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霞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60)
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要求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这也是长期以社会各界的一致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持续上升,获得名校的入学资格,争取更为优秀的教育资源,以及现代化传媒营造出来的明星效应,共同构成了学生及其家长追捧艺考的内外推动机制,并造成社会影响广泛的“艺考热”现象。随之而来的是艺术辅导机构遍地开花,高校普遍设立艺术学院;同时,也存在着大量对艺术真正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因受到家庭文化资本的影响,放弃艺考,二者共同构成艺考最为显著的现实状况。因此完善优化艺考制度,实现艺考的公平正义成为广大艺考生的诉求,有鉴于此,教育部专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特殊类型人才的选拔质量。
艺考现状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讨论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分析艺考制度的实施及其发展现状的社会生态背景,认为由于受到现代娱乐化趋势下大众传媒的影响,以及艺考自身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相加的考核方式,使艺考成为考生们实现自己明星梦,提高文化课成绩较为薄弱的考生进入名校几率的有效手段,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艺考热”产生的社会文化心理。如,王晓璇认为“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艺考,以图以艺考生相对较低的文化课分数跻身高校,顺利升学”①王晓璇.勿忘初心、理性选择——由艺考现状而引发的几点思考[J].艺术评鉴,2018(16):164。;第二,对艺考制度进行冷思考,着重分析艺考制度被广泛接受的境况下,艺术生将面对的就业困境,并对培养高质量的艺术类人才做出合理建议。如,李天义指出艺考教育事业的膨胀,造成艺术生供大于求,艺术教育质量下降,高昂的学习费用没有给学生带来长远的价值回报等问题。主张管控艺术招生数量,加强各阶段教育的衔接。②李天义.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策略研究[J].四川戏剧,2016(4):153。第三,对艺考过热的现象,以及艺考制度中潜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的问题做出理论性的探索,思考艺考制度的改进策略。如,张冬君利用新制度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要创新考评体制,为艺考制度的变迁营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①张冬君.新制度主义视角下艺考制度改进路径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1):164。可见,现有研究多关注家庭以外的社会因素对艺考制度的影响,忽略了考生家庭的文化背景、文化趣味、物质型文化财富等对考生学业选择的更为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实际上,艺考受追捧程度与考生自身的家庭所具备的文化资本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有艺术兴趣的学生也许会由于家庭文化资本状况错失提升艺术才能的机会,另一方面,艺考制度又为怀揣着通过艺考上名校这种功利心理的学生创造投机渠道。因此,借助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以考生的家庭文化构成情况为出发点,缩小不同地域、家庭之间文化资本的差距,将为优化现有的艺考制度,提高艺考制度的公平性提供参考。
法国学者布迪厄基于人的客观社会关系提出了“场域”这一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这些小世界自身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②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这一概念为诸多社会现象划定了边界,避免因范畴的模糊或维度的差异造成的争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被我国学者接受并运用到对不同对象的研究中,21 世纪以来场域理论被广泛的运用到教育、教学的语境中。刘生全在考量了两者之间内在联系之后,将教育场域定义为,“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knowledge)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③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83。在教育场域中权力、资本的角力最为显著的是文化资本的竞争,文化资本扮演着家庭环境和子女受教育结果的中介机制。艺考制度作为教育场域内的制度组成部分,显然也是在文化资本的作用下被接受、被考察的。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引进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的重要理论成果,他把资本归纳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大类,其中“绝大多数的物质类型的资本,都可以表现出文化资本或社会资本的非物质形式。”④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1。受教育场域主体多元、利益博弈、制度化程度高等特点的影响,文化资本主要以三种形态在各主体的竞争中呈现出来。
