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琳,李太平
(1.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立德树人的首要和核心问题。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1]。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本研究从教育学的视角分析立德树人背景下教育个性“成人”的理念追求以及当下教育环境中个性“成人”的实践偏离问题,追溯个性“成人”的生成逻辑,探究其创新理路,实现对立德树人内涵的呼吁。
“个性”词源是拉丁语“Persona”,最初指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面具,后指演员演戏时戴的面具,最后指演员扮演的角色。在拉丁语的影响下,“Prosobon”才开始指个体的社会侧面——他是他人的什么,以及他作为个体整体的自身。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Individual”表示“个体的、个人的、个性的”,18世纪的“Individuality”表示“个体性、个性”[3]。在中国,“个性”最初来自日本教科书译文,其内涵丰富,在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均有论及。心理学中的“个性”一般指一个人的整体行为及其倾向性,包含人的整体复杂的社会品质,即人格。哲学中的“个性”是与共性相对应的概念,人的个性表现为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特殊性及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在教育学领域,一方面,有学者从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潜力的独特性出发,认为个性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4],是每个人独有的,无法替代、重复和磨灭的特质,是教育要养护和舒展的对象。这是一种偏向于内倾的生命哲学式的教育哲学界定。另一方面,有学者从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出发,强调个性是个体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影响和主体社会实践活动共同作用下“在身心、才智、德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5]。这一定义偏向于外拓的社会心理式界定。本研究认可肖川的定义,即“个性是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内在本质为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教育学的视域中,个性与自由个性,有着共同的含义,即指人的完整性、独特性,个体所具有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6]。基于以上认识,个性就是每个人的属己特质,哲学规约着个性的实质,心理学体现着个性的形式,而教育学发展着个性培养的内容和方式。
“成人”即用行动绽出人的属己性,使人做成一个整全的自己。它是一个哲学范畴,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学范畴。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成人”的解读各异。从结构上来看,“成人”包括个体的生理成人、心理成人和社会成人,成为主体和客体、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整体;从功能上来看,成人是指从一个纯粹的自然个体转变为一个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个体。教育过程中的“成人”作动词讲,而非名词,是“使人成人”的教育,而不是对成人的教育。它不仅指生理或心理的成熟,而且指通过教育生成自由自觉的生命存在,是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基于此,有研究者提出:“教育和教育学的旨趣即在‘成人’。”[7]教育学中的“成人”是教育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理性把握[8]。
个性与“成人”关系紧密。个性是“成人”的构成,个性是点,“成人”是面,个性是“成人”完整性上的重要一笔,个性解放是“成人”的条件,可谓“无个性,不成人”。“成人”包含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个性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整全的人是个性“成人”发展的目的。尼采对这一问题有精辟的比喻:教育追求独特天赋和全面和谐发展恰如中心与圆周的关系,其内在是统一的。教育家的使命就是在发现这种独特的禀赋的同时又防止这个禀赋破坏人的和谐发展,即把整体的人培养成一个活的运动着的太阳和行星的系统,并认识其更高级的驱动机制的规律[9]。因此,个性“成人”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人做成一个属己的、整全的自己。换言之,个性“成人”教育是在教育环境中教育者直面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基于受教育者的人格特质,创设适合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环境,进而促进受教育者生命独特绽放,实现其整全人生。
在现代学校面临的升学考评压力下,教育育人的工具理性遮蔽着价值理性。“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认为价值观是教育教学改革、转型的起点,中国教育的根本危机来自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选择和思考的偏差,“学校教育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以‘成事’替代了‘成人’”[10]。在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环境下学校整体的价值观和实践中存在把“事”凌驾于“人”之上、把“人”当作“事”的工具的观念,在划一性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学生常常为了获得学校、老师和家长满意的成绩与排名而奔走于竞技的考场,表现动机压抑和遮蔽成就动机,自己本然的个性追求屈服于一张张排名和成绩单,“为人之学”遮蔽着“为己之学”。
中国社会曾存在的封建政治历史观,强化着社会文化中的阶层等级观念。“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文化结构和“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观念共同构筑了教育使人成为“人中龙凤”的精英主义理念。当人们把成为“人上人”的精英作为教育目的时,人的竞争欲望和虚荣心就会压制其基本的德性和创造性。学生被要求选择一名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同学作为超越的对象、竞争的对手,他们身处的学校教育环境弥漫着没有硝烟的战争气息。那个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为自己心中的“敌人”,学生在“分数”和“成绩”之外看不到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这样的教育用机械的标杆对丰富的、灵动的人进行“裁剪”,这无异于将人安放在“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上,生产工具化、机械化的人。
