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8)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后,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正式开启了文旅携手同行的新时代。这表明文化和旅游业的交互性越来越高,两个行业的联动发展是大势所趋,文旅融合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维。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成员,应把握住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主动开发图书馆旅游功能,拓展业务范围,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底蕴。
文化旅游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泛指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集合。游客在旅行的同时能够参与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过程,参观具有文化价值的旅游目的地,参加具有激发审美情趣、教育启示、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的活动。文化旅游可以涉及地方建筑、文化遗产、民俗节庆、传统工艺等多领域[1]。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统计数据表明,仅2019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次就达到30.8亿,国内旅游收入2.78万亿元,旅游成为许多家庭的刚性需求,国内旅游行业体量巨大、潜力无限。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参加了文化体验活动,25%以上的游客游览过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51.78%的受访者认同“文化消费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2]。可见消费者对于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游客不满足于观光拍照,感受当地文化魅力,汲取文化养分,获得精神享受已经成为影响旅游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消费者评价倒逼旅游市场提档升级,从观光上升到娱乐,再上升到文化体验式旅游已经成为新的市场选择。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3]。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寻觅文旅最佳契合点,推动产品服务从数量为王向质量至上转变,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之需。
图书馆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配套设施,但是其馆藏资源、建筑艺术、文化活动和开放服务是其融入旅游服务的优势资本。合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文化旅游功能,可以让当地旅游形象更加丰满,让文化旅游释放活力。
首先,各地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形成了各具特色、规模可观的馆藏资源,包括珍贵的古籍善本、地方文献、图片集、家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集和各类数字资源。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同时也是其与众不同的旅游资源,使得图书馆在传播历史文化、教育感化、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强文化认同感方面具有其他旅游景点不可匹敌的优势。
其次,图书馆不仅能提供静谧舒适的阅读环境,其建筑之美也能为造访者带来感官享受。纵观国内外各地图书馆,其中一些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古建筑的韵味,如始建于1592年的爱尔兰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图书馆。还有一些充满了现代科技感,展现了时代风貌,成为点缀城市的亮丽风景线,如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以多级波浪形台阶打造“书山”造型,真假图书交相辉映,风格奇特,大胆前卫,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一百个最美的地方。
第三,图书馆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张旅游名片。一些文化活动不仅能面向读者,还可以向游客开放,可以通过精心组织编排,举办以到馆游览参观群体为特定受众的文化活动,开辟专门接待区域,让游客获得身心放松和文化享受。如举办书法展、绘画作品展、特色馆藏资源展,民俗艺术体验活动、特色美食品鉴活动等。在活动场所方面,为了不影响读者的正常借阅,可以另辟游客活动中心。如南京图书馆建设国学馆,展示近万种本馆珍藏历史文献原本的数字扫描资源,传承国学经典。南图还建设了馆史馆,设有“继往开来”“前贤垂范”“嘉惠学林”等篇章,向来访者展示南图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传播南图人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自强精神。
最后,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能够满足游客的个性化深度旅游需求。近年来,“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行程安排越发引起游客反感,人们转向追求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图书馆不仅能提供环境宜人、舒适安静的阅读休息区域,还免费提供无线网络,游客在此可以缓解旅途疲惫,在愉快的氛围中放松和社交。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不设置任何门槛,游客不需支付任何费用就可以进入阅览室。这提供了游客与同在图书馆的当地民众交流接触的平台,让他们能近距离地观察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浏览有关当地风景名胜、风俗人情、名人雅士、历史文化的书籍资料,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优化旅游路线,熟悉当地环境,与旅游目的地建立起亲密关系。亚得里亚海沿岸是克罗地亚的旅游胜地,当地沿海岸线的图书馆在旅游旺季会适当延长开馆时间,并主动向游客提供当地景点信息,介绍社区传统。一些游客需要定制化的个人休闲活动,如在海滩上借阅和读书等,该旅游区的公共图书馆也会提供这项服务[4]。
