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内化主体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有意识的将外在价值观念和思想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内心和思想深处的知识储备和行动信念的过程。然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大学生缺乏内化的动力和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把握,难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有利于我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深化其理论研究,以建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其次,有利于缓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有利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能正视各种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影响因素,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努力将这些矛盾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动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存在重复陈旧、实用性不强
教育内容存在重复陈旧、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进程。根据抽样调查显示:根据调查显示,43. 2%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话、套话太多实用性不强,28. 3%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太枯燥乏味,还有8. 9%大学生认为教育内容与自己无关,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生活的需要。[1] 如内容设计过于概念化、知识化和抽象化,缺乏针对性,缺乏生动形象的生活实际,从而使教育一度流于表面和形式,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另一方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换的频率过快,内容零碎,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和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无法贯穿于教育内容的始终,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失去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和厚实的思想根基,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不合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需要能得到满足,大学生就愿意主动去学习、理解它,并在落实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它去。但反之,如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大学生很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兴趣,甚至会觉得枯燥无味,再加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较为陈旧、单一,不够重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需,继而产生消极甚至是抵触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很难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效果不明显。
(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相协调
目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理念,太过重视教育者的主导性,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大部分教育者都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代表着一定社会的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习惯于灌输内容,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收,而不是主動吸收,试图将对象格式化,价值观单一化,目标固定化。这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是不相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当代的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对被动的接受思想政治内容具有抵触情绪。教育者如果要让大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其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要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试图利用强制手段或限制某种思想的传播方式推行是不科学的。
三、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对策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诉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也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人为本。” [2]在这里所说的“人”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即大学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既体现了受教育者对自身发展的不断追求,更体现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不断期待,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就是对其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倡导和肯定。
(二)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主体能力。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了其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目的是关注自我教育的作用,培养大学生自我更新、价值创造的发展能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和思考,自觉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觉与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使大学生将正确思想、先进理论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化到自己的行动当中,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活动是在大学生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需要构成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生的需要越强烈,其内化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就越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就越明显。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要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内在需要有所了解,这样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主动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同时成为大学生自觉内化甚至是主动寻求内化的过程。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耀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2012.
[2]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⑴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86.
[4]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5
作者简介:李丽霞(1989—),女,壮族,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单位:百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