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边疆是一个国家的治理末梢、外围区域和地理屏障。习近平十分重视我国边疆各省区的安全、巩固和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针对边疆治理发表了重要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指示。党的十九大更是以国内最高决策文件的政治权威肯定了边疆治理的重要性、特殊性和迫切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突出强调要“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1],充分肯定了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在国家整体治理和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认真学习、归纳和总结习近平对边疆治理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指示,并对其内在的本质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极具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推进整体治理的重要领域,边疆观念的形成、边疆架构的建立、边疆治理的推进中都蕴含着显著的国家意志[2],在边疆治理的蓝图规划中更加凸显出强烈的政治性倾向和趋势。同时,边疆各省区各族人民不仅是推进边疆治理的参与主体和依靠力量,而且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边疆治理实践的奋斗动力和终极目标。边疆治理蓝图规划维度中彰显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是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的本质特性。
政治性是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的首要特征。中国当下进入国家推进整体治理的新时代,边疆不再简单地作为国家疆域的边缘而存在,而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甚至实现国家发展的关键区域。习近平针对边疆在国家整体治理中的战略地位,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而且认为在边疆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边疆的践行和完善。在走访边疆各地考察调研的过程中,习近平多次强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3],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推进。同时,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还体现出极其鲜明的人民性特征。习近平坚信,党的根基和力量都来源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政党最明显的区别。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发展,体现和传达的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新时代的边疆治理要依靠边疆各省区各族人民群众,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立场。
习近平在设计边疆治理蓝图规划的过程中,有力地推进了国家发展的速度,加大了边疆人民满意的程度,充分地运用了党的政治权威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彰显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完美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西部边疆、国家腹地、东北边疆和沿海区域共同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则是实现这一切最本质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边疆各省区各族人民群众是边疆历史的开拓者、边疆文化的书写者、边疆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边疆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和主体力量。在推进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坚强的政治核心和领导力量,而边疆各省区各族人民群众则是党推动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最可靠的依靠力量。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后提出要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提法具有显著的政治性特征。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利用自身的军事优势入侵中国疆域,迫使中国做出外交让步和政治妥协,从而获得了其梦寐以求的经济利益、政治特权,甚至割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自此,中华民族政治地位跌落,国际声誉下降,甚至失去文化自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仅做到了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和万众一心,而且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恢复了昔日的政治地位、经济辉煌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中华各民族散居在全国各区域、各省市和各村落,边疆各省区则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同胞。习近平在边疆各省区调研时多次强调,要满足边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要把边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作为奋斗的动力和目标。显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提法除了政治性特征,还具有明显的人民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民族复兴是为了各族人民,国家治理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
习近平边疆治理的蓝图规划中,不仅要推进民族全面复兴的进程,而且要满足边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凸显了其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并且,实现中华各民族的复兴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让各族同胞都过上期望已久的美好生活,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更凸显了其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和根本动力。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了自己要为中华各民族复兴而奋斗,要为各族同胞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研究和思考、中国历史上治边理念的探索和借鉴,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治边思想的学习和传承[5],具有显著的传承性、继承性和延续性的特征。当然,习近平在走访天山南北、大漠高原和边陲小镇的过程中,结合国家发展和边疆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以往边疆治理理论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理念升华、思维转换。习近平的治边理论,彰显了显著而清晰的延续性和创新性特征。
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延续性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并不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政治形式,而是阶级产生以后维护特定阶级利益的时代产物。因此,作为国家疆域边缘的边疆自然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且边疆治理的政策和措施也必须服从于国家形态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还认为,要维护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暴力机器来维持国家的表面稳定,还必须通过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在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一种以新的国家形态而存在的国家,即中华各族人民的主权国家,并逐步跨越了政治导向型、经济导向型国家治理阶段,向党带领人民治理国家阶段过渡。与此同时,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还和我国当下的国家现状和边疆特征相结合,具有了鲜明的创新性特征。早在福建工作时期,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就开始孕育,及至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被创造性地运用于边疆各省区的发展和治理过程中,为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习近平在完善边疆治理理论的过程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和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彰显了其治边理论延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他以宏大的视野和远大的战略为依托,继承、发展并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篇章。他针对边疆治理发表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指示,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本质特征和价值导向,而且结合边疆各省区的区位特征、经济状况和功能定位进行理论创新,彰显了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征。