“事”必须通过人的主体性得以做成,“才”需要以“人”为基础来发展。在“成事”与“成才”价值观的遮蔽下,一些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被挤压,他们要么成为单纯为成绩、升学、就业服务的工具性人格,要么成为对未来充满迷茫,变成在流沙上行走的“空心病”患者或是怎么都可以、一切都不重要的“佛系”青年。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使命,学校教育的育人理念首先是要培养会求知、会做事、会做人、会合作、会生存的多样并且完整的人。个性“成人”是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表达着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个性“成人”教育最初是以德之养成为基础,以培养道德君子为本,如今更加强调尊重个体自主性,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实现完全人格的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达成。从历史与当代个性“成人”的发展演进中,我们可以勾画出个性“成人”教育的生成逻辑。
中国传统儒家“学以成人”的思想是个性“成人”教育的思想根源。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内蕴原初的教育精神和智慧。传统的个性“成人”追求以德之养成为核心,强调智、仁、勇、艺的和谐统一。“成人”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章:“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1]孔子认为,成为一个人格完备的人需要具备智慧、节制、勇敢、多艺,如果达不到这些,做到讲义气、有担当、守承诺也可以为“成人”。这样的“成人”定义充分体现出传统教育重在培养道德人格全面发展的仁德君子。
《中庸》指出:“可均似知,可辞似仁,可蹈似勇,此只随资质所及做去,到做得恰好处便是中庸。此夫子之教子路,亦必文之以礼乐,方可以为成人也。”[12]“随资质所及”突出“成人”的“个性”因素,指出人的智慧、道德和勇气的发展要随着人自身的个性特质来发展,做到中庸便可“成人”。《中庸》还从修身的角度提出“成人”的养成路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13]。通过求知心、践行力和羞耻感的培养来使人成人。所成之人不是孤立的社会存在,而是自我修身之上志于社会服务的君子,这正呼应当今“立德树人”和“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在当代,人们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通过教育成就人的“类生命”,即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由人自身的活动创生的类本质。“这样的本质只能体现于人的生存活动方式之中,也就是说,人怎样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人也就有着怎样的本质和特征。”[14]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超越性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对象性活动中以及自我发展中表现出来。交往实践是类生命生成的机制,因此,教育“成人”在根本上意味着“教育即交往实践”“教育即建构生活”[15]。冯建军从培养类主体的角度提出,教育是全人教育、主体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统一,提倡通过全人教育的面、主体性教育的线和个性教育的点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其中,“个性教育”是全人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统一的表现和结果[16]。
个性“成人”要在尊重他人合理追求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体性,实现个性“成人”核心在实践。虽然人们对个性“成人”的选择和理解呈现出个体化和多样化的态势,“但精神却仍可以是一种:即努力在做人中寻求成人的意义”[17]。鲁洁定义“成为人”的基本含义:在实践中生成一个具有实践本性的“人”[18]。人在自己的行为和实践中,通过所做的事定义自身,在做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意义世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的本质;但是他的本质却又完全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他必须要通过他的存在性行为来塑造它”[19]。
个性“成人”教育是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想智慧的创造性结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它是生存论上的事实而非知识论上的把握,是一种人的展开而非逻辑推导,是教育之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学校教育正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实践影响着人的生成,师生在充盈的育人环境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中构建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的生命成长共同体[20]。
教育是一项承续传统、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环境是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21]。我们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激活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在历史与未来之间、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找寻个性“成人”教育的创新空间。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推进着教育的发展,而且为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资源,反过来,教育具有传承文明和创新文化的使命。个性“成人”教育的历史基因中饱含着原初道德人格完善的价值规定和“事上磨练”的修道过程,这些文明成果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主要通过通识课程得以传承和创新。
从目的来看,教育首先要“立德”,使人实现德性自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总是把人格修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教育的本意是道德人格的完善,发展向善的禀赋是教育的第一目的。第一次转义为:人格(个性)的完善;第二次转义为:社会性人格的完善。三种含义是新义逐步包含原义的发展演变过程[22]。教育秉持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和提升人文素养的宗旨,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在人文经典涵泳中成为立于天地间的理智之人。
