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主体性维度的哲学阐释

2020-03-11 09:46樊明方
贵州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立德树人

门 超 樊明方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9)

一、绪 论

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改善人类思想和德行,促进人类社会更好发展的任务。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俱来的内在特质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以“四个服务”为中心,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并促进主体发展,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更需要在理论层面倡导这一核心,在实践层面践行并继续发展这一核心。“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表现为:对于高校大学生文化知识和思想觉悟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得他们最终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经济市场化、科技化的迅猛发展,多元社会思潮涌入中国,这些社会思潮通过互联网媒体等新兴载体,对在校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例如: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消费主义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的消解,妨碍了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发展,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学生群体(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质疑,更有一部分教师群体(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信心不足。为了有效抵御多元社会思潮对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消极影响,必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地位,大力促进其繁荣。为此,习近平明确强调:“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2]71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最新成果。因此,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习近平为此特别强调了高校的任务在于:“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这句话具有两层含义,首先,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方向性,必须坚守和引领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政治上必须忠诚于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就是要“立德树人”,“立德”其本质是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能创新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源流,立足于天地间;“树人”其内涵是在“立德”的基础之上,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所应有的主体性,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就要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维度,明确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注重彰显其哪些主体性特征,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好的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者。

主体性哲学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蕴含着本体论、道德实在论等多个元素。“主体性”(1)“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主要指作为实践的主体,“现实社会”中的人,是体现人的本质的真实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主体性”是研究热点,文中主体性主要侧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来进行阐述。在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一书中,将主体性要素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与否的六大要素之首,可见厘清主体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现实的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其目的所指就是为了突显现代社会中“真实主体”,唤起对“现实的人”的主体性的关注与重视。主体性本质内涵的表述有很多,但其表述的共性特征即落脚于从事现实活动的主体,即“现实的人”。主体绝不再是笛卡尔思维中抽象的认知主体,不是黑格尔所声称的精神性自我,也绝不是阿尔都塞认为的主体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是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马克思强调的主体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人的本质特征的彰显。马克思立足于现实世界反对将人看作工具理性主导的技术性实践中的狭隘主体,而应该是彰显自由、自为、自知的价值论意义维度上的实践活动主体。实践主体能够通过人的主体性彰显与发挥,从而克服愚昧、无知、野蛮,最终实现其自身的彻底解放。综上所述,“主体性”是本体论、道德论、审美论的现实载体与依据,当代大学生就是探求本体之真、道德之善、现实之美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有效避免在教育过程中陷入现代性的主客二元迷误,同时也为了有效避免了后现代主体间性的主体概念混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注重其主体哲学维度。本文从社会现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主体维度:真实主体性、价值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创新主体性四个维度。

二、真实主体性:立德树人之基础

所谓真实主体是从其本体论意义上出发,康德从道德价值论的角度去剖析主体,道德价值论中的本体的基础应该首先是实践本体论上的主体。马克思明确强调:“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56“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3]55即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不再是被动的受制于自然因果规律及本能欲求,而把自己的实践活动变为自己意志与能动性的表现对象,通过实践活动来自我规定、自我创造。实践的种类有很多,马克思将其分为三类即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以及自然科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践的重要形式,其实践本体论上的主体性是最真实体现。回归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本体特征来进行分析,之所以要立足于本体论角度进行主体性分析,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德树人”之目的就是要立足本体,这个本体必然是“现实的人”。具体到现实中,指的是高校教师及广大学生,需要从本体论的角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的真实内涵,具体探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真实主体。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教育者(首要主体),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代表着社会之寄托与责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如习近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从这一任务出发,必然要求教育者应有的真实主体性应该是理论意识与知识意识。所谓的理论意识是教育者理论素养的集中表现,理论源自于实践,同时指导着实践。理论如果被人掌握就能将其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9-10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必须牢牢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斗争中所创造的重要理论,这些理论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其首要目标旨向,这样才能有效抵挡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多元社会思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明确社会主义政治导向。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就是要加强和巩固中国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主义主导与指导地位,“理论坚定才能做到政治坚定”[1]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集中体现。因此,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意识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具体说来,理论意识应具备以下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理论,彰显着强大的指导作用,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习近平明确指出:“高校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工作作为重要职责,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的更响。”[1]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需要具备知识意识,这是其成功实践的专业载体,其除了要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理论,还需要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在“树人”之时需要运用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这样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合理、符合规律,从而有效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同样需要明确其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真实主体,才能更好的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教育者之间实现互动的实效性。习近平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1]因此,青年大学生要注重培养真实主体性,其中包含着具体的内涵:首先,理论意识。与教育者一样,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要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积累,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这是有效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也是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强调:“要下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99-100其次,知识意识,作为中国之栋梁,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身的贡献;再次,理想意识。当代大学生要坚定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辛勤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实现人生理想。

