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都匀,558000)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现行宪法亦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被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十分成功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国情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乔智敏,杨旭,林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政策、制度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32-36。民族区域自治既是现行宪法明确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又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民族区域自治法》是贯彻宪法和实施宪法的一部法律,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法律规范”。②郑毅.论作为“半部中央与地方关系法”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兼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法制建构[J].政治与法律,2018(3):2-18。民族区域自治是研究民族问题的核心内容。多年来,学术界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及其法律制度,从繁荣民族文化③赵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互动实践的“广西蓝本”[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97-103。、民族事务治理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视角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④陆鹏,周久贺.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现实路径——基于中央与民族自治区互动关系的研究视角[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56-62。,为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相应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的高质量文献数量相当可观,运用当前学术研究领域流行的Citespace 分析软件,分析1999-2019年间产出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提供新视角。
为了确保研究的质量和层次,本研究所采集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CNKI与同类型数据库相比,具有种类齐全、更新速度快的优点,检索的数据可靠性强,对研究的科学性提供了必要保障。具体的检索方法为:打开CNKI 数据库,进入“高级检索”,选择标签为“期刊”,采集文献的时间跨度为1999年至2019年①本论文所用数据的检索时间为2019年7月9日,故列入研究的2019年论文并非为全年中国知网出版的论文。,以“CSSCI+核心期刊”为研究数据来源,②核心期刊是指北京大学图书馆颁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 是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公布的历年CSSCI 来源期刊(含扩展板)中的论文。将两类期刊论文纳入研究范围,可以有效去除低水平论文,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检索“篇名”或“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的文献,共计822篇,经过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去重,得到有效论文821篇,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Citespace 软件对821篇论文进行量化统计及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Citespace 分析软件是当前主流的可视化研究软件,该软件由美国德克赛尔大学的美籍华裔教授陈超美研发,其特点是简单易学、可视化效果好,在国内学术界得到广泛应用。Citespace 软件要求在Java 环境下运行,能够将导入的文献数据进行转换和处理,根据相应指令输出相关数据图谱,如发文趋势、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网络、被引网络和研究热点聚类共现等可视化图表。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 数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 软件,输出作者、关键词和热点聚类等信息,可视化呈现1999 至2019年间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的热点和演进趋势。同时,还辅之以计量方法,对发文作者、高引文论文、高频关键词和研究机构等进行描述、比较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过去二十多年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进程和脉络,最后从多个视角剖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的内容、特点和存在的不足。
检索结果显示,1999-2019年间,CNKI 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 期刊共有821篇与“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的学术论文。如图1 所示,在过去二十一年间,除了2004年发文65篇,2009年发文58篇,2014年发文57篇之外,大多数年份的发文量在40篇上下波动,2006年发文23篇,是历史最低点。2004年和2014 发文量增加的原因在于《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和实施20 周年和30 周年,学术界对该法的实施进行历史回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学术界对六十年来的少数民族政策、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情况、社会发展情况等进行研究。因此,在此可以做一个预测,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围绕民族区域自治这个主题展开研究的论文应该会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与2009年类似,出现一个研究成果产出的高峰。著名文献计量学研究专家普赖斯(D.S.Price)认为,科技文献的增长一般分为学科诞生阶段、大发展阶段、日趋成熟阶段以及学科的完备阶段。在学科诞生阶段,科技论文出产不稳定,难以量化分析;在学科大发展阶段,论文数量剧增,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在学科日趋成熟阶段,论文数量增长缓慢,有时候表现为恒定量级;在学科完备阶段,论文数量日渐减少,或者呈现出不规则的震荡。③邱均平,刘思洛,刘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二)[J].图书情报研究,2009(2):8-13。不管是宪法还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都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学术界的研究也经历了若干时期,根据普赖斯的划分方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可以说是进入稳定期,因此1999年至2019年间的发文情况,除了三个特殊年份,发文量的波动性不大。
图1:1999-2019年民族区域自治研究发文情况趋势图
按照研究层次划分,CNKI 检索数据显示,821篇论文中,属于基础研究(社会科学)的论文为735篇/次,政策研究(社会科学)41篇/次,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13篇/次,行业指导3篇/次,即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属于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是重点。在基金支持方面,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有118篇/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支持的6篇/次,中国博士后基金支持的4篇/次,只有八分之一左右的论文获得各种研究基金支持,其中主要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大多数论文是自由研究的成果。从学科上看,主要是民族学、公共管理学、法学和政治学学科。在期刊的发文偏好方面,发文量最高的为《黑龙江民族丛刊》,共刊发了63篇主题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学术论文,占7.67%。其他发文量排名前15 的期刊分别是《贵州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民族》《广西民族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中国藏学》《青海民族研究》《云南社会科学》《中共党史研究》和《前沿》,这15 个期刊占发文总量的51.48%(表1)。从地域和行业上看,这些期刊主要是西部民族地区和民族类大学所主办,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和行业性,华东地区没有期刊上榜。
