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卿
“俺老两口过了个好年,挺高兴。”“今年还按村里安排干,往后这日子,不愁了!”农历正月初三和元宵节,静乐县杨家山村75岁的宋计厚老人两次打电话,急切地给记者讲他家的高兴事儿。方言浓重,阻挡不住老人的激动与喜悦。
宋计厚的故事,得从记者春节前目睹该村“分红”说起……
“走走走,赶紧去村委会,领钱喽!村集体合作社给咱们发放劳务收益了!”1月16日,宁静的杨家山村沸腾了。农历鼠年即将来临,村委会院里拉起横幅,挂上大红灯笼。下午3时,60多名贫困群众齐聚村委会议室,参加村集体种植合作社2019年劳务收益大会。
“按花名册叫名字,叫到谁,就请过来领劳务工钱。”村委会主任宋东彦朝大伙说。
“李来生,宋文俊,宋计厚……按顺序领。”村民们现场清点好款项后,个个喜上眉梢,“这数没错,真感谢党的好政策!”
宋计厚老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在村里务工还能挣到钱!”手里拿着4000元现金,老人眼里噙满泪花。
宋计厚20多年前因病做过手术,不能干重活,老伴常年患病,每年仅医药费就要花万数来元钱,老两口一直靠养老金和低保金维持生活。“现在,我家的6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有土地流转费。村里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有工资。平时再去合作社务工,一个月又能挣几百元。过日子,足够了!”宋计厚老人满足地说。
“2014年实施精准识别时,杨家山村135户503口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8户240人,贫困发生率47.7%。”村党支部书记宋永柱介绍,为彻底斩断穷根,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抓党建促脱贫,先后成立3个特色产业合作社,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带动贫困戶抱团发展,2017年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2019年,村集体合作社和村民签订300亩土地流转协议,带动135户村民发展红皮土豆种植产业。“我们村土地不好,都在山梁上。开春种土豆时大家还怀疑呢,没想到这事真让田书记他们给干成了。”宋计厚老人说。
宋计厚老人嘴里的“田书记”,是省政协驻村第一书记田孔社。“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刚脱贫的‘边缘人群多、返贫风险大等情况,必须以精准扶贫为抓手,突出‘一村一品,才能增强巩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信心。”田孔社告诉记者,2019年春耕生产时,他们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向全村积极种植土豆的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并积极进行科技指导,塑造“杨家山”特色红皮土豆品牌,从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仅全村农户种植土豆118亩,就带动68户贫困户平均增收16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6400元。
1月16日那天,只拿到500多元劳务收益的村民李改玉有些懊悔,但还是一脸高兴:“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补贴给农户,还有务工收入,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来年俺就不自己瞎种了,跟着合作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