三、价值主体性:立德树人之导向

所谓价值主体是从道德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与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人,需要人的能动性发挥,这是一个主体贯穿的动态实践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价值导向与衡量标准。价值导向主要指的是政治方向,已在前文提到,这属于真实主体性维度,而价值主体性维度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身所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多样的,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更为重要的是服务者,是为在校大学生群体进行人文关怀与全面发展服务的。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机械的灌输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关照与服务,可想而知其实效性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被动教育中没有得到彰显,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谓的“自为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基本素养是对于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讲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里的“文”除了多元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其深层含义应该是强调教育者要给予受教育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其具体体现为:首先,将感恩关爱带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引导其对父母家人的敬爱与感恩之情,还需要将这种对家的爱引导为对国家的热爱,教育者的这种大爱首先是引导学生建立起“家国一体”的思想觉悟,将其人生价值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相连,在大局面前能够清楚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将学生培养成“充满理想、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国之栋梁。其次,用真情实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爱,也体现在其对于自己职业的一腔热忱,常言教育者“燃烧自己,点亮他人”,这是多么高尚的职业,要实现就更需要对受教育者的真实关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切实的关怀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最后,将育人情怀融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含义很多,“传道受业解惑”是基本之意,更深层的含义还应该有“孕育”之意,换言之,就是将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形成良师益友的良好局面,而并非冰冷的授受关系,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之所想,能够及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从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2]100。

从受教育者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将受教育者从“自然人”转变为“自为人”。“自然人”强调生物性,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生存状态;而“自为人”则是强调社会性,是一种社会生活中能够按照社会道德、法律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过程。具体到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一种道德品质,体现在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关系方面。首先,人与自身层面,指的是大学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保持其鲜明的政治性,能够正确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及其消极影响,始终明确其责任和担当,加强对自身的自律与要求;其次,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作为“现实的人”其内涵绝不是孤立的单子式的个人,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5,因此,作为受教育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的从理性与感性的层面形成一种高层次的责任与爱心,并将这种“大爱”散播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融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从而更好地贡献、帮助、教育他人;再次,人与社会层面,受教育者最终将走向社会,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明确社会主流价值观,理解并外化于实践,以实际行动将社会正能量传递给整个社会;当下中国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指导与引领下,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与内涵,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践行并传播,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最后,人与自然层面,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因此,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和谐与生态保护意识,深刻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唇齿相依关系,杜绝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思想蔓延,要积极响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绿色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四、文化主体性:立德树人之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参与者,无论是教育者或是受教育者都应该具备文化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学科,必然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植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参与主体,更需要学习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表征。因此,习近平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101即凸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涵的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

文化的主体性具象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需要在实践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人文精神,最终达到“以文化人”“和风细雨”的润“人”无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纵观历史发展与社会发展,其当代价值应该是以“和”为中心的价值目标追求,它关注人的价值,也注重物的整体关联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和谐是从古至今实践中长期积累凝聚的,它强调整体,恰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强调整体性,强调各要素的共融和谐,它是“一块整钢”[5]。和谐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重视事物之间的整体关联性,把人类和万物作为整体来考量,具体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破除主客二元对立,用和谐文化寻求人与自然共融共生的中庸之道;正是将自然万物都看作是整体,自然而然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强调个体对社会的整体责任,特别是在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之时,主张牺牲小我、服从大我的家国一体之情怀;在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了“仁爱”之思想,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道德思想体系,力图追求“仁者爱人”、“和为贵”之文化主体性。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更需要培养和谐文化之主体性,协调国内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同时从国际情况出发,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国际舞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更好推行“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之理念,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中国传统的“和为贵”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更要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和谐精神的现代价值,才能更好地作为中国思想的传播者,从而更好的让世界了解中国。

五、创新主体性:立德树人之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汲取列宁的灌输论到古田会议决议、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续发挥其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精神之核心——改革创新,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养成创新精神,发扬创新主体性。

当下多元社会思潮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被弱化或是被怀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或是受教育者必须坚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效性的一大特征就是要具有创新主体性。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主体性就是必须按照该学科的客观规律办事,要注重结合现实情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必须实事求是。他明确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6]同时,毛泽东还强调教育内容“要新鲜活泼、为人们喜闻乐见,且要具有鲜明性”[7],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自产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注重其创新发展。当下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更要加强创新主体的彰显。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1]可见,创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创新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善于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西方社会对于公民培育以及德育研究有着相当多成熟的理论,比如重视公民道德与法律双重教育,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强调要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道德与法律双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的讲话中强调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8]。总之要有世界眼光,思想政治教育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有理论产物,但绝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兼容并包,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其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主要政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墨守成规,机械被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同时,要积极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论述、新观点,特别是“一带一路”、“五大发展理念”、“四个自信”等富有科学创新的理论思想。同时,以自身积极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管齐下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坚持用正确的道路引领新一代,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武装新一代,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凝聚新一代,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9]“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环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9]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之产物,其创新主体性还表现在与时俱进,主要是指内容和方法上的发展变化。在内容上主要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层面。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30多年间,其由“体系意识”向“问题意识”转变,逐步确立了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为决策依据的发展模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在于如何更好的回归于人,进一步立德树人的问题上。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指导,“要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为根本目标”[10]。

此外,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前沿问题结合,善于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积极的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促进其创新发展。在方法上主要是看到数字信息化社会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呈现多元化。为此,教育者要善于将网络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持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巩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阵地;受教育者要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主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形成思辨意识和辨别能力,坚决抵制网络空间内各种错误思潮、低俗文化、虚假信息对个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习近平反复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2]94总之,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脉搏,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与否,其主体性的彰显显得尤为重要。要彰显其主体性,就必然明确其主体性内容,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有效、更具体地培养主体性。在此强调的是,这并非是要混淆或动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而是为了更好的明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各自的主体性,更好地弥补主体间性、主体维度不清晰的缺陷,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之工作更好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积极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立德树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