表1:1999-2019年核心期刊和CSSCI 来源期刊(含扩展板)发表民族区域自治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前15 名)
关于发文作者的数据分析,在Citespace5.4 界面中,时间区间选择1999-2019年,Node type 选择“Author”,阈值设置为Top 20 per slice,选择(Pruning:Pathfinder)算法精简网络,最后得到72 个节点,9条链接线、密度0.0035 的研究作者图谱。节点为年轮圆圈状,节点越大,作者字体越大,说明该作者总体频次越高。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或多个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共现频次越高。如图2 所示,在作者聚类共现图中,节点最大和最显著者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金炳镐,其次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王允武,宋月红、彭谦、沈寿文、田钒平和张殿军等均占有重要地位。从合作网络来看,金炳镐和银武荣,王允武和王莹、田钒平,谭元敏和王鹏程,赵春盛和张玲的合作关系十分明显。从发文数量上看(表2),超过10篇的有金炳镐何王允武两人,金炳镐以12篇的发文总数排名第一,宋月红、彭谦、沈寿文、田钒平、张殿军、郑毅、杨军、邓玉函、陈建樾、程守燕、侯德泉和宋才发等进入前14 位。从论文首发时间来看,大多数在2010年以前发表。通过图谱和计量对比发现,发文数排名第二的王允武在图谱中的节点并没有彭谦、宋月红和侯德泉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王允武发表的11篇论文只有5篇是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其余7篇均为第二作者。从论文的被引情况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宋月红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 期的《行政区划与当代中国行政区域、区域行政类型分析》一文被引数最高,达到79 次,引用超过50 次的论文还有7篇。发文量最高的金炳镐,只有一篇发表于《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1 期的《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与发展的几个问题》被引数进入前10,排名第14。
图2:1999-2019年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的作者聚类共现图
表2:1999-2019年核心期刊和CSSCI 来源期刊(含扩展板)发表5篇以上民族区域自治论文的作者分布情况
关于发文机构分布的数据分析,在Citespace5.4 界面中,时间区间选择1999-2019年,Node type 选择“institution”,阈值设置为Top 20 per slice,选择(Pruning:Pathfinder)算法精简网络,最后得到48 个节点,4 条链接线、密度0.0035 的研究机构图谱。节点为年轮圆圈状,节点越大,研究机构字体越大,说明该机构总体频次越高。机构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或n 个机构之间的共现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共现频次越高。从研究机构聚类共现图谱来看,民族区域自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央民族大学及其所属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法学院、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和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从计量角度看,中央民族大学发文59篇排名第一。第二至第十分别是,云南大学36篇,西南民族大学36篇,中南民族大学30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22篇,内蒙古大学14篇,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和南开大学各12篇,湖北民族学院10篇,前10 发文机构中有四所属于民族类大学。
图3:研究机构聚类共现图谱
表3:1999-2019年按篇次计不同机构发表民族区域自治相关论文情况(排名前20)
关于论文关键词共现的数据分析,文献的关键词是论文的核心词汇,是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高频关键词可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Citespace5.4 界面中,时间区间选择1999-2019年,Node type 选择“Keyword”,阈值设置为Top20 per slice,选择(Pruning:Pathfinder)算法精简网络,最后得到145 个节点,185 条链接线、密度0.0177 的关键词图谱。节点为十字架状,节点越大,关键词字体越大,说明该关键词总体频次越高。十字架的厚度与该年的关键词词频成正比。关键词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关键词经常出现在同一篇文献,连线越粗,共现频次越高。观察图4 所展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整个图错综复杂,有如植物的根系,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图4 所呈现的信息来看,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的重要节点有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地方自治法、民族平等、民族发展、民族团结、自治权、民族政策、民族地区和民族等,在这些关键词中,又以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和地方自治法四个关键词的中心度最高。从量化的视角看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如表4 所示,前四名为民族区域自治44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4,民族区域自治法55,民族自治地方54,中心性前四名为地方自治法1.0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0.68,民族自治地方0.57,民族政策0.43,而民族区域自治为0.38。这说明图4 中的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展示的信息和中心性并不完全一致,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多少与研究热点排序并不等同。另外,有些关键词虽然节点较小,出现频次也不高,如民族地区和民族发展等,但是在网络聚类共现图谱中起着连接的作用。
图4:研究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
表4:1999-2019年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的主要高频关键词(10 次以上)
根据研究热点聚类共现分析图(图5)可以看出,经过Citespace5.4 界面导出的数据,将民族区域自治研究分为10 个聚类,10 个聚类可以分为六大类内容,第一类“新中国60年(#0)”,第二类“民族(#2)”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第三类“民族区域自治法(#3)”,第四类“民族政策(#1)”、“法律保障(#8)”和“中国共产党(#9)”,第五类“思想体系(#4)”和“自治权(#6)”,第六类“实践(#5)”。
第一类是“新中国60年(#0)”。#0 新中国60年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实施情况,包括历史进程、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启示等。如陈扬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历史梳理,探讨《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问题。①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兼谈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J].中共党史研究,2009(8):13-20。孙懿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获得了巨大成功,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和民主权利,二是加速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保障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但是也提出了民族自治地方需要迫切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补偿、发展民族教育、民族地区就业和社保等。②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8-15。陈世润和彭文龙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回答了民族地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和民族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③陈世润,彭文龙.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实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91-93。有多位学者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在广西、④朱少雄.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与民主政治建设——以广西民族区域自治为个案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6):38-41。