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基于农户主体性视角

2020-03-11 04:09徐士珺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维度家庭

徐士珺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451450)

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论断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过上“美好生活”成为社会与个体新的奋斗目标,如何来衡量其实现程度、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其实现程度值得深入思考,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基于农户的视角来评价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农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在学术界,由于“美好生活”的理论研究刚起步,研究内容较多集中于“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的研究,而对于“美好生活”量化指标的研究比较欠缺。基于此,本文基于农户主体性的视角,运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尝试性提出美好生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全国性统计数据对农户的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进一步对农户美好生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农民美好生活评价的理论基础

美好生活的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创造,其基本内涵由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首创性的提出。他指出,“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基于上述基本论述和逻辑起点,学术界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维度来阐释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

学者们认为,在经济层面上,“美好生活”是物质、文化生活的量和质得到充分保证的生活,是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②张三元.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5):83-92。在政治层面上,“美好生活”是实现公平正义,满足参政需要,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政治生活。③辛世俊,代文慧.深刻理解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的内涵与意义[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1):5-9。在文化层面上,“美好生活”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弘扬革命文化的理想信念和坚定先进的时代新精神文化的实现。④王习胜.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视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3):90-94。在社会层面上,“美好生活”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⑤韩喜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指南[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7-20。在生态层面上,“美好生活”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长期保障,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绿色的生活理念为必然要求的绿色生活。⑥翟绍果,谌基东.共建美好生活的时代蕴意、内涵特质与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7(6):20-26。

此外,部分学者强调美好生活内涵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例如,张良丛提出要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从而全方位保证美好生活的创造。⑦张良丛.“美好生活”的美学维度阐释[J].民族艺术,2018(6):26-30。罗建文、陈兴康认为不断改善民生状况、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⑧罗建文,陈兴康.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目标[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6):7-16。

对于美好生活的内在维度和结构,包括二元说、三元说、四元说、五元说等观点。二元说认为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⑨郑功成.习近平民生重要论述中的两个关键概念——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18):64-74。三元说认为“美好生活”是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学需要的综合。⑩何星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J].人民论坛,2017(S2):65-67。四元说认为美好生活的内涵包括丰富高雅的物质文化生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活、有尊严的社会生活、和谐优美的生态生活。⑪张三元.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5):83-92。五元说认为美好生活具有多维度的丰富内涵,包括充裕的物质条件、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丰富的精神食粮、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⑫李磊.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8(1):1-8。

总结上述研究,我们认为农民美好生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精神六个维度。其中经济维度主要考察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政治维度主要考察农民的政治权利的保障和行使;文化维度主要考察农民的文化权利的保障和实现,主要包括受教育、休闲娱乐等;社会维度主要考察农民社会关系和社会感知状况;生态维度主要考察农民对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感知状况;精神维度主要从农民主观视角出发考察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农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在明确农民美好生活概念的思想来源和基本内涵后,笔者将基于以上认知来建构农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

(一)农民美好生活的维度与指标

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对抽象概念不断操作化,直至能够直接测量的过程。我们需要首先将“农民美好生活”这一概念进行维度的划分。以往的学者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例如,潘建成从经济生活、就业状况、文化教育、民族法治环境、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社会文明和经济安全建立指标。⑬潘建成.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如何监测[J].中国统计,2018(5):4-6。杨延圣从经济信心、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文化丰富和政治善治五个维度构建十五个指标来测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马成文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生活质量、人口素质、民主法制、公共设施与服务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科学构建了人民美好生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①马成文.我国区域人民美好生活水平评价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0):70-73。陈江宁从经济生活、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居住相关、文教娱乐以及生态环境六个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②陈江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宁波农村居民美好生活实证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9(7):33-36。

