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丹
河南省邓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474150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泌酸腺主细胞分泌的蛋白分子。正常生理状态下,只有约1%PG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且含量十分稳定;而当胃黏膜出现病理变化时,则血清PG含量会出现改变。因此,PG可作为反映胃黏膜状态及功能的特定指标。同时,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可能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PG及维生素B12(VB12)等血清学指标在癌前病变及胃癌临床筛查中的应用在国外较为盛行,而在我国尚处于研究阶段,且多数报道是关于其单独或与其他治疗联合使用的研究结果[1-2],而对于两者联合使用研究较为罕见。笔者选择VB12及血清PG为观察对象,评估两组联合使用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效果。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胃镜检查的211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其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入选者分为非萎缩性胃炎(61例)、萎缩性胃炎(67例)、不典型性增生(32例)及胃癌(51例)4个组别。同时以分层抽样方式从同期体检健康人群中抽选5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38~72(51.74±5.38)岁;非萎缩性胃炎组男36例、女25例,年龄35~77(52.03±5.25)岁;萎缩性胃炎组男41例、女26例,年龄38~79(51.66±5.39)岁;不典型性增生男17例、女15例,年龄37~75(51.93±5.31)岁;胃癌男30例、女21例,年龄40~77(52.24±5.08)岁。对照组纳入标准:常规体检正常;无心、肝、肾、肺等脏器明显异常;胃镜及胃黏膜活检结果未显示明显炎症。本研究纳入标准:受试者知情且签署协议书;近1周内未使用过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血液采集当天未使用过胃黏膜保护剂。排除标准:上消化道部位急性出血者。5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无显著意义(P>0.05)。
1.2 方法 空腹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样5ml,以2 000r/min离心分离10min,收集上清液保存待用。(1)VB12测定选择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仪器选择罗氏 e601型标记免疫分析仪,试剂为仪器配套试剂。(2)PGⅠ、PGⅡ测定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极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1 5组受试者血清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性增生组、胃癌组血清VB12及PGⅠ/PGⅡ值均明显下降,P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性增生组比,胃癌组血清VB12及PGⅠ/PGⅡ值均明显下降,P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性增生组血清VB12、PGⅡ、PGⅠ/PGⅡ值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见表1。
表1 5组受试者血清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P<0.05;与胃癌组比,#P<0.05。
2.2 血清VB12预测胃癌的临界值 绘制血清VB12诊断胃癌的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55,最佳临界值为315.37ng/L,此时其对胃癌的诊断灵敏度为72.5%,特异度为83.3%。
2.3 血清PG在胃癌预测中的临界值 绘制血清PGⅡ水平及PGⅠ/PGⅡ值在胃癌诊断中的ROC曲线,其AUC分别为0.683、0.844;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1.46μg/L和4.22;灵敏度分别为78.4%、88.2%;特异度分别为89.3%、73.5%。
2.4 VB12和PG对胃癌的联合诊断效能
2.4.1 VB12联合PGⅡ对胃癌诊断: 以VB12<315.37 ng/L且PGⅡ>21.46μg/L为胃癌诊断临界值,则敏感性特异度为74.5%,特异度为87.0%。
2.4.2 VB12联合PGⅠ/PGⅡ对胃癌诊断: 以VB12<315.37ng/L且PGⅠ/PGⅡ<4.22为胃癌诊断临界值,则敏感性特异度为86.3%,特异度为77.7%。
据统计资料显示,早期胃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但如果病情进展为中晚期则5年生存率显著下降,低于20%[3]。早发现、早干预、科学随访在预防胃癌发生、胃癌患者预后转归改善中具有重要意义。既往,临床主要通过胃黏膜组织穿刺活检及胃镜检查作为胃癌主要筛查手段,但该操作均属于侵入性检查,且费用高,临床普及存在一定难度。
VB12是机体内多种变位性酶类的辅酶,可参与胸腺嘧啶、蛋氨酸等分子合成,在维持机体神经系统、造血功能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有报道显示,VB12水平下降则会阻碍机体DNA合成及修复功能[4];此外,其含量缺乏还会对核酸代谢造成影响,促进癌细胞扩散。薛辉等报道显示,VB12在胃癌患者体内呈现低表达状态,可作为胃癌及癌前病变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5]。PG包括PGⅠ和PGⅡ两个亚型。胃是PGⅠ和PGⅡ唯一来源,前者由胃底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合成分泌,后者除上述细胞外,胃窦幽门腺、贲门腺等亦可分泌。胃合成PG后多数释放进入胃腔,仅约1%会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血清PG水平可作为评估胃黏膜组织学状况的良好指标。笔者选择VB12及PG,期待从机体大分子代谢及胃黏膜组织学状况方面入手,进行胃癌的血清学筛查。结果显示,胃癌及癌前病变各组血清VB12及PGⅠ/PGⅡ值较对照组均下降,PGⅡ均升高;而胃癌组血清VB12及PGⅠ/PGⅡ值低于癌前病变各组,PGⅡ高于癌前病变各组。表明,胃黏膜组织病理性改变,会导致机体VB12水平下降,同时对PGⅡ分泌量减少,该结果与以往报道相吻合[2,6]。进一步分析发现,以VB12<315.37 ng/L且PGⅡ>21.46μg/L为胃癌诊断临界值,敏感性特异度为74.5%,特异度为87.0%;VB12<315.37 ng/L且PGⅠ/PGⅡ<4.22则敏感性特异度为86.3%,特异度为77.7%。表明,VB12与PGⅡ联合、VB12与PGⅠ/PGⅡ联合诊断胃癌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相对而言,后者诊断效能更好。
综上所述,血清VB12和PG在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联合测定VB12及PGⅠ/PGⅡ诊断胃癌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好,因此可应用于大规模筛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