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

2020-03-11 09:46杨根乔
贵州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念群众发展

杨根乔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作为“十三大显著优势”之一,回应的是当代中国发展所提出的时代性课题,解决的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以及为谁而发展、依靠谁来发展、由谁来享有发展成果等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上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全面把握其生成逻辑、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并以此为指导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形成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宏观视角,深刻把握其形成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与安民富民乐民思想的传承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殷周时期,《尚书》中提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揭示了古人对君主和人民的关系,即“君”与“师”皆为民而生。《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出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明确了“民”是固国安邦的基础,是稳定政权的保障。战国时期,儒家认为人民是政治生活的主体,提出了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孟子仁政思想主要阐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内容,国家君主存在的根本就是人民,统治者要为人民谋福利,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述明确了“民”是固国安邦的基础,是稳定政权的保障,统治者应爱民、利民。管子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明末清初,随着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民本思想”的发展达到顶峰,更加强调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利益,经济上使民足食,政治上勤政爱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多次讲话和相关著述中都高度评价了儒家学说及其民本思想,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经常引用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古典名句,借古鉴今;他善于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以“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实践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与爱民富民乐民思想的政治内涵,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这不仅体现了他本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学养,而且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直面历史的博大胸怀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

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主体地位。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充分论证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指出整个世界历史都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在《神圣家族》中他明确提出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一种全新的观点论述了人民主体思想,即人民主体思想的最终指向是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实现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同富裕、人人共享的新社会为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是每个人在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民作为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共创发展成果;把人民当作目的,为了人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共同治理国家和社会。这一新发展理念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立场,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追求。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和理政智慧的总结凝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从毛泽东同志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强调为人民服务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到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从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指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再到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无论发展形势和发展任务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成为贯穿于不同发展时期与发展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鲜明主线,是我们党历代领导人的执政追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尤为必要。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和平合作、发展共赢成为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但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突出,全球发展失衡,发展赤字凸显,特别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成为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但在长期发展中也积累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大而不强、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时代大势与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形成,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和理政智慧密切相关。他从小受革命家庭的红色熏陶,在县、市、省各个领导层都担任过领导职务,无论在那个地方、哪个岗位都重视解决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已成为其理政工作之常态,为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奠定了深厚的实践与群众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理政经验和智慧。

二、全面理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重要原则的创造性运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这一新发展理念,就必须全面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从发展理念、发展观点、发展实践等方面对新发展理念进行了顶层设计,作出了战略谋划,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这一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主要是解决怎样发展的问题,“共享”则是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两者是辩证地统一。其中,每一个发展理念都闪烁着理性的智慧与人性的光辉,集中体现并极力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把人民群众作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热情;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创新导向,坚持创新的正确方向。其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发展的平衡问题,把全体人民的小康作为奋斗目标,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大力消除发展差距,解决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协调问题;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需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使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其四,“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内外联动问题,把人民群众作为开放发展的主力军,坚定走好开放发展之路;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通过开放促进共同发展;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夯实基础。其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133-13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需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思想,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6]。

五大发展观点深刻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科学内涵。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发展理论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是新时代指导我国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这一新发展理念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所构成的科学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发展目的论、发展方法论、发展价值论、发展检验论、和平发展论等。其一,发展为了人民,是发展的目的问题,主要解决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7];就要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就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与归宿,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增进人民福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二,发展依靠人民,是发展的方法问题,主要解决发展“怎么办”的问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认为人民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植根于人民之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8],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智慧和力量。其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主要解决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体现成果分享的公平性,“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8]。其四,发展成效由人民检验和评判,是让人民来衡量发展水平和质量,解决的是发展成效“由谁说了算”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5]128就是说发展是人民的发展,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发展成效的根本衡量标准,发展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声音;发展措施的执行,要主动向群众汇报,让群众知晓;发展成效的显现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使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其五,发展是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是表明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相关,解决的是“发展的担当”问题。与西方国家崛起的历史过程不同,和平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特点,中国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将自身发展寓于全球发展,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智慧,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发展议题,主动向国际社会提供发展援助,带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倡导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在同各国良性互动中实现普惠共赢,共同促进地球村持久和平安宁[9],这些都彰显了为世界各国人民谋福祉的大国担当。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丰富内涵。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条主线,并将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之中,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以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其一,经济发展要突出“富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促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形成新的格局,形成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模式[10],在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其二,政治发展要突出“重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平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和参与政治的权利;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1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保我们党实现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其三,文化发展要突出“安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聚焦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其四,社会发展要突出“惠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制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五,生态文明发展要突出“利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伟大实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承担大国责任,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建美丽地球家园。此外,在党的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反对和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军队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充分认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科学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而形成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5]132我们必须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脉络中,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课题中,深刻认识这一新发展理念对于科学把握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所具有的突出理论贡献、重大实践价值与深远的世界意义。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把唯物史观运用于观察当代中国的发展形势、破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难题,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方法、价值、检验标准等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结论,发展成效由人民检验和评判,发展是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的观点,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二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生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就决定了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党的执政理念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既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作为执政党只有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党治国理政就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用制度确保不断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巩固和厚植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不仅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基本问题,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12],而且立足实现人类美好梦想,着眼增进人类福祉,坚持可持续发展,造福世界人民,为世界谋大同,共创繁荣美好世界,科学回答了发展上的大国担当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理论基石。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境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重大命题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要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深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设和谋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片面地“唯GDP论英雄”,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不惜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一些产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13],经济发展与劳动者收入也未能实现同步增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新变化,强调要在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强调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重点工作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就使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目标导向更加明确、价值准则更为明晰、衡量标准更加科学、实现途径更加有效,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用的问题,成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二是五大发展新理念拓展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践内涵。在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们党正是基于这一论断,提出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思想,从而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随后,当世情、国情与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改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确立新的发展思路、明确新的发展方向、凝聚新的发展动力、锁定新的发展主攻方向与着力点,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的发展理念体系,明确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地位和贯彻要求,即创新发展居于首要和引领地位,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是繁荣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同时,这一发展理念体系还指明了新时代五大发展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核心要义和实施方向,蕴含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一致、人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统一的遵循。这些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使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更全面更具体。三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同时,发展格局和发展目标也日臻完善。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到“三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四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再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则进一步彰显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价值取向,明确了检验改革发展成效的价值准则,深化了我们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使其始终具有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始终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14]。

提供了解决世界共同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球治理不畅、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问题凸显,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全球发展面临着治理、信任、和平、发展“四大赤字”的严峻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选择合作还是对立、开放还是封闭?全球发展正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他着眼于世界前途与人类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国发展的同时,兼顾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进行了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从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价值、发展平台和发展环境等方面,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一是从发展理念看,中国提倡“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理念,明确和坚定了经济全球化方向与信心,在改写全球发展观念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上,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共创发展机遇,实现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主张“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为破除封闭与自私的狭隘观念,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拓展合作空间,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从发展动力看,亚投行、丝路基金、上合组织新开发银行、金砖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在中国主导或牵头下得以成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提供了公共产品,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中国动力,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作出了突出贡献[15]。三是从发展环境看,中国推动构建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倡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参与的G20、APEC等国际平台,为破解“治理赤字”、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营造世界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作出了贡献。四是从发展平台看,“一带一路”建设聚焦发展这个根本利益问题,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塑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16],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让沿线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从而完善了国际经济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各国共赢发展提供了方案和途径。五是从发展价值看,中国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仅为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价值引领,而且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理念群众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