成新的综合性的乡村振兴扶持机制。质言之,需要重新审视并建构彼此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形成更加逻辑自洽的多元主体运行机制。因此,关于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机制从根本上体现出不同主体服务乡村振兴发展载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不同的作用方式,形成差异化的运行载体,因此会形成不同的生成机制。纵观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核心运行机制,嵌入式力量维系着社会工作发挥显著而持久的影响效应。这样日久弥坚的影响效应必须真正嵌入到具有主导性的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运行载体之中,才能获得多主体相互融合的发展合力。以嵌入式力量为载体的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机制重构,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嵌入特征,强调植根于乡村的具体实际境况、当地现实场景,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服务。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理应处于一种双向嵌入式的服务机制中,摆脱因循守旧的路径依赖,体现出一种包容性策略,在具体嵌入过程中彰显出下沉式的发展方式。以嵌入式力量为载体的机制重构捕捉到了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核心机制,即介入载体框架中内在的制约不同主体形成相互协调的运行机理。更为根本的是,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嵌入式植入形成的反作用力,映射乡村振兴不同行动主体作用效应场域,切中肯絮地承载着乡村实际发展的经济境况,深深地渗透入乡村历史结构脉络之中,这即是介入机制重构形成的新的载体力量。

4.以共享发展为核心的动力重构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是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的推动。面对城乡结构的失衡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断裂,通过社会工作加强乡村振兴动力创新,从根本上形成应对失衡与断裂的重要分解机制,这是改善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困境的重要策略。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在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乡村美丽、富裕、文明可持续的发展。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就需要以共享发展为突破口,通过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物品供给等核心路径来实现介入乡村振兴的动力重构。通过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实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结构优化。共享、绿色、创新的乡村振兴理念明确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需要秉持的原则,即服务为了乡村、发展为了人民、成果全民共享,这样的理念使得人民在乡村振兴的共建共享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与幸福感。社会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因为社会工作有助于优化乡村振兴的资源配置与政策选择,提升乡村的振兴能力,激发乡村振兴实施主体的进取精神和开拓勇气。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同构性能够有效阐述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都是为了助力乡村的发展与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基于内在的同构性,社会工作需要在科学性、技术性、治理性、制度性等多维度协调多方主体,注重乡村振兴过程与振兴结果的并重,加强介入乡村振兴的自身能力建设。通过共享发展的动力重构加强顶层设计,争取多方资金的扶持力度,注重经验的总结等方面深化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建构。社会工作是乡村振兴体系的有机构成,是重要的主体力量,是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策略。建构全民共建共享的振兴理念有助于促进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动力转化,形成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发展格局的优化与提升。基于社会工作的核心旨趣与乡村振兴共享发展之间的高度契合性,需要将共享发展视为乡村振兴的宏观价值取向,勾连微观行动与宏观结构的动力化机制,以此致力于实现乡村振兴的多方政策要素发挥最大合力效应,实现乡村振兴的包容性发展。

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逐步完成,乡村振兴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社会工作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为我国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成为每一位社会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而社会工作作为当前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助力之一,期望通过调整其内涵结构,创建更为科学的工作模式介入乡村振兴,进而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国富民强之路。

猜你喜欢
重构服务发展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