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形成基础及历史演进过程

2020-03-10 07:29傅钰涵
教育观察 2020年45期
关键词:牛津大学导师制本科生

傅钰涵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大学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不仅被学者认为是英国高校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而且被认为是保障其卓越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一直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奥尔德里奇(Richard Aldrich)指出:“导师制是牛津和剑桥的永恒特色。”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导师制,如今已经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名片,为英国的本科生教育赢得了全球声誉,一直被世人传颂和推崇,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一、国内对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现状

笔者对“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牛津大学导师制”“剑桥大学导师制”等主题进行检索,在高级检索中选择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来源,剔除学术会议、论坛论文集文章,共筛选出符合主题的29篇文献。

图1 发表时间和数量分析

从数量上看(图1),我国对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并不算多。从时间上看,主要是2000年以后,也就是21世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分别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之后,本科生导师制才逐渐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1]从数据可以看出,在2010年左右文章的数量达到最多,这和我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开始进行试点学院改革,教育部从55所申报单位中最终遴选出首批17所大学的国家试点学院,与此同时,出台了《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试点学院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2]

图2 关键词共现分析

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学者主要关注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方式、学院制、人才培养方式、对本科教育的影响,很少研究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形成过程和文化环境。然而,研究者疏忽了这一制度产生的环境和背景,会造成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不深入,我国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就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本文对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形成基础进行深入的剖析,对其历史演进过程进行详细的梳理,从而使我们在学习和借鉴本科生导师制的同时,能理解和抓住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而不是盲目地照搬过来,使本科生导师制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

二、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形成基础

(一)自由教育思想的传统

牛津、剑桥大学在8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典范,和其秉承自由教育理念的传统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西方教育的传统就是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思想源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自由教育做过论述,虽表述不同,但他们都强调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是教育的唯一和最高目的,反对教育有其他的诸如为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的功利主义功能。[3]自由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任何职业训练无关,不应该有其他功利主义的目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教育开始变得功利主义,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英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更多实用和技术型人才。然而,19世纪英国著名的神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约翰·亨利·纽曼却坚决捍卫古希腊以来的自由教育传统,与当时盛行的功利主义倾向进行对抗,指出大学应该传授普遍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坚决反对在大学进行职业教育。他在著作《大学的理想》中对自由教育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大学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在纽曼看来,大学的目的并不是传授和掌握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心智,是一种心智的训练。进入20世纪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国民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但自由教育的思想依然无处不在,并对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由教育思想使英国大学形成了尊重学术和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是大学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思想渊源。

(二)学院制的内部管理机制

牛津、剑桥大学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学院制和导师制已成为这两所英国古典大学的办学传统。培养出大批精英人才的导师制正是源于学院制,学院制是导师制实施的基础,没有学院制的管理模式导师制将失去其产生的土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牛津大学前副校长布洛克指出:“牛津大学能保持其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学院结构。”[4]

牛津、剑桥大学的学院有各自的特色,每一个学院都相当于一所“小大学”,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在遵循大学立法机构起草通过的统一章程的前提下,在教学、经济等方面都享有高度的自主权,是“在法律和财政上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以一种联邦关系与‘中央’大学联系在一起”[5]。学生如果想进入大学学习,不仅要经过学校的审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院的考核,只有被学校和学院双重录取之后,学生才可以顺利入学。因此,学院制大学不像一般的大学,绝不是“学部”的简单组合,而是“学院”的结合。它是一个联邦大学,是一个由学院结合而成的联邦团体。学院制的管理方式把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同一个学院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和学科背景,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讨论,会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为牛津大学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

大卫·帕尔菲曼在其著作《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一书中提到,牛津导师制教学方法的哲学基础是由苏格拉底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而来的,牛津导师制的教学形式被普遍认为是实行了“苏格拉底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英国导师制的教学过程正是从这种方法发展而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院士威尔·摩尔在其著作《导师制及其未来》中对导师制有这样的论述:“导师制的教学方法归根到底是一种质疑的方法,是一种让人去提问、探寻和审视的方法。”[6]导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合理辩论的习惯,导师制教学不是告诉学生知识点,不是讲考试题,而是让学生去阅读并展开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建议,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在导师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表达、讨论、辩论、交流思想,导师并不在意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侧重学生有没有思辨能力,这是导师制教学的精髓所在。

三、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萌芽时期:导师是学生的“监护人”

在15世纪之前,并没有“导师”(tutor)这一概念,但是有其他与其意思和角色相似的词语,如监护人(curator)、保护者(guardian)、债权人(creditor)等。1509年,布鲁齐诺斯学院最先使用“tutor”(导师)这个词语。其实,从这个单词的意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导师”的主要职责就是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和保护者,并没有教学任务。