西藏、⑤廉湘民.西藏的民主改革与民族区域自治[J].中国藏学,2009(1):58-60。新疆、⑥陈宏.论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新疆的重要基石[J].贵州民族研究,2009(3):1-12。宁夏⑦杨春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宁夏[J].中国民族,2009(6):42-45。等民族自治区的实施情况,并进行总结和分析。侯万锋研究民族区域自治与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⑧侯万锋.民族区域自治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J].广西民族研究,2009(4):6-11。还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政治参与进行分析,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不完善和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民族地区公民的政治参与。⑨侯万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3):56-60。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面临着立法、民族自治权的落实、自治市建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⑩李安辉.社会转型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6-10。陈建樾认为,保护少数人权利主要是从国内的宪法和法律,以及主权国家加入国际公约和条约两个方面,我国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更多的强调从制度和法治,并通过赋予优惠政策方式来实现。⑪陈建樾.以制度和法治保护少数民族权利——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路径与经验[J].民族研究,2009(4):1-11,108。
第二类是“民族(#2)”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这一类主要是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的微观层面进行探讨,包括制度比较、制度价值、制度运行、制度规范、制度实践、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等内容。如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各民族根本利益。⑫牟本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比较研究[J].民族研究,2009(5):1-8,106。研究民族区域自治与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⑬龙大轩.论民族区域自治与地方法律实践——透过羌族婚姻生活的视窗[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157-164。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取向,认为自治权是该制度的核心。⑭武建军.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取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40-43,276。从民族区域自治的城市制度安排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民族地区的城市自治是城市化浪潮发展的大趋势,并提出了“自治市”的创新性设想。⑮鲍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城市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J].民族研究,2003(1):9-18+106。从新制度主义视角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存在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供给不足等问题。⑯唐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13。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落实情况与民族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⑰王德强,史冰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关系和谐的实证研究——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J].民族研究,2012(2):13-22,108。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包括政治调节机制、社会黏合机制和文化润滑机制,三者混合并存发展,实现执政党、民族和国家的共赢。①程守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9-34。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反思,认为该制度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存在局限,应当进行创新和完善。②龙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24-28。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研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制度保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优势。③陈蒙.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情依据[J].广西民族研究,2019(2):28-35。
第三类是“民族区域自治法(#3)”。即专门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探讨,研究该法的地位、内容、实施情况、修改情况、保障机制和配套立法情况等。如熊文钊等学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一部宪法性的法律文件。④熊文钊,郑毅.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位、作用及其完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3-28。宋才发等人则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法学的核心。⑤宋才发,马琴.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法学的核心[J].河北法学,2013(9):11-15。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新疆、⑥古丽娜?乌斯曼江,赫永进.《民族区域自治法》在新疆实施的回顾与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64-66。内蒙古、⑦张银花,薛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成效调查[J].前沿,2010(11):139-143。等地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情况进行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汤夺先等认为存在自治权利行使、配套法规不完善,应当根据上位法的修改进行修改。⑧汤夺先,高永久.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与完善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107-112。王允武对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探讨,认为贯彻实施新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应当完善保障措施和机制,强化执法观念,严格执法制度。⑨王允武.《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及其贯彻实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4。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的敖俊德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的原因、原则、程序、特点和意义。⑩敖俊德.新世纪初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新成果——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J].民族研究,2001(4):1-7,106。陈家柳认为,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适应了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对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应当灵活使用该法赋予民族地区的地方自治权。⑪陈家柳.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兼论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02(4):7-10。