“身体化”(incorporé)的基本含义是“成为精神与身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布迪厄强调的“惯习化”现象,它是文化资本具体化的、伴随人身长久保留的存在形态。所谓“身体化”就是指这种形态的文化资本可以通过个人的性情、气质表现出来,并产生出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的竞争力,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体现出的就是对这种文化资本的认同感。因此文化资本的身体形态可概括为,主体通过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培养出独特的教养、情感、爱好或知识等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文化资本形态。由于这种形态的文化资本缺乏客观形态,其在教育场域中的独特价值易于被忽略,所以具有了鲜明的潜隐性特征。进入教育场域,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是家庭教育活动中的家庭环境、家族的文化底蕴、父母的知识涵养、认知能力等因素,也是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学识素质、学校的学习氛围以及同学之间的学习状态。
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是指以藏书、绘画、古董、碑刻等文化产品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资本。它与经济资本、身体化的文化资本联系十分密切,其本身商品化的特征使其可转化为经济资本,例如,书籍、绘画的买卖流通带来货币的流通;对字画等文化商品的赏鉴又需要以个人储备的相应知识、文化素养为基础。所以尽管从表面上看,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具有的传递性,可以实现代际之间的传承,但从其本质属性上看,它遵循着与身体化的文化资本一致的传递原则,因为在传递过程中流动的只是文化商品的所有权,而不是其文化价值得以显现的鉴赏能力、使用方式等先决条件。在教育场域中,家庭或学校拥有的客观化文化资本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潜力有明显的建构作用,其主要体现为教育需要完善的硬件设置,也就是书籍、工具等辅助性产品。所以丰富的客观化文化资本虽然不能决定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但是其必要性显而易见,这也是目前以图书馆可提供的文献资源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能力的标准的重要原因。这种形态的文化资本较多地与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关联,是文化资本转受经济资本制约的重要表现,也证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必然要考虑经济资本的基础性功能。
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需要有社会认可的、完善的制度的支撑,这也是学校教育对大多数人而言的意义所在——获得具体公信力的文凭。“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①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0。劳动力市场需要统一标准下的象征资本,追求争议性最小的“筛选器”。制度化文化资本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家庭教育的首要追求。在市场的调节下,通过文凭限定的主体文化资本拥有程度为个人的文化资本再生产创造了机会,正式的体制化教育是个人实现阶层流动的必要途径。因为即使学校教育和自学成才培养出文化水平相当的学生,接受正式教育的一方会接收到更多由正式教育带来的红利,得到了特定的资格拥有者的价值,进而在劳动力市场有更强的竞争力,相较于自学者具有了实现文化金钱转换的优势。合法的文凭通常是个人文化修养的制度化表现方式,也是文化资本实现利润转换的媒介,所以“制度文化资本是一种介于身体化文化资本与客观形态文化资本之间的中间状态。”②王立科.论文化资本及其对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8。
家庭拥有的文化资本对考生的教育产生了基础性影响,尤其是在考生文化素养、趣味的养成,考生的自我期待和发展方向,以及借助合法文凭以便后续文化资本实现经济价值转化,个人实现阶层流动的意愿等方面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作为特殊类型的考试,艺考与普通高考的区别主要在于考核标准的构成方式,考核内容的高度专业化。故,艺考更适应于有文化资本优势的制度制定者,成长于弱势阶层家庭的考生,明显缺乏参加艺考的客观条件,艺考制度的不公正性由此显现出来;艺考的考核方式为某些一味追求制度化文化资本养成的家庭提供了钻营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家庭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对艺术学习心存偏见,妨碍有艺术理想的学生参加艺考,这反映出艺考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艺考制度有严格的艺术专业课成绩要求,参加艺考的考生必须考虑自己的艺术素养、专业兴趣等的问题,避免因专业能力不足造成的考试失利。这种艺术素养的养成,较多与家庭环境中的艺术氛围,父母的艺术修养等身体化的文化资本有关。