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2020-03-13 04:15金兼斌
全球传媒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播学媒介素养

金兼斌

春夏既过,金秋来临。2020年转眼已过大半,学刊也迎来了在这个注定要被后世浓墨重彩加以书写的特殊之年的第三期。

本期内容由三个专题共9篇文章组成。第一个专题是“中国特色新闻学”,这是本刊持续关注的研究方向,这些年来每年都组织专题进行深度探讨和实践总结,这是学刊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关注不同国家和社会中丰富多彩的新闻传播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自然选择。本次专题由胡钰教授担任栏目主编,由四篇文章组成。韦路和李佳瑞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的特色与路径:中美比较的视角》一文,通过中美比较,对两国新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就业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中美新闻学教育既存在本质区别,也有内在的联系,并以“道”不同而“术”相通一言以蔽之。今年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家范敬宜先生逝世十周年之年。胡钰和陆洪磊的《范敬宜与当代中国新闻人才观——纪念范敬宜逝世十周年》一文,以范敬宜这一当代中国优秀新闻人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了当代中国新闻人才观从通才、史家到政治家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背景,以此纪念范敬宜先生。文章认为,范敬宜所体现的“政治家办报”理念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涵,其所强调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意识是当代中国所培养的卓越新闻人才的核心素养;而新闻人才具有政治意识,并非基于狭义的政治立场一味唱赞歌,而是要从大局出发,判断形势,做冷静的促进派和建设性的批评者。他们认为,有政治素养的新闻人才,必然是具有文人气质、专业能力与平民情怀,能融入知识界、文化界与社会各界的“新型有机知识分子”。王维佳、张慧瑜、王洪喆《以媒介作为方法:关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发展路径的对话》,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路径进行反思和对话。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学科知识视野、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对当代知识生产中本土与国际、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以及以媒介为方法去回应各种时代命题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沙垚的《社会主义与乡村:重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点》一文,以“实践倒逼下主流新闻传播学对现实缺乏解释力”为论述起点,提出了“当年的‘新闻大众化运动’在今天是否可能会形成新的解释力”之问。在总结了1949年以来社会主义乡村新闻传播实践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作者认为重构或重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点,正在于社会主义与乡村,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实践中。

本期的第二个专题是影视研究。司若、赵璐、黄莺的《三种实践方式:内地香港合拍片的解域化生成》一文,以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有关“辖域化” (territorialisation)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发展进程。文章基于文献中香港电影“北上”实践的行动、感知和情状之三分法为框架,对不同阶段内地香港合拍片在历史、社会、商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并对当前所处的合拍片第三阶段特点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总结与预测。李莹的《“真实再现真实”的意义变迁:纪录片中的私人残存影像》一文,则聚焦对所谓“残存影像”(found footage)这一具有媒介自我指涉意涵的影像实践进行讨论。作者认为,一些有关残存影像实践的既有观点的前提,其实有其值得商榷之处。通过选择两部以“残存影像”作为重要构成文本的代表性纪录电影加以分析,作者发现,相对于纪实题材使用既有影像的证据性、指示性意义,当下纪录片中使用残存影像的意义,更多在于指示或指涉自身,即在文本意义上更多地表征媒介手段而非影像内容。

本期的第三个专题聚焦于传播学研究,由三篇实证研究论文组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如何促进知识分享特别是团队内知识分享,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张俊华、李府桂、张金凤、穆蔚琦、王可欣和周明洁合作完成的《人格因素如何影响知识在组织内的传播: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一文,对人格和知识分享网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不同于此前有关人格和知识分享的研究,他们把知识细分为新知识、一般知识以及技能知识,而对知识分享行为的测量也采用了基于网络视角的同事间测量,由此对人格与特定类型的知识分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他们的研究发现,人格与新知识分享网络的中心度无关,但是与一般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网络中心度有关。马超在其《媒介类型、内容偏好与使用动机: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多维探析》中,基于在四川省进行的大样本调查,对民众的媒介素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作者以“获取”“分析”“评估”“创造”四个维度来对媒介素养进行概念定义,并进一步开发了测量量表。研究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接触都能正向影响居民的媒介素养。值得注意的是,与通常所谓“玩物丧志”的刻板认知有所不同,该研究发现,公众对娱乐消遣类“软新闻”的关注,同样有助于其媒介素养的提升。由此,作者认为应该“为娱乐正名”。本期最后一篇文章是蔡立媛、李晓的《中国广告学研究进展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的CSSCI数据库分析》一文。这篇文章对1998—2018年期间发表于国内重要新闻传播类期刊上的广告学论文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梳理了国内广告学研究的热点议题变迁、核心作者分布及其合作关系等。研究发现,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广告研究仍以实务研究为主,专业地位不高,而合作网络也极为松散。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对于学刊的诸多高校师生读者而言,2020年秋季学期因为疫情后重新恢复线下授课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放眼全球,在教室上课这一曾经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现代教学方式,在眼下却显得格外奢侈而来之不易。疫情对世界的诸多方面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深刻变化,对这些变化的关注、感受、分析和思考才刚刚开始,而这些分析和思考的成果,也将在学刊以后的内容中不断以主题或背景的方式体现出来。每一代新闻传播学者自有其际遇和历史使命。正如沙垚在其论文开头所引用的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愿我们都不负时代。

猜你喜欢
传播学媒介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方法:计算传播学视角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书,最优雅的媒介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