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琴
【摘要】 在进入初中后,学生学习科目增加,知识学习难度增加,数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课堂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重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落实,革新课堂教学方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本文就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提出几点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5-112-02
数学是一门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生知识学习和掌握能力,能够灵活利用知识内容,丰富课堂活动内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质的形成,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和创造,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逐渐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面对数学改革的新背景,需要优化数学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核心素养教学任务有效贯彻和落实。
一、有效构建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抽象意识
数学学科集逻辑性和抽象性为一体,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和提升。抽象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得不到有效培养,必然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位置,使得学生产生依赖性,导致学生出现思维障碍。因此,在具体课堂活动中,需要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结合独立思考,采取有效的解决方式,实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列出日常生活常见的量,如一辆汽车向正东方向行驶5公里和向正西方向行驶5公里;某地一天内,正午时温度是零上5℃和午夜时分的溫度是零下5℃;某人一天收入500元和支出300元;买进自行车200辆和卖出自行车30辆。在学生观察这些量之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在上述的每一对量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点?如何用数学知识表示其中的每一对量?借助这些数量和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和讨论,初步了解和认识正数和负数概念以及符号。为了加深学生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对正数和负数做出相应的定义,加深数学概念和定义的理解。借助这样的方式,明确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限,深层次理解数学概念知识,以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基准点,加深数学概念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借助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零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借助自身体验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更加高效的开展课堂学习,实现学生抽象思维素养培养。
二、注重知识产生过程,强化逻辑推理能力
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获取方式,结合数学知识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和体验,体会和理解新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获取方式和手段。在新知识的探索和获取中,学生自主探索,深入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加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一步一步的推理和验证,在实验操作和对比中,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探究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引入相应的问题加强课堂引导:上节课中大家学习的三角形,主要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边,那么三角形的三个角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其内角和的度数是多少?应该如何去验证?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做出自己的假设,并且思考验证的方式。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利用量角器,对三角形的每个角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加在一起,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有学生认为,事前准备了一张纸,画出一个基线,以次将三角形的角画出来,观察三角形组成的角,同样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有学生认为,可以准备好一个三角形的纸片,将它的三个角裁剪下来,并且拼接在一起,观察拼接之后的结果,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猜想和验证,开展相应的操作活动,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学生具体操作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方式,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了解知识形成过程,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引入趣味课堂内容,培养数学想象能力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重要任务和目标,在具体课堂活动中,应当注重趣味内容的引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借助趣味性课堂内容,让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为课堂有效开展做好准备。作为教师,需要对课堂导入、课堂活动以及互动等环节深层次分析,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氛围,加深数学知识学习和掌握,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通过分析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搜索相关资源和资料,制作相应的动画视频,如制作海上日出动画,在课堂活动中,将视频展示给学生,通过学生对动画视频的观察,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到海平面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结合学生的观察和认知,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想象海平面和太阳分别是直线和圆,那么在整个日出过程中,直线和圆一共有哪些位置关系?学生结合视频观看,发挥学生想象力,以此作为基础,学生通过画图方式,将其位置关系展示出来,结合学生画图和分析,整理和归纳其中的位置关系,做出相应的总结,加深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太阳刚刚升起时,直线和圆只有一个点的接触;太阳升到一半时,直线和圆相交并且有两个交点,当太阳完全升起时,直线和圆相离,没有任何交点。初中数学课堂中,借助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引入趣味性内容,实现抽象知识的形象化转变,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四、设计课堂活动任务,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任务,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加强学生数学模型素养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中,需要明确课堂活动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如解疑型、实践型等类型任务,借助课堂任务驱动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中,结合课堂任务和目标,设计解疑型学习任务,借助PPT课件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预设条件,让学生结合预设开展探究活动。①如果两个三角形相对应的一个角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②如果两个三角形一个对应角和一条对应边相等,那么三角形全等;③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角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在提出三個三角形全等的假设之后,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和探究,对三种假设进行分析、思考和验证,在具体的验证中,需要找出相应的的两个三角形,做出相应的判断,画出相应的三角形模型。如第一个假设中,学生可以画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和其中一个角是60°的直角三角形,通过这样的三角形模型,推翻第一个假设。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学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每个小组的探究情况,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保证学习任务顺利完成。在完成学习任务探究之后,做出最后的梳理和总结,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做出阐述,加深相关知识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再如,“随机事件与概率”的课堂活动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知识,可以创设实践型学习任务,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抛硬币”现象,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可以是个人形式,也可以采取小组形式,记录每个人抛硬币的次数和硬币朝向,完成数据的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总之,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学科,结合教育改革要求,落实核心素养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考虑学习规律,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革新课堂活动方式,构建趣味性课堂,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开展探索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巫锡富.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8.
[2]李爱英.初中数学改革中强化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0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