第四类是“民族政策(#1)”、“法律保障(#8)”和“中国共产党(#9)”。对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进行历史梳理,认为党的民族区域政策的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机械照搬联邦制阶段,二是探索阶段,三是民族区域逐渐形成阶段。⑫易清.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的历史轨迹新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5):23-26。张纯也对党的民族政策进行研究,分析了从联邦制的民族自决走向单一制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过程,指出这一过程是艰辛的探索过程。⑬张纯,侯典举.从联邦制的民族自决走向单一制的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政策的探索之路[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6):19-25。有学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政策,这种政策的实施要通过自治机关的立法自治权来实现。⑭宋才发.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施的基本形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47-51。通过田野调查,对城市民族区的政策进行研究,认为城市民族区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民族区的法律缺失、政策不明确、经济政策有待落实、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面临困境等问题,并针对不足提出完善建议。⑮王升云,李安辉.完善城市民族区民族政策的建议——以河南省三个城市回族区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6-39。这一聚类中出现的“#中国共产党”,说明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政治意涵明显,学者在探讨这一主题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建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⑯任勇.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建与发展:基于中国共产党治理的研究[J].民族研究民族研究,2019(1)11-23,138。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中国共产党,⑰黄骏.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J].理论导刊,2017(6):30-33。这些内容都反映在研究成果中。
第五类是“思想体系(#4)”和“自治权(#6)”。思想体系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治领导人的民族治理理念、民族自治制度的理论等内容。如有学者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在中国的的发展历程,从引用民族自决和联邦制,到将民族区域自治引入根据地和解放区,再到民族区域自治的确立和全面实施,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典范。①乔国存.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中国化历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54-159。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与西方多元主义民族观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与西方相比有明显的优点和长处,这一点体现了道路自信。②杨须爱.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基于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民族政策的几点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6):21-27。对政治领导人的民族理念和思想进行研究,如研究毛泽东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③桑杰.关于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几点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1):121。构建和谐西藏思想,④田猛,韩星.毛泽东构建和谐西藏思想探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2-95。周恩来关于民族问题的讲话,⑤宋月红.周恩来与1957年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4):35-43。邓小平的西藏发展观、⑥宋月红,丹增伦珠.邓小平的西藏发展观[J].中国藏学,2004(3):3-12。乌兰夫的民族理论等。⑦陈智.论乌兰夫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2):1-8。关于自治权,有学者探讨中央与民族地区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央与民族地区关系既是一般的央地关系,也是特殊关系,主要体现在民族性、地方性,以及受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的特殊性。⑧陆平辉.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问题解构与协调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06(6):67-74。有学者从自治机关自治权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民族自治地区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存在边界不清晰、行使权虚化、和不具有可操作性等问题,并提出了应对建议。⑨戴小明,盛义龙.自治机关自治权配置的科学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67-73。王飞从宪法和法律的立法目的视角探讨民族区域自治权问题,认为民族自治地方内汉族和散居少数民族不具有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权亦未能自治。⑩王飞.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几点思考——基于宪法等法律规定解读立法意图[J].广西民族研究,2014(5):25-31。
第六类是“实践(#5)”,即民族区域自治在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实践。如万金鹏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在西藏的成功实践——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 周年》一文,分析了党的民族政策和理念的转变,认为民族区域自治结合了国情和民族关系等多种因素,慎重稳妥推进西藏的各项改革,使西藏的面貌焕然一新。⑪万金鹏.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在西藏的成功实践——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 周年[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2019年,杨军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在广西的实践,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题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基础⑫杨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基础——广西民族区域自治60年历史经验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51-57。、广西多民族杂居格局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动、⑬杨军.广西多民族杂居格局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动空间研究——广西民族区域自治60年历史经验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18(1):25-3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广西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形成、⑭杨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阈下广西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形成——广西民族区域自治60年历史经验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广西社会科学,2018(4):44-48。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民族教育的发展等多个领域,⑮杨军.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民族教育的发展——广西民族区域自治60年历史经验研究系列论文之四[J].广西社会科学,2018(5):46-49。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在广西的成功实践。郑彦卿研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自1958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在宁夏的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⑯郑彦卿. 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实践——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5):33-41,125。青觉从经验理性、实践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的视角研究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等因素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符合全民族根本利益。⑰青觉.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理性解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15-125。