由于牛津大学初期入学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为了保护学生人身安全,避免学生发生意外和冲突,导师要规范学生的品行,还要负责控制他们的经济支出。导师从学生家长那里拿到资金,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支配,监督其开支。这一时期的导师相当于学生的监护人、保护者,确保学生过上好的生活,指导学生的行为,不给别人添麻烦。在中世纪大学中,导师与学院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学院导师的出现被认为是“学院系统的自然发展”。[7]

(二)确立时期:新学院首次施行付薪导师制

1379年11月,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创建了新学院,并在新学院中首次施行了付薪的导师制,使之前世俗学院的非正式的、无报酬的导师教学走向制度化,导师制从一种个人指导行为转变为一项学院明文规定的教学制度。到了14世纪,牛津大学共有7个学院,但是学校的组织比较松散,英国不同地区的学生容易发生冲突,特别是学生与市民之间的矛盾很大。威廉·威科姆在新学院制定了详细的规程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学院选拔一些教员来监督学生的学业和品行,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一个导师,并给予导师一定的报酬,一些私人导师逐渐转变为学院导师。这样,导师除了可以从个别学生那里获得津贴,还可以从学院中获得额外的收入,使教师的经济利益得到了双重保障,这就是本科生导师制的雏形。之后,这种规定被其他学院纷纷效仿,成为牛津、剑桥大学新建学院的模板。然而,此时导师的职责还只是停留在道德和经济方面,没有指导学生学业等教学任务。14世纪新学院实行的付薪导师制标志着正式的、制度化的导师制在牛津的最初确立,被学者普遍认为是牛津导师制的开端。

(三)成熟时期:颁布《劳德规约》,统一导师制规章

16世纪,牛津大学各学院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书馆和寄宿舍开始逐渐减少,“16世纪随着寄宿舍的逐渐减少和完全消失,学院已经成为本科生的聚集地”[8]。教学工作被掌握在学院手中,成为大学教学的中心。16世纪中期起,各学院纷纷效仿新学院实行导师制,但各个学院对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和内容规定有所不同。直到1636年,时任牛津大学校长的威廉·劳德颁布了《劳德规约》,这种状况得以改变。《劳德规约》对学院的管理和大学的运作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该规约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配备导师,都必须有导师指导,并且要经首长批准,在品格、学习和宗教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该规约的颁布标志着导师制的正式确立。

(四)改革时期:19世纪考试制度改革推动导师制专业化发展

18世纪,导师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大学规模发展迟缓,学生不学无术,大学内部和学院管理松散,导师指导质量下降,本科生数量大幅减少,牛津大学进入“衰落期”。不仅教学如此,牛津大学的考试也沦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仪式。牛津大学传统的关于语法、逻辑和修辞的辩论考试,已经退化为一种几代学生沿袭下来的三段论形式,毕业考试的问题和答案都事先从给出的例题中选出,不再严肃对待考试。[9]进入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建立,代表着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新大学理念的兴起。而牛津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是保持着经院主义的教学传统,使英国传统大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牛津大学的学院及其导师受到了社会的猛烈抨击,大学内部开始展开深刻的反思。18世纪牛津大学混乱的教学秩序及低劣的教学质量被大学的学者们归咎于考试制度的不当。于是,19世纪牛津大学从变革文科考试开始,进行了考试制度改革,从此踏上了前进的道路。1800年颁布的新考试法以及1807年颁布的考试条例严格考试要求,引入笔试且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19世纪考试制度改革之后,导师制发展成熟,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学院教学制度,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制度推行开来。

(五)挑战时期:坚守传统

进入20世纪,导师制的基本模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大学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在住房、师资、财政等方面有了更大压力。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开始不再住在学院内,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变少,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不再那么全面。另一方面,导师在指导学生和学术研究之间无法保持平衡,大部分导师更倾向于做科学研究,在教学工作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变少。与大学的其他教师相比,导师的压力是最大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牛津大学的培养,可以成为精英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另外,牛津大学也希望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有大幅提升,把大学办成精英大学,而这些期望主要通过导师制来实现。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牛津大学对导师的资质要求也逐渐变高,不仅要求导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还要求其知识渊博、品行端正,能够激发学生热情,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人。[10]同时,随着牛津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指导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不再是最初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教学形式,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此外,导师制的成本极高。经费紧张给导师制的生存带来了很大压力。即使如此,牛津大学对导师制仍然情有独钟,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导师制的产生离不开其形成的文化土壤,更离不开内部的管理机制以及学校的教育理念,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和方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国在引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制度的内涵和文化背景,这样就不会导致形式主义的出现,即只是借鉴其指导形式和方法而不考虑其实施方法背后的理念和目标。通过梳理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看出,保留了几百年的传统的发展过程也是曲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学者不受外界干扰的坚守,才能够使培养出世界各领域精英人才的培养方式保留至今。我国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也应坚守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之路。

猜你喜欢
牛津大学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千年等一回!牛津大学女生录取人数首超男生
近代印度学体系中的牛津大学佛教研究
牛津大学为何不办校庆
是什么让牛津大学不办校庆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