以往的指标体系建构中强调对客观指标的运用,同时更多的是在区域和城市层面上进行考察,并不强调从个体层面上的测量,也不强调农民的主体性。我们认为农民美好生活是一个客观性的概念,但更是一个主观性和主体性概念。农民美好生活是农民在价值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对“当下”物质生活水平及生存境况自觉形成的“美好”评价,③张卫伟,王建新.美好生活的多重价值内涵及其现实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8(4):37-42。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主体性。美好生活的内涵本身也强调幸福感、获得感等主观性和主体性维度。因此,本文将基于农户主体性视角,从农民主观感知层面构建农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往研究和前文分析,我们将农民美好生活这一概念区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精神六个维度。其中经济维度主要考察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我们利用指标家庭经济来表示;政治维度主要考察农民政治权利的保障和形式,我们利用政治参与和政府治理满意度两个指标表示,其中政治参与为主动指标,政府治理满意度为受动指标;社会维度主要考察农民社会关系和社会感知状况,我们利用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社会信任和社会公平四个指标表示,其中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系考察农民社会关系,社会信任和社会公平考察农民社会感知;文化维度考察农民文化权利的保障和实现,我们利用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两个指标来表示;生态维度主要考察农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感知状况,我们直接利用生活环境满意度表示;精神维度主要考察农民对整体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我们直接利用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两个指标来表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就构建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精神共六个二级指标,家庭经济、政治参与、政府治理、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生活环境、生活满意度、生活幸福感共十二个三级指标的农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所有指标测量都基于农户主体性原则,考察其主观感知状况和具体参与状况。

表1:农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

(二)各维度与指标的赋值及其测量

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是否有效主要在于其是否能在实践操作中有效运用。因此,需要对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值和加权。本文指标体系构建主要针对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主持的“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SS)数据进行操作和应用。基于CSS 调查问卷设计,本文农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的赋值和测量如下。

维度层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六个维度各赋值20 分,那么农民美好生活概念满分为六个维度分值求和,为120 分。

其中经济维度利用家庭经济一个指标表示,那么家庭经济指标赋值为20 分。家庭经济利用问题“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两个问题进行测量。其中前者为五度量表,后者为十度量表,因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得分×2+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得分”为家庭经济指标得分。家庭经济指标得分直接表示农民美好生活经济维度的得分。

政治维度包括政治参与和政府治理感知两个指标,那么两者分别赋值为10 分。其其中政治参与利用“是否参与选举”、“村委会选举关注度”、“选举效力感知”三个问题测量。第一个问题为0、1 变量,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为五度量表,因此,“是否参与选举×5+(村委会选举关注度+选举效力感知)/2”为政治参与指标得分。政府治理利用问题“地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测量,该问题为五度量表,因此“地方政府工作满意度×2”为政府治理指标得分。政治参与指标得分和政治治理感知指标得分求和表示农民美好生活政治维度得分。

社会维度包括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社会信任和社会公平四个指标,那么四个指标分别赋值为5 分。社会交往指标利用问题“您的社交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该问题为十度量表,因此得分的二分之一为社会交往指标得分。家庭关系指标利用问题“您的家庭关系满意度”进行测量,该问题为十度量表,因而得分的二分之一为家庭关系指标得分。社会信任指标利用问题“现在人与人的信任水平”进行测量,该问题为十度量表,因而得分的二分之一为社会信任指标得分。社会公平指标利用问题“总体上社会公平状况”进行测量,该问题为五度量表,其得分直接作为社会公平指标得分。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社会信任和社会公平四个指标得分求和得到农民美好生活社会维度得分。

文化维度包括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两个指标,那么两者分别赋值为10 分。文化教育指标利用问题“您对教育程度满意度”进行测量,该问题为十度量表,因而其得分直接作为文化教育指标得分。休闲娱乐指标利用问题“您的休闲娱乐文化活动满意度”进行测量,该问题同样为十度量表,因而其得分直接作为休闲娱乐指标得分。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两个指标得分求和作为农民美好生活文化维度得分。

生态维度利用生活环境一个指标表示,因而其赋值为20 分。生活环境指标利用问题“您的居住地的环境状况满意度”进行测量,该问题为10 度量表,该问题得分的两倍作为生活环境指标得分。生活环境指标得分直接表示农民美好生活生态维度的得分。

精神维度利用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两个指标表示,因而两个指标分别赋值为10 分。生活满意度指标利用问题“总体来说,您对生活的满意度”进行测量,该问题为十度量表,因而其得分直接作为生活满意度指标得分。生活幸福感指标利用问题“总体来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进行测量,该问题为五度量表,因此其得分的两倍作为生活幸福感指标得分。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指标得分求和后得到农民美好生活精神维度的得分。

