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和平,杨重俊,赵海峰
(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平凉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指的是围产儿受窒息导致脑组织血流量减少、供氧不足等引发的一种缺血缺氧性脑部损伤。据WHO统计,全球每年400万的新生儿因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死亡的占比为23%,对于此情况,各界人员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主要症状为肌张力改变、惊厥、神经反射、意识障碍等,具有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治疗后的患儿出现癫痫、脑瘫、智力低下等风险较高,对于家庭及社会均存在严重影响。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对于患儿康复存在重要意义。由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诊断存在难度,同时该疾病还可合并存在基底节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实质内出血等情况,进一步增加了诊断难度[2]。近年来,CT与MRI的应用较为广泛,具有分辨率高、成像清晰的特点,但是两种方式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价值并不是很明确,相关研究较少,对此,本文特选择我院儿科2018年4月10日~2019年4月10日治疗的47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展开研究,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选择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018年4月10日~2019年4月10日治疗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患儿47例展开研究,47例患儿均给予CT以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方式的检出情况,分析诊断价值。47例患儿中,男患儿人数为24例,女患儿人数为23例;日龄为1~7天,平均日龄(4.37±2.01)天;平均体重为(2576.69±235.26)kg。
纳入原则:(1)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本次研究,家长认为本研究具有实施价值,并自愿和医院签署知情同意书;(2)患儿存在严重宫内窘迫史;(3)分娩时存在窒息史或者是羊水Ⅲ度污染情况;(4)出生后新生儿评分小于3分,并在5min后小于5分;(5)出生后神经系统症状持续24h以上。
排除原则:(1)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抽搐;(2)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脑损伤;(3)先天疾病导致的脑损伤;(4)分娩时导致发生颅脑损伤患儿。
CT检查:采取64排螺旋CT诊断仪(GE Light speed VCT 64排),设置参数包括:层厚为5mm,层间距为 5mm,矩阵为 512×512,电流为 60~100mAs(智能调节),管电压为120kv;实施检查前半个小时,首先需要采取水合氯醛(10%)实施灌肠。
MRI检查:采取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PHILIP Interal Achiva 1.5T)实施检查,以专用表面线圈实施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查[3]。
病情等级分别是重度、中度以及轻度,诊断标准分别为:(1)轻度。CT诊断下,大脑两侧额叶为病变部位,呈点片状,灰质以及白质信号差异显著;MRI诊断下,大脑两侧半球为病变部位,病灶无显著占位,呈点状、片状信号,颅内无出血,重要脑部功能区无损伤[4]。(2)中度。CT检查大脑脑叶数量超过2个为病变部位,呈大片状,灰质以及白质信号差异较模糊。MRI检查2~5个大脑脑叶为病变部位,呈片状信号,颅内有出血,基底节区异常,2个以下重要脑部功能区受损。(3)重度。CT检查病变部位为弥漫性低密度,脑沟以及脑池消失,灰质以及白质信号无差异;MRI检查5个以上脑叶为病变部位,颅内有出血,呈片状信号[5]。
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病情等级例数、检出率、漏诊率以及患儿的出血情况。
本研究采取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有关数据,计数资料以[n/(%)]代表,取 χ2检验,检查统计学“P”,若<0.05,可视为研究具有价值。
47例患儿中,4例重度,11例中度,32例轻度,实施CT及MRI检查后发现,CT检查发现5例重度,8例中度,28例轻度,MRI检查发现4例重度,10例中度,32例轻度,其中重度检查以及轻度检查与实际情况一致,具体情况见表1分析。
表1 病情等级检查结果[n=47,(%)]
MRI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漏检率低于CT检查,P<0.05,详细比较见表2分析。
表2 检出率及漏诊率量表[n/(%)]
比较两种方式检查47例患儿的出血情况发现,MRI对于基底节区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出血等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低于CT检查,P<0.05,详细情况见表3。
表3 出血情况的检出量表
导致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原因较多,如重症肺炎、高碳酸血症、反复呼吸暂停、胎粪吸入性综合征、宫内窘迫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因素为围生期窒息,主要发生于足月胎儿,该疾病可对新生儿脑血管调节功能造成损害[6]。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病理为脑缺血、脑水肿等,严重时还可出现脑空洞及神经大量萎缩,即使救治成功后,患儿发生脑瘫、癫痫等风险也较高。影像学的发展为患儿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常见诊断方法为CT和MRI,但是两者诊断的相关研究较少,并未完全明确具体价值,特展开本研究[7]。
本研究目的为评价CT和MRI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发现,CT检查检出率为87.23%,漏检率为12.77%,MRI检查检出率为97.87%,漏检率为2.13%,MRI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漏检率低于CT检查,P<0.05。此外,比较两种方式检查47例患儿的出血情况发现,MRI对于基底节区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出血等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低于CT检查,P<0.05。本研究结果同丁凡的研究相一致,其研究中,通过对8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分别实施CT以及MRI检查发现,CT的检出率为90.00%,MRI的检出率为100%[8]。丁凡认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病理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脑水肿、氧代谢功能低下、脑缺血紊乱等,加强早期诊断可为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支持。给予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CT检查,需采取低剂量辐射实施扫描,避免造成辐射伤害,虽然CT检查可清楚显示脑部出血情况及水肿,但是由于新生儿脑部尚未形成神经纤维,导致CT诊断无法有效鉴别灰白质的交界。MRI检查安全系数较高,适用性较好,可清晰显示脑部解剖结构,有效观察患儿脑部损伤状态,漏诊率较低,准确性高[9]。
给予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诊断,具有密度分辨率高、直观易懂、检查快等优点,CT还可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从而评估预后效果[10]。但是由于新生儿缺乏脑部蛋白质,神经纤维尚未形成,因此CT检查难以鉴别灰白质交界,易发生漏诊。MRI检查无辐射,完全适用于新生儿检查,此外,MRI适合全身检查,尤其对于颅脑的检查结果更加准确[11]。该种检查方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准确反映人体大脑灰质信号以及白质信号,可清晰显示大脑解剖结构。此外,MRI还可清晰显示脑髓鞘化、神经元损伤等异常情况,准确显示微小病灶,例如基底节出血等[12]。
综上所述,CT与MRI检查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检出率均较高,但是MRI的检出率更高,可降低漏检率,但是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较高,MRI检出其他出血类型的检出率较高,因而两种检查方式各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