在对100 名高校艺术生的调研中发现,近三分之二的艺术生家庭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其父母多从事艺术工作或对艺术有较强烈的兴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乡下人的愚时,曾把乡下孩子捉蚱蜢的能力与教授们的孩子的文化学习能力进行比较,认为教授们的孩子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才能并非他们在智力上有过人之处,而是因为他们在家庭中到处的能看见书,有良好的识字和学习环境。③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这实际上也是对家庭身体化的文化资本会深刻影响到子女教育的具体论证。在中国仍有许多学生生活在弱势阶层的家庭中,他们即使在幼年时期曾表现过对绘画、唱歌等艺术的热爱,但受缺乏艺术修养的家庭环境制约,他们还未发育成熟的艺术思维会被过早扼杀,或不像走正统的读书成才之路的学生那样受到认可。在家长对子女言传身教过程中,实现了代际传递的身体化文化资本,是学生艺术潜能开发与否的关键,也是艺考制度克服社会偏见的重要建设对象。
家庭文化资本建立在家庭对文化资源的占有程度上,父母具备的文化素养等身体化的文化资本以外,家庭拥有的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也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源基础。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不能过于抽象,必须要依靠具体的工具,如钢琴、小提琴等艺术配套设施。所以家庭有无相关的工具,对考生艺术才能和技艺的发展会产生制约作用,并最终影响学生的艺术发展空间。在物质方面,客观化的文化商品资本预先假定了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商品所有权的获得,是以经济资本为保障的,故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文化资本以及通过文化资本展示出来的经济资本都是促使或制约考生艺术发展空间和选择艺考与否的客观因素。而经济资本薄弱,文化资本所有权占有程度不高的家庭,其子女在技艺的提升上十分被动,仅仅只能在艺术辅导机构或学校获得极少的练习艺术技能的机会。这类处于弱势阶层家庭的学生可能在缺少客观化的文化资本的环境下,艺术发展空间受限,通常会放弃参加艺考或在成为艺术生之后专业发展受阻。
目前参加艺考的学生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早地接触艺术,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兴趣,这类考生主要受到身体化文化资本和客观化文化资本的影响;另一种是在强烈的功利心理的驱使下,突击学习数个月的艺术技能,这类考生则主要受到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影响。首先,家庭中制度化文化资本可表现为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家长,在看待不同事物时眼光较为长远,也更具有理性分析的能力,这种家庭中,学生选择艺考、从事艺术工作会得到包容和鼓励。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更容易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认为只有文化课程的学习才具有更长远的价值。作为青少年学生,出于对父母的依赖,他们的思维显然会受到父母意志的影响,对自我的认知和期待与父母的观点较为一致。其次,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在家庭中还表现为家庭成员对文凭的崇拜心理,“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①朱伟钰.“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J].社会科学,2005(6):123。为争取社会认可,得到文化资本再生产的机会,家庭往往会把子女往能力所及的最为优秀的高校输送,艺考制度的考核方式为这些家庭创造了机会。文化课成绩不占优势的学生,即使没有良好的艺术技能或兴趣,也会受获得制度化文化资本利益动机的驱使下,以高校文凭为自己的目标,投身到艺考产业中去,接受艺术培训机构的机械化培养。这是当前形成艺考热现象的显著动因。
“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和代际传递,揭露了教育系统在机会均等和考试唯才的‘神话’中通过机会选择、资格授予等过程将结构的不平等粉饰为个人能力差异,进而将阶层结构的再生产合法化、永久化的场域运作逻辑。”②潘泽泉,杨金月.高等教育场域中的文化再生产、阶层分化与教育公平及其中国实践[J].学习与实践,2019(1):92。艺考制度实质上是许多学生进入艺术之路的通道,重视制度的公平化程度,尽量降低学生因所获得文化资本的差异而造成的获得艺术学习机会的变动程度,打破文化专断,是艺考制度在优化改革过程中的重点。规避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盲目性,帮助考生及其家长改变以艺术考试的看法,是艺考选拔出优秀艺术人才,得到平等对待的有效途径。
