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育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中国古典文学记载了五千年的文化风雅,饱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道德精神、民族精神,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标据本,让学生体会文章意境之幽深宏大、内容之深厚有力、语言之优美清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受到人文素养及心理品质方面的熏陶。具体而言,人文素养的培育路径如下。
一、古诗为引,俯身细嗅毓文脉
古诗,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倩影。教师应适时抓住古诗的经典魅力之处,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人文情怀。在教学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诵,探寻历代文人吟诗的意境,借古诗与古人对话,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熏陶感染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强化人文素养。
如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一诗,描写的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让旅居他乡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对于这首诗,钱锺书《宋诗选注》中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起初,学生对于“萧萧”“寒声”“秋风”这些意象尚难理解,不懂借景抒情,不懂景语为情语,也不理解“挑促织”“一灯明”这些以喜反衬悲的情景,但学生能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整首诗饱含了作者的羁旅思乡之情,进一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内涵,体会传统文化中的含蓄之情与诗外之意。
二、古文为基,提笔三两皆文章
古诗中有新雪初霁、满目繁花,有日月星辰、山川湖海,有兴亡千古繁华梦、诗书满卷即天涯。如果说,古诗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以让学生明家国之心,树坚毅之志,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那么,古文则是让学生在理解中尝试语言运用的最佳范例,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融合共进、同频共振,才能焕发语文课程的强大生命力。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进行铺垫、升华,才是有源之水。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如在教学《杨氏之子》一课中的“杨氏之子”时,学生知道“杨氏”指的是一个姓杨的人家。教师可进一步设计“汝是谁家之子?”的问题,让学生仿说。学生饶有兴趣地纷纷仿说“吾乃李氏之子”“吾乃林氏之女”等。在学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让学生明白双方是在姓氏上做文章,进而拓展:若夫子家的姓氏是李、梅、乌等,杨氏之子会如何巧妙应答?学生答出:“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未闻乌鸦是夫子家禽”等妙语。如此教学,让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落地开花,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把所得感悟、个人体验诉诸笔端。
三、经典为源,引得清泉润心田
古代经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后人积蓄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宽广、深远、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发展是颇为重要的。
培养人文素养,不仅要以古诗为引,打下人文素养的基础;以古文为基,提高人文素养的实践;最重要的是,还要以经典为源,在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时,加厚人文素养的底蕴,引得清泉润心田。对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及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
如《守株待兔》《南辕北辙》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一幅幅情节生动的画面,鲜明呈现了中国古人的人生智慧。又如,《草船借箭》《红楼趣事》节选自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四大名著如同一幅幅悠长的历史画卷,为后世详尽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及社会风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得到不断延续。
四、生活为书,亲自下河知深浅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在不断的躬身实践中,才能辨识耳闻之真假,明晰目见之对错,发现真问题,找到好办法,解决实困难。如面对疫情,我们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在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时刻,教师更应引领学生一同用科学而通俗、客观而理性、温暖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心声,为抗击疫情传递信心与力量。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别样的战“疫”作业,以语文的方式参与到这场惊心动魄的全民抗疫战中,践行“生活即语文”的教育理念。
如在疫情之初,对中国抗击疫情伸出援助之手的日本,在捐赠给中国的物资上写有留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文学味浓厚的留言,体现了对远方友邻的安慰,寄托着日本人民深厚的情谊,令无数国人感到暖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日本也遭遇了疫情,作为一衣带水的友邦,中国也向日本捐赠了医用物品。请你仿照日本友人留言的句式,编写回赠留言。
五、活动为媒,千树万树梨花开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教科书”的时代已经过去,新时代的教师理当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尤其要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注意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彰显语文学习的活动性,把人文素养渗透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作业: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期间,小区正在实行封闭式管理。假如你在小区门口担任志愿者,遇到了一位不戴口罩的老奶奶正准备出门购买生活用品,你会怎么劝说?也可以鼓励学生与教师或父母一起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志愿者行动。
又如,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势必会成为每个人一生中的记忆。在那段多数百姓足不出户的时间里,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太多的事,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动,有的让我们悲伤,有的让我们愤怒,有的让我们骄傲。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疫情期间关注的人、事或现象写一写,注意提炼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考、情感或態度。
总之,大量的事实证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实施、持续作用的过程,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底蕴,让小学语文课堂闪耀着人文光芒。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