图5:研究热点聚类共现分析图
关键词突现信息展现了不同时期学术界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情况,图6 展示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9个强中心性的关键词在1999年至2019年间的变化,说明在时间轴上研究主题一直在变,且这种变化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9年至2004年,第二阶段为2004年至2009年,第三阶段为2010至2012,第四阶段2013年至2015年,第五阶段是2016年至今。
第一阶段,从1999年开始,至2004年结束,高频关键词主要是思想体系、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区域自治法。1999-2000年,学界主要探讨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和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思想;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学术界针对这一重要战略部署进行了广泛研究,因此2001-2002年,西部大开发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2004年,学术界围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和完善展开了诸多研究。第二阶段,从2004年开始,至2009年结束,高频关键词主要是白皮书、西藏、地方自治法和民族自治地方。2000年至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先后发布了《西藏文化的发展》《西藏的现代化发展》《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四部白皮书,2005年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第一次发布《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全面介绍民族区域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充分自治权,学术界围绕国务院发布的白皮书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研究。图6 显示,第三阶段的 2010 至2012年,没有出现热点关键词。第四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出现了民族问题和完善两个热点关键词,主要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运行进行评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完善建议。如谭万霞的《论协商民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59]游洛屏的《以民族和合理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游洛屏.以民族和合理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6):46-51。梁俊菊的《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技术的缺陷与修补》②陈光,梁俊菊.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技术的缺陷与修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3-139。都属于这一类。2016年至今则没有热点关键词出现。通过图6 可知,民族区域自治研究在五个阶段的时区演进,从思想体系、西部大开发到民族区域自治法,再到民族问题和完善的演进路径。
采取可视化和计量手段研究1999年至2019年学术界产出的821篇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文献,呈现出该领域的基本状况和研究热点,并得出以下结论:
图6:关键词突现信息分析图
第一,民族区域自治研究领域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综合分析这821篇文献,这些文献涉及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问题、西藏、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民族政策诸多主题,涵盖政治学、法学、民族学和公共政策等学科,体现了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在研究机构方面,主要是民族类院校和民族地区的研究机构,如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内蒙古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兰州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研究队伍方面,聚集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者,如金炳镐、王允武、宋月红、彭谦、沈寿文、田钒平和张殿军等,说明在该领域存在核心作者群体。
第二,学术界对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与国家方针政策紧密相关,显示研究的时效性。本文的研究跨度为1999年至2019年,从时间轴上看,学术界对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2001年全国人大修订民族区域自治法,2004年和2005年,国务院关于西藏和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发布了多部白皮书,国家关于民族地区的方针、政策和立法,都成了研究的重点内容,表明学术研究紧跟时代步伐,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的视角多元,热点集中。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不仅涉及政治学、法学、民族学等大的学科范畴,还涉及到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如在法学学科又涉及到宪法、行政法和立法法等,因此研究的视角也呈现多元化。如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来源、自治机关、地方自治法、权利主体等视角进行研究,这些视角既有宏观又有微观,视角多元。在研究热点方面,前期主要围绕西部大开发、民族自治法和白皮书进行研究,最近几年则主要集中对地方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热点相对集中。
过去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在民族区域自治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民族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与民族区域自治之间的关系研究不足。本世纪以来,部分民族自治地区先后发生了多起暴恐事件和维稳事件,这些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是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联,学术界的研究还十分缺乏。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民族区域自治既是一项政治制度,也是宪法的制度安排,同时具有很强的地域属性,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必须进行社会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找到真问题。
通过对图谱和表格的综合分析,结合二十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现状与当前研究面临的新形势,未来民族区域自治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强民族区域自治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断,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是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第二,加强民族区域自治与社会稳定之间关系的研究,寻找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平衡。第三是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证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学术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脚踏实地,深入民族地区、民族族群,对制度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获得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实证研究,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真实情况,为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治建设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