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波,鲁 月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2017年以来,教育部先后组织高校多次进行深入研讨,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来推进新工科建设,并陆续发布了系列通知,全力探索中国工程教育的模式和经验。当前,新工科专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不断创新完善中对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新工科专业的人才需求的预测不仅对新工科专业建设本身有积极影响,还有利于加快人才培养、增加高端人才储备,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术界对新工科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吴爱华等指出,新工科是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的,是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新工科建设一是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二是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1]李华等认为,新工科是对工科注入新的内涵以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工科新形态,可表述为“工科+”,如工科+新理念、工科+新结构、工科+新模式等形成的工科新形态。[2]林健认为新工科的“新”体现了“新兴(全新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学科)”“新型(对传统的、现有学科的转型、改造与升级)”和“新生(由不同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学科)”的内涵。[3]钟登华认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4]
学者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亦有大量的探索。刘亮军从“优化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能力、完善工程实践平台和深化协同育人”六个方面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建议。[5]王世斌等探讨了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了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包括关键品性、通用能力、专门能力、工程能力四个维度及十六项要素。[6]此外,学者对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问题(张海生、张瑜)[7]、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蒋海云等)[8]、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姜晓坤等)[9]、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通用标准(林健)[10]等问题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学者对新工科内涵及人才培养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新工科人才需求“S”型基本特征,运用Logistic增长曲线拟合并预测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最后面向社会经济需求提出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本文选取了2000—2016年我国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和全国总就业人数及其二者的比例,进行了相关分析和研究。由于新工科专业从业人员的数据具有模糊性,加之2017年之前并没有新工科专业的提法,而新工科专业与高技术产业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因此,本文选取了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来替代新工科专业的从业人员数。如图1所示,我国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比例变化呈“S”型曲线特征,具体来看,2000—2006年,我国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比例增长缓慢,2007—2012年这一数值增长迅速,2013年开始这一比例增长减缓。
图1 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变化
我国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变化呈现“S”形曲线,通常呈现此种形态的曲线会在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某一水平上保持一段时期,符合Logistic增长曲线的特征,故可用该曲线进行拟合和预测。根据模型构建的要求,本文首先确定指标的合理极限值,再计算进入不同阶段的关键时点,最后,对我国新工科人才就业情况做出判断和分析。
如图1所示,近年来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步趋于平缓,一些重点发达的省市如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等还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因而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可能达到一个极值点。为获得此极值点,现以东部沿海地区8省市北京、天津、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在2016年的平均值约3%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新工科人才就业比重将达到的极值。
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基本形式为:
上式中:Y为待测指标,A为极限值,t为时间,k为增长率,B(或b)为常数,且B=eb。增长曲线的三个关键时点为:唯一极值点高峰期t0,其发展速度最快;两个拐点t1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t2后增长速度锐减进入缓慢增长期。
运用SPSS 20.0软件对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一指标进行Logistic增长曲线拟合。设定极限值A=3,拟合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Logistic增长曲线拟合结果
即b0=2.000,b1=0.871,根据K=-ln(b1),B=b0×A,b=ln(B)的关系得,K=-ln(b1)=-ln(0.871)=0.138,B=b0×A=2.000×3=6.000,b=ln(B)=ln(6)=1.792
得到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Logistic增长曲线方程为:
根据Logistic增长曲线计算出三个关键时点分别为:
t0=b/k=1.792/0.138=12.99≈13,即2012年我国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增长速度达到了高峰期。
t1=(b-1.317)/k=(1.792-1.317)/0.138=3.44≈3,即2002年我国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t2=(b+1.317)/k=(1.792+1.317)/0.138=22.52≈23,即2022年我国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增长速度锐减,开始进入缓慢增长期。
本研究根据Logistic增长曲线方程拟合,对之后的十年进行预测,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表2)显示拟合值与实际值部分年份拟合比较准确,部分年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但基本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因此,预测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2 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实际值和拟合值(单位:%)
从以上新工科人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Logistic增长曲线拟合及关键时点的确定,结合我国就业情况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可以得出:
第一,2002年,在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使经济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在高度重视人才的制度环境中,当时代表了新工科人才的高技术产业的高级技术人才的数量快速增长,模型拟合得到的这一关键时点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第二,2012年,距离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有十年时间后,得益于生产率的提升和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同时,“十二五”期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迫切需要高技术人才,人才集聚特征明显,人才竞争成为国家间、区域间以及企业间竞争的重要内容,因而伴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工科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增长速度逐步达到高峰期。
第三,在持续增长过程中,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主动应对复杂国际竞争挑战发起的行动。新工科建设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突出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预期,提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新工科建设具有时代性特征,着重体现了内涵新、多学科、多主体、覆盖广等特点。从2017年提出新工科建设到向国家提供新工科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经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持续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这一时期必将集聚更多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在工程实践领域贡献智慧和力量。模型结果显示,到2022年,新工科人才就业比重增速开始进入缓慢增长期,保持一定期间较为稳定的比重,酝酿着新一轮面向社科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新工科专业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逐步形成和成长的,对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具有极强的支撑效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新工科专业着力培养的是工程知识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水平高、全球化视野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国内高校必须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新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完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新工科专业毕业生质量。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不断强化学科交叉、文理交融、课程互补,关注学科知识工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高校要始终关注经济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加快改进传统教学内容,适时增加前沿问题研究,针对课程内容涵盖的交叉学科知识点进行系统授课,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开展实践教学,全面融入各学科知识点。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过程中,高校要始终坚持“课程思政”教育,着重培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工匠精神”刻在每位新工科专业学生的心中,培养一批高素质产业技术人员队伍,打造大国工匠,全身心地投入科技强国的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