2.1.1 优化空间设计,融入旅游元素
重庆市涪陵区图书馆通过建设高度匹配馆藏资源和地方特色的馆中馆展示了巴渝地方文化,迎接四方游客,展示了山城鲜明的地域特色。涪陵区图书馆通过空间改造,专门开辟江城文化展示区,内部设有古籍馆、茶艺馆、书画馆、非遗馆、文化名人馆等多个馆中馆。在古籍馆内,游客可以在解说员的引领下欣赏馆藏典籍,感受古代文化魅力。通过观看茶艺表演,欣赏水墨画,聆听古筝名曲演奏,游客能在良好的互动体验中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广博。非遗馆开展地方传统曲艺川剧表演,山歌对唱表演,展现地方特产涪陵榨菜的传统制作工艺并邀请游客品尝,让来访游客大开眼界,赞叹不已[5]。2019年暑假期间,涪陵区图书馆接待欧美、东南亚等地游客达16批次,共计723人次,成功塑造了图书馆业内文旅融合样本[6]。
苏州第二图书馆开设虚拟现实数字体验馆,一改传统平面化的阅读模式,让阅读走进数字化立体时代。观看者只需佩戴VR眼镜,就可以获得3D电影般的三维阅读体验,播放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旅游、历史等各知识领域。馆内还开设有音乐图书馆,通过高端音响设备,环绕式声效让来访者享受音乐带来的精神愉悦与放松。图书馆的北侧的绿色生态“书香公园”与图书馆主馆相得益彰,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室外公共休闲区[7]。动静分区让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看书借书的普通读者,创新性的空间设计布局也拓宽了图书馆职能发挥的想象空间。苏州第二图书馆自开放以来一跃成为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的网红图书馆,也成为苏州文旅融合的新地标。
2.1.2 开发文创产品,刺激旅游消费
购物是旅行的重要一环,不仅消费本身是一种乐趣,而且蕴含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还能加深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具有礼赠、纪念意义的产品能起到持续代言推广旅游地的作用。图书馆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是引领到馆游客体验升级、树立良好旅游形象的重要举措。国家图书馆将本馆珍藏的古籍资源融入产品创意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创品牌。《庆赏升平》是国图收藏的清代京剧脸谱和穿戴图册。国图以图册中的人物造型为灵感来源,融入现代元素,设计出状元、公主、哪吒等卡通版京剧人物,并研发出钥匙扣,体恤衫,笔记本等一系列衍生文创产品,既有古风雅韵,又不失活泼趣味,让古籍中的内容成为点缀现代生活的亮点[8]。南京图书馆以馆藏明朝胡氏《十竹斋画谱》中果谱为基底图案,开发出十竹斋镇纸、书签、明信片、雨伞等系列作品,风格清新淡雅,观赏性和实用性俱佳。
此外,着眼于地方特色,将具有本土烙印的旅游资源、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图书馆文创设计也是一条值得推广的思路。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州立图书馆以澳洲特色动物和著名建筑物为设计线,推出澳洲鸵鸟系列耳环,袋鼠围巾,悉尼海港大桥系列帆布包、抱枕等文创产品[9]。郑州市图书馆结合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设计吊坠饰品;贵州省图书馆结合少数民族工艺推出苗族蜡染丝巾,充分利用当地富集的红色旅游资源,研发红色文化系列纪念品;金陵图书馆推广地方方言,设计推出南京方言帆布袋[8]。
2.2.1 图书馆+交通出行
图书馆将服务半径延伸至公共交通中,用墨香浸润疲惫的旅程,让单调的行车等待时间变得充实有趣,开辟出一条服务游客的全新通道。浙江省图书馆联合杭州市地铁集团打造城市地铁书房,在二号线的七个车站设置“悦读角”,利用智能书柜实现无人服务,乘客只需要点击屏幕按提示操作就能够自助借还书。“悦读角”还开通了线上图书馆服务,乘客扫码就可以在线免费阅读电子书,迎合了时下数字化阅读的需求[10]。国家图书馆与京港地铁携手打造移动阅读空间“M地铁·图书馆”,筛选推送精品数字读物,提供包括5万多册图书和300多种期刊的海量电子资源,乘客只需扫描车厢内二维码就可以在线阅览。此外,“M地铁·图书馆”还定期开展紧跟时代脚步、贴近人民需求的主题阅读活动,在地铁站设置小型展台,解读主题内涵,推荐延伸阅读书目[11]。
图书馆与交通出行工具融合打造便捷高效的阅读空间,构建书香萦绕的文化氛围,可以给游客带来别样的出行体验,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出行人群的流动性会形成口碑效应,提高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传播良好的旅游形象。
2.2.2 图书馆+旅游景区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许多图书馆步入景区开展合作,探索出许多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方式,文化与旅游服务宜融则融、应融尽融的格局初步成型。武汉市图书馆和各区馆深入“汉口里”、西北湖公园等景点开展别开生面的阅读节活动。图书馆结合景区的特色景观、历史渊源挖掘相关主题,融入读书节创意,让游客在观光美景的同时还能收获知识,了解历史,也焕发出景点的文化张力和吸引力。例如在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汉口里,硚口区图书馆举办“社区名家讲坛”,邀请专家学者讲述武汉市独特的民居形式“里”,让游客了解一砖一瓦背后的繁华与沧桑[12]。福建省图书馆与福州植物园共同建设“清新书苑”,开辟动植物类和福州环境人文地理类书籍专栏,游客可以在鸟语花香,绿树环绕的美景之中翻阅书刊,休憩身心,还能通过“文化一点通”电子阅读器查看植物园内各种花鸟植物的详细介绍[13]。此外,浙江嘉兴依托红色资源建设的红船特色书苑、红船农家乐书吧,浙江丽水云和县云和梯田景区的云上图书馆等都是图书馆与景区深度融合的成功样板。
图书馆与旅游景点和场馆对接,适时谋划,让游客在观赏风光的同时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延伸的益处,为提升旅游品质添砖加瓦。
2.2.3 图书馆+旅游住宿