三、农民美好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主持的“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SS)最新数据,利用上述农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农民美好生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一)农民美好生活基本状况评价

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赋值,各维度的取值范围为0~20 分,而总体得分取值范围为0~120 分。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我们对其进行了百分制处理。调查结果显示表明,经济维度得分为46.4040,说明农民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满意;政治维度得分为63.7170,说明农民对自身的政治参与与政治治理比较满意;社会维度得分为66.59,说明农民对自身家庭关系、社会交往以及社会总体信任与公平状况比较满意;文化维度得分为49.766,说明农民对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文化活动不甚满意;生态维度得分为60466,说明农民对所居住地的环境状况基本满意;精神维度得分为66.335,说明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和个人幸福感评价比较高;农民对美好生活总体得分为58.883,说明总体上农户对自身美好生活的评价不太高。就总体得分而言,农民对经济维度的满意度最低,次之是文化维度;对社会维度的满意度最高,再次是精神维度。

表2:农民美好生活各维度及总体得分

(二)农民美好生活总体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农民美好生活总体状况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人口数、家庭总收入作为自变量,进入分析后得到模型1。模型F 值43.666,R2 为0.085,且模型在置信区间99%上显著,说明该模型成立。自变量中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对农民的美好生活总体状况不产生显著影响,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口数、家庭总收入对农民美好生活总体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年龄越大,农民对美好生活总体状况越满意;少数民族比汉族对美好生活总体状况更满意;党员农民比非党员农民对美好生活总体状况更满意;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农民,对美好生活总体状况更满意;家庭人口数越少的农民,对美好生活总体状况更满意;家庭总收入越高的农民,对美好生活总体状况越满意。

表3:农民美好生活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农民美好生活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将农民美好生活经济维度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人口数、家庭总收入作为自变量,进入分析后得到模型2。模型F 值53.380,R2 为0.100,且模型在置信区间99%上显著,说明该模型成立。自变量中性别、家庭人口数对农民的美好生活经济维度不产生显著影响,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总收入对农民美好生活经济维度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年龄越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经济维度越满意;少数民族比汉族对美好生活经济维度更满意;党员农民比非党员农民对美好生活经济维度更满意;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经济维度更满意;在婚的农民比未婚者,对美好生活经济维度更满意;信教的农民比不信教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经济维度更满意;家庭总收入越高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经济维度越满意。

第二,将农民美好生活政治维度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人口数、家庭总收入作为自变量,进入分析后得到模型3。模型F 值42.324,R2 为0.081,且模型在置信区间99%上显著,说明该模型成立。自变量中宗教信仰对农民的美好生活政治维度不产生显著影响,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家庭总收入对农民美好生活政治维度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男性农民比女性农民对美好生活政治维度更满意;年龄越大,农民对美好生活政治维度越满意;少数民族比汉族对美好生活政治维度更满意;党员农民比非党员农民对美好生活政治维度更满意;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农民,对美好生活政治维度更满意;在婚的农民比未婚者,对美好生活政治维度更满意;家庭人口数越少的农民,对美好生活政治维度更满意;家庭总收入越高的农民,对美好生活政治维度越满意。

第三,将农民美好生活社会维度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人口数、家庭总收入作为自变量,进入分析后得到模型4。模型F 值12.311,R2 为0.025,且模型在置信区间99%上显著,说明该模型成立。自变量中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人口数对农民的美好生活社会维度不产生显著影响,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家庭总收入对农民美好生活社会维度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男性农民比女性农民对美好生活社会维度更满意;年龄越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社会维度越满意;少数民族比汉族对美好生活社会维度更满意;党员农民比非党员农民对美好生活社会维度更满意;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社会维度更满意;家庭总收入越高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社会维度越满意。