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受我国历史上治边理念的影响和启示,并且传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治边的思想,具有显著的理论延续性特征。我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对边疆区域往往实行间接统治,而且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和社会的异质性,中央王朝始终把边疆作为安全屏障,并未举全国之力加以全面开发和建设。因此,中央王朝为了维护国家腹地的稳定和繁荣,形成了“守中治边”“一点四方”“用夏变夷”等间接被动的治边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各族人民治理边疆的过程中,及时调整了治边理念和方略,并形成了以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为目标的治边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北部边疆、西南边陲和青藏高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治边思想和理论,在中国以往的治边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和理念升华。早在2011年,习近平就强调:“加快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6]在国家推进整体治理的新时代,边疆发展速度和国家治理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彼此依托。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对边疆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边疆治理的理论也不断升华,最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边疆发展、边疆巩固和边境安全三者有机统一的治理理念。边疆发展、巩固和安全的辩证统一,将有力推进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历史上的治边理念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治边的思想,则为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习近平的治边思想和理论,借鉴了中国历朝历代治边的文化根脉,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人治边的一贯思想主张,但又依托新时代作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指示,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篇章。
践行边疆治理的实质就是消除边疆区域与国家腹地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断实现边疆和内地之间政治体系一元化、产业建设现代化、社会关系同质化、中华民族一体化的过程。边疆治理的客体和腹地治理的客体之间有同质性的一面,也存在异质性、差异性和特殊性的一面,体现了边疆治理实践过程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在推进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不仅以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性视野推进国家整体治理进程,而且关注到了边疆各省区的特殊性,对边疆各省区不同区域确定了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在边疆推行精准化、差别化、具体化的治理。
党的十九大正式绘制了国家发展的伟大蓝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具体规划,同时针对边疆各省区强调了加快发展的阶段目标和政策要求。新时代的边疆区域不仅要承担拱卫国家腹地稳定和繁荣的功能,还要发挥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推动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自强功能。同时,新时代的边疆还必须加强辐射和联通周边国家的功能,习近平在2020年赴云南各地考察调研的过程中,就强调云南必须“要加强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工作,促进民心相通”[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以国家最高政治权威的形式,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和具体规划,并且进一步强调和重申了要加强对边疆区域的治理与开发。国家治理现代化涉及方方面面的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整体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边疆各省区也必须有相应的战略规划和具体目标。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边疆政治现代化、边疆经济现代化、边疆生态现代化等议题。在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指引下,边疆治理必须在政治领域达到高效有序、经济领域达到欣欣向荣、文化领域达到百花齐放、社会领域达到安居乐业、生态领域达到山清水秀的状态。
习近平在推进边疆治理实践的过程中,以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思维和全局性的战略视野规划了国家治理的整体推进,实现了国家整体性战略规划和边疆具体性目标的有机结合,赋予了新时代边疆治理新的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我国幅员辽阔,边疆区域和国家腹地之间差异极大,而边疆各省区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异质性。因此,在制定国家战略时不仅要考虑国家整体治理的普通客体,而且要考虑边疆治理的特殊客体,要综合权衡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全局利益和区域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呼声。边疆治理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区域价值[8]。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的国家,国家治理应树立全局性、长期性、系统性的整体治理思维。习近平以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性视野推进国家整体性治理,不仅在全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对口支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把全国各地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强调边疆各省区要主动积极地融入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实现全国“一盘棋”,高效而持续地发展。当然,我国当下进入国家大力推进整体性治理的阶段,并不等于否定边疆各省区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习近平在推进国家整体性治理的同时,也针对边疆各省区的特殊性采取了大量的举措,实行差别化、精细化、具体化的治理。针对东北边疆各地的区域特点和生态优势,他强调要继续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促使东北边疆形成以深化改革、激发动能和粮食生产为特征的一般区域型治理;针对西部边疆各省区的境外威胁因素和风险挑战,他特地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强调要重点“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9],开展好边疆治理和民生建设工作;针对西南、华南边疆各省区的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他赋予了云南和广西新的功能定位,并且要求其在交通枢纽、民族团结和生态建设等优势领域进一步形成战略支撑与优势导向。
习近平在推进边疆治理实践的过程中,以国家的整体性治理和边疆的差别化治理,分别应对边疆各省区治理过程中的一般性客体和特殊性客体,体现了边疆治理过程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当然,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强调边疆差异性和特殊性,首先应当协调好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边疆各省区和国家其他区域都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具有很多共性的特征和相同的问题,应当以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的形式来推动这类问题的解决。而边疆各省区和其他省市之间,甚至边疆各省区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应形成专门的理念、制度和政策加以治理。
新时代的边疆治理要遵循治理规律,体现出科学性和规律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的本质特性。他在走访边疆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治国必治边”的理念和科学理论,这些思想来源于边疆治理实践,也反过来指导着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实践。
