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椿树有两种,一叶香而质实,一叶臭而质疏。后者一般叫臭椿,又称为樗。据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记载:“樗,树及皮皆似漆,青色,叶臭。”而比起香椿来,人们对它陌生得多,因为其叶入口苦涩,但樗根具有药用价值,主治腰痛,可制成樗根汤,樗根散等剂。
事实上,香椿芽亦可充作药用,主治外感伤风、风湿痺痛、胃痛及痢疾等。然而,人们所重视的,反而是其滋味,号称“树上蔬菜”。之所以会如此,在于这种木本菜蔬,幼芽芳香浓郁,清脆鲜嫩之外,富含挥发油,营养价值高,为席上之珍。每年谷雨前,可采摘三次,分头茬、二茬、三茬;一旦过谷雨,芽子便生楂,质老且粗硬,已不堪食用。开始结实后,枝叶纷披,一树挺然,籽小似珠子,其色深绿,累串盈枝,一阵风来,散珠满地,弥漫异香。是以民谚云:“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桩芽生木质。”适足说明应在谷雨前采摘此一尤物。
以香椿芽入馔,烧法多元,滋味全面,耐人寻味。分别叙述如下,可窥见其奥妙处。
其一为“椿芽炒鸡蛋”。头茬最嫩,宜炒鸡蛋。锅内多放点油,鸡蛋不可炒老,于嫩黄中,点缀翠绿,吐馥留香,别有风味。高档菜中,采用烘蛋;充家常菜,则可蒸蛋。
其二为“香椿拌豆腐”。先将豆腐以沸水略滚,晾凉,切成小丁。香椿用热水一烫,逸出馨香,捞出剁碎,加香油、细盐,与豆腐丁同拌,清隽宜人,堪称一绝。
其三为“香椿炒肉丝”,常见于小饭馆。肉丝用芡粉一抓,入油一划,放上寸段香椿,三颠两翻即成。食素者可改以腐皮切丝,或者用面筋,均素菜中之逸品也。
其四为“拌香椿松”。此菜可荤可素,皆先将椿芽斩碎,荤用熟鸡脯肉、熟火腿,均切成米粒状,素则用豆干丁、松子,加调料拌匀后,质嫩味鲜,清香适口,佐酒下饭两相宜。我特爱食素者,以匙就口,不亦快哉!
其五为“腌香椿”,山东济南人颇嗜此味。取三茬椿芽,熬一锅盐水,浸渍后装瓶。热天食麻汁 (即麻酱)面时,浇上一两匙浆汁,倒出香桩些许,与胡萝卜丝或丁一起充做浇头,过瘾出味,足消酷暑。
其六为“春椿鱼”,华北的时令菜,为香椿菜魁首,在饭庄、素菜馆中,每每见其芳踪,一称为“炸香椿”。其做法为洗净椿芽,蘸上蛋黄与面粉调成的糊,入锅炸成焦黄,现炸现吃,香脆酥松,好味至极。亦可拌面粉中,蒸而食之,其味甚佳。
至于唐、宋时的佳肴,有“椿根馄饨”一味。据南宋人林洪 《山家清供》的记载:“刘禹锡煮樗根馄饨法:立秋前后……取樗根一两握,捣筛,和面,捻馄饨如皂荚子 (即皂树的荚子,呈长椭圆形,一端略尖狭)大,清水煮,日空服十枚,并无禁忌。”可治痢疾及腰痛。而林洪必用香椿之根,再如此法泡制。只要有客人来,“先供之十枚,不惟有益,亦可少延 (延迟)早食。”照现在的概念,则是吃早午餐。不像“诗豪”刘禹锡,当成下午茶或宵夜,均无不可,且整天都可食用。我尚未食此味,颇想一尝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