第四,将农民美好生活文化维度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人口数、家庭总收入作为自变量,进入分析后得到模型5。模型F 值35.513,R2 为0.068,且模型在置信区间99%上显著,说明该模型成立。自变量中性别对农民的美好生活文化维度不产生显著影响,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信教信仰、家庭人口数、家庭总收入对农民美好生活文化维度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年龄越大,农民对美好生活文化维度越满意;少数民族比汉族对美好生活文化维度更满意;党员农民比非党员农民对美好生活文化维度更满意;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农民,对美好生活文化维度更满意;未婚的农民比在婚者,对美好生活文化维度更满意;信教的农民比不信教的农民对美好生活文化维度更满意;家庭人口数越少的农民,对美好生活文化维度更满意;家庭总收入越高的农民,对美好生活文化维度越满意。

第五,将农民美好生活生态维度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人口数、家庭总收入作为自变量,进入分析后得到模型6。模型F 值13.876,R2 为0.028,且模型在置信区间99%上显著,说明该模型成立。自变量中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对农民的美好生活生态维度不产生显著影响,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口数、家庭总收入对农民美好生活生态维度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年龄越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生态维度越满意;少数民族比汉族对美好生活生态维度更满意;党员农民比非党员农民对美好生活生态维度更满意;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生态维度更满意;家庭人口数越少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生态维度更满意;家庭总收入越高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生态维度越满意。

第六,将农民美好生活精神维度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人口数、家庭总收入作为自变量,进入分析后得到模型7。模型F 值29.560,R2 为0.057,且模型在置信区间99%上显著,说明该模型成立。自变量中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人口数对农民的美好生活精神维度不产生显著影响,性别、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家庭总收入对农民美好生活精神维度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女性农民比男性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维度更满意;党员农民比非党员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维度更满意;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维度更满意;家庭总收入越高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维度越满意。

第七,横向对比,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家庭总收入对农民美好生活六个维度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向是一致的。性别对农民美好生活的政治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产生显著影响,对政治维度、社会维度是正向影响,对精神维度是反向影响。年龄对农民美好生活的经济维度、政治维度、社会维度、文化维度、生态维度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均是正向影响。民族对农民美好生活的经济维度、政治维度、社会维度、文化维度、生态维度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均是反向影响。婚姻状况对农民美好生活经济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产生显著影响,对经济维度、政治维度是反向影响,对文化维度是正向影响。宗教信仰只对农民美好生活的经济维度、文化维度产生反向影响。家庭人口数只对农民美好生活的政治维度、文化维度、生态维度产生反向影响。

表4:农民美好生活水平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对农民美好生活水平进行评价和测量对于我国农村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本文基于农户主体性视角,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SS)最新数据,构建农民美好生活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农民美好生活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首先,农民美好生活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精神六个维度。经济维度利用家庭经济指标进行测量;政治维度利用政治参与和政府治理感知两个指标测量;社会维度利用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社会信任和社会公平四个指标进行测量;文化维度利用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两个指标测量;生态维度利用生活环境指标进行测量;精神维度利用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两个指标测量。这样就构建了六个二级指标、十二个三级指标、十五个测量问题的农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农民美好生活总体得分为58.88 分,仍然有待提升。各维度中经济维度得分为46.40 分,政治维度得分为63.72 分,社会维度得分为66.59 分,文化维度得分为49.77 分,生态维度得分为60.47 分,精神维度得分为66.34 分。其中社会维度得分>精神维度得分>政治维度得分>生态维度得分>文化维度得分>经济维度得分。社会维度、精神维度、政治维度和生态维度得分均大于60 分,而文化维度和经济维度得分均小于50 分,呈现出分化的状况。

第三,农民美好生活状况受到农户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的显著影响。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教育、家庭人口、家庭总收入对农民美好生活总体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年龄、党员、教育和家庭收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家庭人口数则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家庭总收入对农民美好生活六个维度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意义包括以下几点:(1)农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考察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发展水平以及乡村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区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和使用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2)整体看来农民美好生活水平仍然不高,提升空间较大,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政策,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促进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3)农民美好生活水平的各个维度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其中社会维度、精神维度、政治维度和生态维度得分较高,而文化维度和经济维度得分较低,因此我们应当强化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提升农民教育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4)党员、受教育年限和家庭总收入能够显著促进农民美好生活总体水平和各个维度水平的提升,那么地方政府应当强化农村教育投资、提升农村入学率、提供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文化水平;同时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减贫脱贫;发挥农村党员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促进农民美好生活愿意的有效实现。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维度家庭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家庭“煮”夫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