随着游客对于品质旅游的需求攀升,旅游住宿业不仅需要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发住宿环境的文化内涵,缔造有灵魂有温度的心灵寓所,才能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当前,国内已有许多图书馆和酒店、民宿联手,共同打造富有人文气息的住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苏州图书馆与书香酒店集团合作,实现了图书馆与酒店的跨界联姻。两方分工明确,苏州图书馆在酒店内部建设24h图书室,负责图书的调配、更新,酒店负责图书室的清洁维护和设备升级,提供全天候不打烊的服务。软件上,图书馆内部借还系统和酒店管理系统通过对接打破行业壁垒,实现通借通还;硬件上,酒店在大厅和房间布置了整齐的书架,免费提供各种读物,方便客人随时选读。阅读是最好的放松方式,游客在欣赏美景,品位美食的同时还能在书海里遨游,这无疑是一次非凡的旅程。为此,酒店还提供让人眼前一亮的阅读主题定制套间,让旅客时刻能够享受惬意的阅读时光[14]。
浙江省探索出“一宿一品”的图书馆+民宿融合模式,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厚植起文化根基。浙江丽水青田县“坐忘阁”以其如诗如画的环境和趣味横生的阅读活动一跃成为众多读书爱好者首选的旅途栖息地。该民宿书屋坐落于群山绿水之中,建筑风格古朴雅致,全景式落地玻璃让阳光倾泻无阻。游客置身其中,可以在书海中与大自然相融,获得物我两忘、与天地合一的感官体验。通过与青田县图书馆合作和接受社会捐赠,“坐忘阁”筹集各类图书5万多册、期刊报纸10余种。开业至今,已成功举办作家见面会、以书会友相亲会、阅读漂流笔记、非遗工艺品制作、稻田抓鱼赛等丰富多彩的读者游客互动活动,不仅助力阅读推广,更散发出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15]。
图书馆的旅游跨界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知晓度和参与度是充分发挥图书馆旅游功能的必要前提。在宣传渠道上,既要继续发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又要重视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的运用,建立信息员队伍,及时发布更新动态,与用户建立起友好互动。开通线上服务功能,定期对用户开展满意度调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通过营销推广赢得社会美誉度,加深用户对图书馆旅游形象的认同感。图书馆还应和旅游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凝聚文旅营销合力。此外,图书馆应吸纳具有市场营销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建立自己的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项目开发人才队伍。树立全体馆员的文旅融合意识,为游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贴心服务,如在旅游旺季适当延长开馆时间,制作发放游览参观手册,为游客开辟参观休闲区域,开展定制化的文娱休闲活动等。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做好这六个要素的大文章,将图书馆元素有机渗透到旅行的各个环节,目前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旅游虽然触及方方面面,图书馆的旅游模式开发却不能贪大求全,走全链条式开发道路,对于游客来说,最具地域特色和差异性的产品和创意才最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浙江用好本地生态资源,深耕“图书馆+民宿”领域,让一座座林间书屋化身为诗和远方的结合体。国家图书馆瞄准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先天优势,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设计灵感,组织“阅读之旅·北京中轴线”研学旅行活动,游客跟随专家用脚步丈量城市中轴线,深入了解沿线的永定门、正阳门、天坛、故宫等人文古迹背后的故事,实现了文化性、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的高度融合[16]。图书馆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融合的路径,丰富旅游市场的选择,同时立足于本土特色和强势资源,避免同质化,打造旅游IP,为旅游发展注入文化内涵的精神之钙、力量之源。
信息传播的移动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应加快数字化转型,主动顺应媒体融合的时代潮流。首先要推进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让更多具有文化艺术价值却又束之高阁的典藏精品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接触大众,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进而为文旅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图书馆定期开展的展览和讲座也应尽可能以数字化方式保存,让游客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多一个认识关注图书馆的窗口。其次,图书馆应当着手开展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调研,收集当地饮食、住宿、出行、游玩、购物、娱乐的各种相关资料,打造本土旅游特色数据库,开辟彰显本土文化魅力的线上阵地,为游客提供向导式服务,为旅游人才培养和从业者继续教育提供学习资源。再者,图书馆应加快利用移动服务终端打通最后一公里,扩大服务对象覆盖面,让服务方式由在场升级为在线,使用户不用走进图书馆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文化和旅游事业联系紧密,文旅融合是互利双赢之举,也是推动图书馆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要契机。当前一些图书馆将自身打造成文化气息浓厚的旅游目的地,另一些融入旅游各要素,延伸服务链条,均探索出了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为真正实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目标,国内图书馆还需开拓创新,在不断实践和完善中答好文旅融合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