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具有科学性的本质特性。新时代边疆治理坚持以科学理论作为思想指导,符合边疆治理的生成逻辑和内在规律,体现了科学性的本质特性。指导思想是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实践得以推进的行动指南,科学的指导思想是边疆治理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习近平在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边疆治理的过程“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10],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执行,确保边疆各省区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科学的理论指导确保了我国边疆治理的有序推进。同时,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科学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理实践,实践性是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的本质特性。边疆治理本身就特别注重治理的过程和成效,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活动。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体现在实践中推进边疆治理和边疆发展,更体现在边疆各族人民在实践中共享治理成果。边疆各省区的治理和发展,从来不是靠空谈,必须体现于治理实践,实现于治理实践。
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科学理论来源于治理实践,科学性和实践性都得以体现,并有机结合在一起。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遵循边疆治理的生成逻辑和内在规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同时,新时代边疆治理,立足国家整体治理和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实践,注重在治理实践中开发和建设、在治理实践中共享成果,彰显了实践性的本质特性。
当下,我国进入国家整体治理、改革全面深入、社会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边疆各省区和国家腹地以及周边国家越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内经济发展压力和境外威胁挑战将在边疆各省区集中涌现。边疆各省区各族人民在这个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提升,在政治生活、个人发展和生态环境等若干领域的期望都在不断增长。同时,边疆各省区在这个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新时代,将成为对周边国家开放的最前沿,但也意味着将成为境外黑恶势力、“三股势力”甚至是反华势力渗透和攻击的主要区域。边疆各省区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期望的增长,以及来自境外的压力,无形中提高了对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实践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不断总结边疆治理规律,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要从国家疆域的统一和稳定、国家民族的团结和奋斗、国家意志的凝聚和表达着手启动,而边疆巩固和稳定则是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习近平多次提及并论述了边疆巩固和民族团结、边疆开发和国家富强、边疆治理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治国必治边”的理念和边疆治理现代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的科学规律和迫切期望。
习近平在应对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国内压力和境外威胁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科学理论,体现了边疆治理的实践需求和治理规律,实践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首要的观点就是实践,边疆治理本身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的过程存在于、发生于、完善于党领导边疆各族人民的伟大实践活动中。规律是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边疆治理也有其内在规律性。古今中外的历史无数次证明,国家的强大必然要实现疆域的统一和稳定,而边疆的动乱则容易引起国家的衰败甚至是灭亡,边疆稳固和国家强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新时代边疆治理要立足中国传统包容文化,以中国传统治边经验和传统包容文化为丰厚滋养,展现我国边疆治理的自身的优势和传承,体现出民族性、独特性和基础性的特征。同时,新时代边疆治理也要兼收并蓄,以谦虚、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学习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形成适合我国边疆治理和发展的治边方略,并且为人类各国的边疆治理提供不可多得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经验,体现出包容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民族性和包容性的有机统一,正是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的本质特性。
新时代边疆治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包容文化的沃土中,以中华民族传统包容文化为丰厚滋养,必然体现出民族性的本质特性。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璀璨夺目的文化,其中儒家的“和”文化是其中的精髓所在,这种提倡“和合”“共生”“互补”的包容文化为中国文明存在五千年提供了文化基因和精神纽带。习近平极其重视中华传统包容文化在新时代边疆治理中的延续和运用,多次强调并论述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民族交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这些论述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民族性的本质特性。同时,习近平在边疆各省区调研考察时多次强调固边强边的重要性,但也提出要同周边国家加强文化交流、经济往来和民心相通,并积极吸收和借鉴境外的先进经验,体现了新时代边疆治理包容性的本质特性。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不再把边疆各省区局限于国家疆域的边缘加以治理,而把边疆各省区视为连接国内外区域的重要一环,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吸收国外有益经验,以更为开放的思维实现边内治理和边外治理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国外有益经验的吸收,大力推动边内治理和边外治理的有机结合,具有民族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特点。新时代边疆治理民族性和包容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有机统一于国家整体治理的战略布局。包容性是以民族性为思想基础和战略前提,是在坚持民族特性和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包容。民族性也不能排斥、拒绝和放弃包容性的存在,开放包容是推动、丰富、完善民族性的外部因素和动力源泉。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区域拥有着大片的疆域和丰富的资源,但却缺少持续而有效的治边方略,因而形成了经济贫困、交通闭塞和文化异域的刻板印象。我国边疆各族人民迫切希望家乡能早日成为现代化的典型,然而现代化之路却极其艰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吸取中国历史上有益治边经验的同时,对我国边疆治理方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和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边疆各省区各族人民在国家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后,越发提升了对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憧憬和期盼。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和规划下,逐渐走出一条党领导边疆人民共同治理边疆的合力治边方略[11],实现了边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安全稳定、民族团结等成就。随着中国边疆的快速发展,我国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边疆发展方式。与此同时,中国边疆各省区治理的成功经验,也将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中国原创经验的民族性和借鉴西方理念的包容性将有机统一起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边疆各省区各族人民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治理道路,不仅注重民族文化的借鉴,而且促成了边疆各省区的快速发展和安全稳定,形成了实实在在的治理经验和治理成效,具有民族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特征。民族性是新时代边疆治理进行创新的基础元素和根本所在,并赋予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使边疆治理更好地体现民族特性的时代特色。在世界日益走向开放包容的新时代,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的推进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有益的成果,为我国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