不同阶层家庭的文化资源有明显的差异性,由于文化资本的中介作用,优势阶层家庭出生的孩子在艺考竞争中得到了先天的竞争优势。罗尔斯认为差别原则可以为社会原初的不平等进行补偿。③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4。差别原则就是对社会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机会、资源等的补偿,提高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缓解因低起点给社会成员造成的困境和压力。艺考制度改革,需要把目光投向处于文化中心以外的乡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经济、文化资本缺乏的家庭。首先,重视生活在这些处于弱势阶层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予以关注,加大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借助社会组织或基层群众单位提升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引导家长开阔眼界,摒弃艺术无用论;组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落后地区的教师创造外出学习机会,避免教师思维僵化。让学生有机会在家长、教师们的艺术素养带领下,接触艺术、学习艺术,感受和谐的文化氛围。其次,为弱势阶层的学生创造客观的物质化的文化资本。对有艺术生的家庭给以经济上的补贴,以供家庭购置相应的艺术学习工具,对学生后续的艺术学习予以帮扶,并指导学生在家庭中利用好互联网提供的教学资源;突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在学生培养计划中的位置,开展少儿艺术班,提供艺术学习所需的师资力量。遵循差别原则,逐渐从根本上缓解不同阶层背景下的文化资本差距给艺考生外在的艺术素养、才能发挥造成的限制,方能改变弱势阶层学生在艺考机制下的不利地位。通过资源倾斜实现艺考制度的公平化改革,维护艺考制度的公平底线。
教育场域中,学生就业前景是家庭文化资本投入的考量对象,普通家庭的家长及学生对教育的投入视其可能创造的就业机会,发展空间而定。艺术生就业困难或就业不对口的问题,与考生的自我期待相冲突,影响着各阶层家庭对子女参加艺考的态度和资本投入力度。所以降低艺术生的就业压力,高支出低回报的就业趋势,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诸多家庭忽视艺术教育的状况。解决现有的艺术生就业难的问题,可矫正就业市场,反对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等文艺产业的投入力度,采取艺术专业考核的选拔机制,为优秀艺术人才提供更多艺术工作岗位;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培养高质量人才;重视就业指导,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一定的经济帮扶。让艺术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就业环境中找准自身的定位,改变社会对艺术专业的偏见,使家长们更为理解艺术专业的优势,增加文化资本投入,积极支持真正热爱艺术、具备技术才能的子女参加艺考。
对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价值的关注,促使文化课薄弱的学生不顾艺术功底、兴趣爱好盲目报考,既不利于高质量艺术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艺考制度的正常运转。所以要严格把控艺考对人才的选拔方式,尽量减少艺术能力不足,报考动机不单纯的考生蒙混过关的概率。对此,可以健全艺考的考核体系,提高文化课在艺考总分中的比重,并争取考核标准多元化,对专业能力强但文化课稍弱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帮助,择优录取;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制,做好对招生单位的监督工作;考核标准规范化,组建专家评审组,重视家长及学生的复查请求;归并统一校考,减少因不同考核标准造成的失误。在不忽视考生文化能力的同时,突出艺术技能在艺考中的重要性,打破艺考产业链,矫正学生及家长把艺考作为制度化文化资本获得捷径的错误认知,以平常心对待艺考,实事求是地参加艺考,避免艺考制度的盲目性。
艺考选拔制度的制定,在学生公平竞争,机会平等的表象下,由于不同阶层文化资本的差距,造成了向权力主体倾斜的不平等事实,最终艺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一同被权力主体垄断。所以优化艺考制度还可以从制度制定的标准着手,全面考量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对城乡二元格局的整体认识,不忽视乡村地区落后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事实。在制定艺考政策时,引进多个主体,如高校、政府、司法等领域的工作人员,互相监督、彼此制衡,在把握全局的广度和深入基层的深度的环境中,制定出客观可行的艺考制度。重视阶层文化资本差距给学生竞争力造成的差距,在录取分数、名额等方面向落后地区学生做出一定程度的倾斜。考评机制可更加多元,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认同考生不同的表现自身艺术能力的方式。打破因忽视社会经济、文化结构造成的文化专断。
“文化资本能够用来解释为什么当大家拥有同样的教育机会时,为什么仍然会存在教育成就的差别。”①郭凯.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评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5(16):35。针对家庭文化资本拥有情况的分析对艺考制度的优化提供了内在的理论支撑以及现实分析的依据。不同于日渐普及、学习资源可获得程度高的普通文化课程,学习艺术需要投入的文化资本十分繁重。因为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父母要有艺术素养并给予子女艺术启迪和技艺指导;要有相应的艺术器材、学习工具等专业化的文化商品;还要求家庭在对制度化文化资本的正确认知下做出的接受或排斥艺考的主体选择。作为特殊类型的高考,艺考也应该在公平的前提下,为考生开辟自我成就的道路,而不是阶层固化的工具,也不是资本投机的推手。缩小因家庭文化资本的差距造成的学生的自我期待、艺术发展机遇的差异;为艺术生搭建发展平台,在现有考核标准上继续完善,帮助学生以正确的姿态接受艺考;突破艺考文化专断的现状,主张多方主体协商的艺考制度制定方式。共同推动艺考制度的健康发展,达成其培养艺术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