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等院校“专创融合”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2020-03-11 09:28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支架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前言

专创融合是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切入点,也是国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出窗口,须应时代发展所需,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成熟稳定的专创融合教育体系,主动为社会定制培养和持续输送相应的创新型社会人才。文章结合高等院校开展专创融合教育的时代意蕴,盘点国内外基本现状,进行问题分析,提出改革建议。

1 “专创融合”教育的时代意蕴

1.1 传递国家战略导向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在力求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等学校大力促进专创融合教育的开展,为社会输出大量创新人才,填补市场与社会的空缺。通过人才驱动,促进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2 顺应高等教育转型指向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培养,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指示[3],也是专创融合教育的开始。至此,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转型为高校注入了新的发展思路。

1.3 保障人才培养同向 高等教育以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实用性教育。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专创融合教育,实质上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创业、就业的能力,并以人才为载体,促使科技、文化等领域创新发展。二者都具有鲜明的应用特性,其对创新型人才的呼唤,是时代发出的最强音。因此,高校展开专创融合教育的探索,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题中之义。

2 国内高等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主要问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外专创融合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其中,德国、美国、日本的专创融合教育更为典型。通过综合分析对比国内外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的专创融合教育整体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具体的组织模式和实施方案,具体体现为四类突出问题。

2.1 基层师生未站在专创主阵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内驱力不足“专创融合”的模式体系是一个汇集宏观(政府)、中观(高校、社会、企业)、微观(教师和学生)三个层次六种角色为一体,合力协同推进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方位教育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大学生是实践的行动主体和受益主体,高校及教师是专创融合教育的实施主体。而我国目前的专创融合教育,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由政策驱动的教育活动形式,高校和师生往往将自己定位为一种政策执行的角色,忽略了其关键主体作用。这直接导致基层师生将自己定位为专创融合教育生态系统的执行“末端”,被动参与专创融合的全过程,不能站在双创的主阵地,自主驱动有效推进。

2.2 缺乏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高效培养体系 自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以来,不少学者曾自然地将其与传统专业教学进行比较,就如同在学科专业内,比较“学理论和做实践二者谁更重要”一样从未间断。但为何要对二者的重要程度进行论证和思辨,本质是教师和学者在接受新观点和探索新实践的过程中走入了误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观念分歧,本质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的融合关系纷争。观念认识上的分歧和异步,使得专创融合教育在具体实施中阻力重重,导致高校、师生在具体的教学、学习中往往无法兼顾。具体而言,主要有“重专轻创”和“重创轻专”两种情况。前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耽误时间、流于形式,因而主要把视线聚焦于专业知识的教授与学习,忽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反,“创业虫”则轻视专业素养发展,过分地将时间、精力放在创新创业的行为上,对专业不管不顾、不求甚解、不够精通,导致“无业创”的尴尬局面。

2.3 针对专创融合教育目标的实施保障支架支撑力不足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目标,主要包含以下3个维度的融合:价值融合,即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创业者和具备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第二,目标融合,即培养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唤醒创业内驱力。第三,内容融合,即培养创业人格、定位问题的能力和项目所需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但是在开展专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权威部门统筹协调以及合理规范的制度保障,还存在着教师观念不统一、配套设施不全面、教学资源不完备、缺少合理的系统化设计等问题。

2.4 基于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团队缺乏多维度的发展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作用不仅仅在于通过验收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来对实施过程和产生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更是一种驱动师生共进的高效率激励机制。除此之外,还能够帮助师生发现问题、精进方法、优化策略,并通过奖惩绩效等有效方式,促进学习、提高绩效。专创融合教育是区别于传统单一维度教育形式的结合式教育。因此,师生、团队的评价考核机制不能简单沿用和继承此前的任何一种评价机制,应该在发展传统评价机制的基础上,综合顶层目标、团队实力、成员发展等方面,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增补,以激励双创人才、双创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3 国内高等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发展建议

3.1 明确专创融合教育基层师生的实施主体定位,探寻自下而上的改革动力 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切落实、放大和创新这一机制,形成上下结合,多方合力推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推进教育改革模型的整体改变[5]。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一个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生长过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备受国家的关注,而改革的动力从何而来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优化管理层级和降低执行重心,探寻基层教育单元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力,朝着基层化、生活化、自主化的趋势发展,成为激发教育改革底层驱动力的必要问题。因此,探寻高等院校中以师生为实施主体的专创融合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发展模型,从最小改革单元为切入点,才能为专创融合教育的自下而上的变革之路探寻来自基层的改革动力。

3.2 推敲专创融合教育的末梢单元,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及流动 在自下而上的变革过程中,需要基于对复杂的教育改革机理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放眼全球,许多自上而下,忽略“最后一公里”的强力改革,往往轰轰烈烈而始,悄无声息而止。教育改革属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变革,自发形成的自组织教育末梢单元具备更大的稳定性、自主性和机动性[6],这既符合市场经济理论,也顺应了民主主义理论所重视的“自发秩序”。

因此,可以将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或者组建专业的创新团队作为专创融合教育在高等院校实施的末梢单元,通过教育改革末梢单元的小步试错,借助其灵活、敏捷、管理简单等特点,推敲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资源的高效流动与有效整合的策略。

3.3 搭建面向专创融合教育的保障、辅导、训练支架平台,提升系统支撑力 专创融合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多重保障支架联动发力:组织保障支架协调组织;制度保障支架进行顶层设计;师资保障支架实施执行;物质保障支架搭建平台;系统化设计支架保障教学。随着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文化娱乐生活的多元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培养规模的扩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探索出一系列共性的经验、方法、策略和管理机制,并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和探讨,组建形成一套适合的支架平台,通过“以万变应万变”的专创融合基层教育单元探索之路,形成了良性发展、自我优化、自主迭代的强支撑力保障和辅助系统。

3.4 探究多维度、有深度的评价方式,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教育评价,通常是指在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向下,依据对应的目标,借助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判的行为过程及方法。发展中的教育评价曾被称为“测量”“描述”“判断”。随着“建构时代”的开始,过程、方法和特征的维度得到了改革者更多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国家、社会、人民群众需求有着紧密的共生关系,因此,其评价维度更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评价维度,需要更多元的参与者、协作者和引领者的介入。多维度、强纵深的评价方式,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的重要环节,需要变革探索者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和迭代。

4 结语

高等院校开展“专创融合”教育,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是推进自身进行教育改革的实施重点,也是促进教育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实践中,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知,从基层末端出发探寻发展动力,搭建完善保障支架形成稳定的辅助体系,探究多维度、强纵深的评价机制,促进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耦合,逐步构建起富有活力的专创融合教育发展体系。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右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植入后显示后降支近段肌桥1例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