从手段来讲,教育追求“树人”,使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实践是德性的实现活动,所谓“修道之谓教”,个性“成人”教育是一个指向个体终身修养的过程,其中蕴含的修德立道品格需要实践磨炼。个性“成人”是与生活直接相连的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学校教育是个性“成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文化环境中,师生基于信仰每日生活的修道过程,恰如新亚书院条例“起居作息的磨炼是事业,喜怒哀乐的反省是学业,以磨炼来坚定你的意志,以反省来修养你的性情,你的意志与性情将决定你将来的学业与事业之一切”[23]。教育中的修行在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做事过程修养人性。教育的意义正在于通过修习践行定义自己独特的生命属性,提高生命的质量。
教育生活是融于社会生活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既揭示着人的成长规律,也呼应着时代的发展诉求。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4]。《指导意见》鲜明地指出通过立德树人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以及对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指导意见》体现出对高中学生个性“成人”的整体关照,而“育人”正是要求教育回归生活、面向生活、为了生活。由此,应激活学生当下的生命活力,使他们在交往与实践中认识自我,在言说和行动中彰显价值。
首先,面向生活的个性“成人”教育应充满活力。活力是人存在的生命力,是人的精气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的活力通过主动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实践表现出来。学校教育就是要在尊重生命、平等交往、开放共生环境中生成一个有勃勃生机的人,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中帮助学生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让他们在多变的时代成为有勇气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成为独立思考、勤于突破和终身学习的人。学校需要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实行选课走班制、完善综合育人活动来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通过直面多样的生命存在、关怀个性价值,将学生培养成独特而完整的人。
其次,个性“成人”教育离不开人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的行动。教育具有政治性,政治存在于教育之中,换言之,政治也是教育的一种成分、一种特性。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以育人方式而存在着的政治,政治是在教育中呈现并通过教育而实现的政治[25]。人作为一种政治性动物,只有在政治生活、公共领域中才能像“人”一样生活。在公共领域追求“卓越”是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可能性,是人之为人追求至高至善的理想。同时,这种卓越不是私己的德性满足,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造福城邦的荣耀。一个人的卓越总是需要他人的在场,是一种致力于公共政治事务的生活[26]。学校教育不应囿于狭窄的“围城”,要包含对世界、对政治生活的深切关怀、民主参与和正当表达。有的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赛,以国内外社会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为辩题,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调查中体察社会生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进而让学生积极关心社会生活,承担起作为公民的政治责任和义务。
马克思曾根据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提出,人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从依赖原始自然关联的孤立的人,到工业文明有能力依赖物而独立的人,再到追求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卓越的预见能力,预见变革社会对人的需要,预见未来人对社会的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马克思所呼吁的“主体创造性”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这要求现代化的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精神开始融入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中。在知识观变革的时代,知识中心主义渐渐在教育舞台上淡出,将同样的内容按照同样的标准和速度进行教育的传统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成人”的需要。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教育活动正在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发生着变化,灵活多元的课程安排、高效适切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的综合活动、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等都将为学生个性“成人”提供条件。
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始融入学校教育变革和课程教学实践之中。教育教学是有教的学、为学的教。个性“成人”教育不仅要从施教的角度满足学的需要,而且要从受教的角度达成学的目的。以个性“成人”为原点,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加宽松、舒适、灵活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将成为学校教育变革的指南,为满足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需要,学校应努力为每个学生搭建个性化的“自适应系统”,用现代化的学情分析技术精准设计基于不同学习目标、学习风格和认知偏好的个性化课堂。
总之,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应成为”之人,让学生实现个性“成人”。个性“成人”教育追求要跨出理念的视阈迈向实践的范畴,需要学校依循人的个性特征,承认并尊重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坚持立德树人,办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