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操作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规划,帮助学生顺利地进入预设轨道,自然形成系统性学习认知。在“支架点”的选择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依据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力、依据课堂教学生成、依据阅读训练实际,为学生设定“支架点”,以满足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
一、依据教学目标,设置确定“支架点”
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以提升教学的适配性,也可以为“支架式”教学设定点位。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而学生对教学内容缺少基本认知,特别是学法积累更是欠缺,教师要为学生思维作出清晰的引导,让学生顺利地进入到学习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形成崭新学科认知。教师要做好衔接工作,让学生自然建立学习目标。
例如,教学语文第九册《桂花雨》,教师先公示教学目标: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恋之情;理解课文内容;辨析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含义;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学生对文本阅读学习有了基本的掌握,在教学执行阶段,教师先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给出技巧传授:有感情诵读,需要厘清作者情感走势,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还要注意语速和停顿的调整。在内容梳理时,教师让学生先分段归结,厘清主要情节。在语言鉴赏环节,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说说喜欢的原因,提醒学生从修辞、典词、情感等角度展开思考。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具体的学习和操作,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成了学习目标。
教师针对教学目标为学生进行具体规划,做出必要的提醒,这都是支架设计的过程。给学生设计清晰的思考路线,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支架支持,帮助学生自然建立阅读认知体系。
二、依据学生学力,基础确定“支架点”
学生接受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最为现实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有因材施教的意识,展开分层教学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需要给不同群体学生投放不同的支架,给学生提供更为明确的学习操作路线。教师“支架点”的精准确定,可以给学生提供最为及时的学习支援,小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往往处于盲从状态,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教师给出观照性引导,为学生设定思维框架,不仅能够理顺学生学习程序,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灵感,以提升学习效率。
《将相和》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复述还存在许多困难,教师针对性给出引导: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讲述基本的情节。不妨先对故事进行梳理,将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等因素都进行提炼和归结,然后依照提纲进行讲述。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展开了阅读归结性处理,然后尝试进行复述讲述。经过一番实践,学生大多能够顺利完成课文复述任务。教师在对学生讲述评价时,根据学生学力基础不同,也给出不同的归结,体现分层教学意识。
教师为学生规划了课文复述基本操作思路,让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任务之中,并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总结经验教训。学生对课文复述有了更多信心,这当然与教师“支架式”诱导有直接关系。
三、依据课堂教学,生成确定“支架点”
教学生成是最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科学整合教程,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契机。教学条件改变了,教学设计也需要跟着改变,教师为学生学习重新布设支架,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思维启迪。课堂教学处于动态化状态,教师随时可以调整教学方向,学生学习思维还不够敏捷,教師需要给出更多的引导,利用灵动的“支架点”设置,促使学生顺利进入新的学习境界。
“支架点”是学习行动的起点,也是学生思维打开的方向,教师要针对学生学力基础实际作出调整和安排,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及时进入主动学习情境之中。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原本设计学生辩论的,但学生对两种家庭教育方式没有选边性站队,这课堂辩论也无从搞起。有学生提议做课堂演绎活动,给教师带来一些启示,教师调整教学环节安排,让学生进行即时性演绎活动:同桌两个人合作,自行创编课本剧,以这篇课文为原型,可以做一些改动,进行现场表演,截取一个家庭教育的生活截面,给大家做精彩展示。学生拿到任务后,进入了紧张的创编彩排环节。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表现进行观察,对学生提出的个性问题给出解答。为了让更多学生都能够获得启示,教师集中作出提示:要对人物性格进行必要的分析,这样才能设计好人物的台词、动作和表情。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对相关演绎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在课堂演绎时,学生的表现都比较精彩,教学获得圆满成功。
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实际,为学生做出针对性引导,这是支架投放的操作,让学生矫正了学习方向,确保课堂演绎活动获得丰富成果。“支架式”教学,是教师的经验、技巧支持,让学生能够找到清晰的学习起点,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最有力的帮助。
四、依据阅读训练,确定实际“支架点”
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不仅要精选训练内容,还要对训练形式进行创新设计,特别要对学生进行“支架式”服务,让学生有更为清楚的训练方向。语文训练要从“听说读写思”等多个方面展开操作,教师要注意给出不同的“支架点”提示,让学生能够依据“支架点”设置展开相关的训练和学习,以提升课堂训练的有效性。支架有支点需要选择,学生训练也有起点要观照,教师要深入到教学之中,对多种支点进行对接,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训练效度。
教师投放支架要选择切点,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启迪和引导。在学习《我的“长生果”》时,教师为学生布设的训练内容是:读书笔记是最为常见的阅读认知内化手段,以这篇课文为阅读对象,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没有固定格式需要遵循,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了什么内容,获得了哪些心理触动,形成了什么感悟,都需要清楚地表达出来。不妨围绕一个点展开,注意关联原文,也需要独立思考,还需要有延伸性感悟,这样才能提升读书笔记的价值。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快速进入读写状态。在读书笔记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现场诵读,学生都能够给出积极回应,学生的读书笔记都能够呈现诸多亮点。
教师为学生布设了读书笔记训练任务,学生对这样的训练形式还比较陌生,教师给出具体的设计和提示,让学生顺利进入实践环节,并获得不错实践效果。这个操作过程,是教师“支架式”教学引导的结果。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启示,让学生展开针对性思考和实践,自然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认知。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支架点”的位置,这是“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基础条件。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需要统筹把握课堂教学实际,通过对教情和学情的综合分析,从不同视角出发,找到适合的支架点位,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正面帮助。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