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梅
小学语文教材改编经历了数载的轮回而得以统一。今年统编版教材全面投入使用,在教育前沿的教师在摸索中前行。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凸显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个核心目标。如何关注统编教材儿童“语文思辨”的培养是我们探究关键之所在。
一、奠定思辨基础:从拼音教学中打破权威迷信
低年级的教材编排,以前汉语拼音教学总是在入学之初,教材中安排了词语和儿歌,并且结合词语和儿歌的学习认识几个汉字。这些词语,都是由学生学过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每篇课文中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
【案例赏析】
一年级学生学拼音,用拼音。儿歌的引导。例如,a的头上戴小帽,读音不同要记牢,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然而用情景图故事引入,清晨在美丽的小村庄上,一位小姑娘站在小河边,唱起了a字歌,然后大公鸡也跟着唱了起来,大白鹅也跳起了舞蹈,学生们由汉字、儿歌进入汉语拼音的教学,越跳越有劲,以文学拼音,学生们学得开心,知识掌握的牢靠,以情景带入拼音,让学生趣味横生。
a,教学第一声时,例句:阿姨,早上好!
a,教学第二声时,例句:啊,你在说什么?
a,教学第三声时,例句:啊,这是怎么回事?
a,教学第四声时,例句:啊!多么可爱的小鸟呀!
兒歌的趣味,图文的配合,生动活泼的故事,新颖别致的小诗,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借助具体事物帮助学生建立字母音和形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提示拼音字母的音或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趣味性。我就渗透学生的思辨训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编教材的插图,以图练习说话,再学习汉语拼音,正是这种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带领儿童进入了汉语拼音的快乐学习。
二、培养思辨胆略:在阅读教学中构建民主关系
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课堂关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从统编版教材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来看,所安排的内容基本上是前几个学年两类要素的综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胆略。阅读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
【案例分析】
统编版五上教材第一篇课文叫作《白鹭》,是一篇郭沫若十分抒情的散文,又是一位大家写的,原以为学生学起来会有些费劲,但事实上学生们对阅读如此的散文都十分感兴趣的。我在教学《白鹭》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胆略,能在阅读中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让学生们先去蟹塘观看白鹭,假如学生们自己写你看到的白鹭,会是个什么样的文章。然后教学散文大师郭沫洛的《白鹭》,在课文读熟之后,我首先大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郭沫若先生为什么要写白鹭?这问题似乎还有些思辨,但我就是如此尝试:
一开始,学生被我这个问题还真给搞懵了,估计他们从来没有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写文章,这岂是我们学生能过问的?我们的义务就是学习,学习作者写得怎么样,用了怎样的方法等。
为什么白鹭在郭沫若眼里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美得十分适宜,作者是要借助白鹭抒发什么情感?
作者讲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在何处?
我又抓住观点引导大家观察课文并且讨论:
那么,请学生们仔细读课文,为了把这平常鸟儿的美展示出来,郭沫若先生在写法上动了哪些脑筋呢?
是啊,虽然统编版教材提出这个所谓“语文要素”的概念有些吓唬人,也确实引起了争议(这个概念的提出未免有些轻率了,要素不至于用一句话来称谓,要素与元素到底有怎样的区别等,还是需要厘清的),但是,语文这东西言不称意的现象太多了,很多概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如果我们用大量的作业把学生课余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学生便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窒息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生活即课堂。
三、强化思辨意识:从口语交际中解读文本多元
统编版教材确实提出了很多的语文要素,并且按照“阅读”和“表达”这两条线作了横向和纵向的编排,真可谓十分精细。倘若如此,学生也会逐渐学得寡淡无味的,使用好统编版教材,教师的个性化理解其实更重要。尤其是到了高年级,教材所编排的课文更有思想性,更有文学性,就更需要有思想和文学素养的语文老师。
传统的完全按教师预设实施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使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实践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老师的教案只是课堂的预设,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思维主体,有着不同的理解能力,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
【教学片段】
上例教学中,教师一改过去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想想怎样处理麦子,为什么这样处理麦子?整个课堂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探究、发现、解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火花在教师巧妙地点拔下不断燃烧。整节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鼓励学生从活动体验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从活动体验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去思考。如何让语文课拥有一份真实而精彩的生成,教师一定要呵护学生的思辨思维,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四、提升思辨力度:在习作训练中采集整合信息
统编版教材的编排体系,包括统编版教材的一些创新之举,当然也包括统编版教材所谓的“双线并进”“三位一体”等,目前我们听到的大体上还是“为什么”“是什么”的内容为多,关于“怎么做”,还期待一线老师尤其是名师们的研究、示范和引领。所谓的课文,所有的语文基础知识,都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的载体。比如,六上第一单元的导语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我们一看就能明白;第二单元“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我们一看就能明白;第三单元“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是如此。
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回忆,我们以前的语文学习,对“想开去”提出了哪些要求?并总结:其实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就学习“读句子,想象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三年级我们又学习了“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生动优美的句子”,四年级我们还学习了“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自然之美”,而到了五年级,我们开始学习“体会场景中的感情”“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从句子到画面再到画面中的情感,我们一直在想象,一直在想开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小学(2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