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2020-03-08 02:00
安徽史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朱子朱熹期刊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361005)

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国学热氛围中,提倡朱子学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阐释其内涵者还是凤毛麟角。朱子学上继先秦两汉之经术,下综有宋一代之理学,旁采佛道百家之所长,以成就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1)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海风出版社2011年版,第556—558页。其学囊括一以贯之的理气论、心性论以及认识论。经此理性主义之升华,儒家思想以全新的面目风靡民间社会。而中华文化也因之摆脱佛教的牢笼,从而获精神之独立。(2)朱杰人:《朱子学的构建与中华文化主体精神的重建》,《孔学堂》2017年第4期。誉满天下谤亦随之,从朱子学开始跻身学术主流之时起,其学便沦为异见人士抨击之靶标,而“反朱攻朱者,多不出于百家众流,而转多出于儒学之同门”。(3)苏亦工:《程朱理学辩诬》,《东方法学》2012年第3期。从近代开始,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受到形形色色西方思潮的冲击。改革开放后,学术空气虽日渐向好,但对传统文化始终缺乏应有之敬意,朱子学自然也难逃备受冷落的历史命运。直到近年,情况才有所改善,相关的学术研究开始渐入佳境。

本文尝试勾勒朱子学的研究状况,使读者对其概貌能有清晰的了解。本研究偏于文献统计,主要选取全部期刊或核心期刊加CSSCI期刊作为统计来源(学术期刊:单库检索)。资料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缺失部分通过查阅纸本加以补充。我们将全部期刊或核心期刊加CSSCI期刊设为搜索范围,通过“朱子学”的主题搜索,共查阅到2018年8月31日之前发布(年底为预测值)的1292篇期刊论文以及613篇核心期刊论文。

一、论文数量的总体趋势分析

为便于直观地对比研究,我们将最近45年(缺1975、1976、1977、1978、1983年)的研究状况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按照时间等距之原则,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收录最早的1974年开始算起,至2017年(因2018年为预测值,故先算至2017年),每11年划为一个阶段,四个阶段分别是1974—1984年、1985—1995年、1996—2006年以及2007—2017年。期间有关朱子学研究的文献分别为13、153、331和739篇。可见21世纪以来,国内朱子学的研究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一阶段的论文数量明显偏少。其中有五年毫无文章,最多也只有6篇(1982年)——年均1.2篇。其间虽有杭州宋明理学学术会议(全国首次,1981年)和夏威夷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首届,1982年),但罕有平心论学不带偏见之佳作。(4)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541—544、545—547页。受到元明清三朝官方思想造成的恶感拖累,朱子学研究始终处于乏人问津的休眠状态。(5)陈支平:《朱熹及其后学历史学考察》,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8、475—485页。第二阶段的文章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在质量上仍乏善可陈。最少年份为6篇(1985年),最多为21篇(1991年)——年均13.9篇。在此期间,厦门和武夷山先后举办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6)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541—544、545—547页。两广江苏等省也纷纷成立朱子思想研究会。与此相应,朱子学的研究开始从休眠中姗姗苏醒。至第三阶段文章数量明显增多,质量也更上一层楼。最少年份为16篇(1999年),最多为46篇(2003年)——年均30.1篇。安徽、海南等省相继成立朱熹思想研究会。与朱子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和文化活动由零星变为经常,学术研究的水准也水涨船高。第四阶段,文章数量大为增多,质量上也有明显长进。最少年份为40篇(2008年),最多为107篇(2017年),预计18年可达114篇左右——年均67.2篇。湖北、江西、浙江等地的朱子思想研究会接踵成立,学术会议和纪念活动多至不可胜计。中华朱子学会和中国朱子学会皆于2011年成立,后者还将朱子思想的研究作为核心课题。(7)高令印、薛鹏志:《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论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前言第1页。此外,日、韩等地方兴未艾的朱子学研究也对中国大陆产生重大影响。

表1 学科前10名分布表(1292篇)

二、论文的学科分布分析

朱子学研究涉及哪些学科?各学科论文数量孰多孰少?根据我们的统计,哲学类论文共有893篇,以69.13%的占比排第一位。这说明学界首先将朱子视为哲学家。朱子的思想“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8)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他兼采各家之长以成就体大思精的思想体系,弥补了儒家在宇宙论和心性论方面的缺失。(9)朱杰人:《朱子学的构建与中华文化主体精神的重建》,《孔学堂》2017年第4期。包罗万象的朱子学遂成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进而风靡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日本子安宣邦认为,近代东方哲学中唯一能够与西方在体系与规模上等量齐观的只有朱子理学。(10)方彦寿:《朱子学与全球化》,《博览群书》2011年第2期。朱夫子在东亚思想界知音甚多,其学自然而然成为哲学研究之热点。

历史学类有143篇,以11.09%的占比排第二位。此为朱子历史地位使然,也与其史学上的成就不无关系。朱子将天理引入历史学领域,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对人类历史进行了审视与思考。他一方面将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视为永恒天理之体现,使理成为裁判历史的最高原则,另一方面又强调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考察分析去寻求本原之理。(11)朱汉民、萧永明:《旷世大儒——朱熹》,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193页。朱子的历史著作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和《伊洛渊源录》等(12)朱汉民、萧永明:《旷世大儒——朱熹》,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193页。,在宋代理学家中成就最高。其善善恶恶的道德史观被修史者奉为圭臬(13)张立文:《朱熹与退溪思想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页。,对中国以及周边各国的史学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侯外庐认为,朱子“把天理理论引入社会政治思想、引入历史哲学,使这些领域也呈现不同的面貌”。(14)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上册,第424页。

文化学类有68篇,以5.49%的占比排第三位。这充分说明朱子在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辛稼轩《寿朱文公》诗云:“历数唐虞千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其人以一己之力完成儒家思想从经学到理学的转型,重树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15)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213页。,朱子学渐成东亚各国共同的精神支柱。据陈正夫统计,朱子撰书209卷,编书210卷,注书38卷,校书72卷,加上门人所编《文集》112卷,《语类》410卷,共计1051卷。(16)朱祥慧:《浅议朱熹与朱子学》,《临沂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著述之多,门类之广,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文艺学类有54篇,以4.18%的占比排第四位。朱子在文艺方面的成就每为思想学问所掩。(17)莫砺锋:《论朱熹文学家身份的历史性消解》,《江汉论坛》2000年第10期。其说理之文逻辑性特强,诗作更是独出心裁,明胡应麟尝称,“南宋古体当推朱元晦”,李重华则谓其堪与陆游相比。此虽过誉,但朱子确为南宋诗坛一大家(18)周瑾:《求道、为诗与作人》,《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3期。,其“意致苍郁、沉深古雅”的书风同样独树一格。陶宗仪赞誉朱熹“善行草,犹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樯,人争珍秘”。(19)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688、698,192页。他在绘画上也颇有造诣,人称“朱紫阳画,深得吴道子笔法”。(20)高令印、高秀华:《朱子事迹考》,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538页。此外,朱子还精通音律,著有《琴律说》一书。(21)郑俊晖:《朱熹音乐著述及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序第1页。朱子主张文以载道,他的“文皆从道中流出”之说几乎主导了元明清三代的文艺创作。(22)宋克夫:《宋明理学与明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陈铭:《宋明理学与明清小说的程式化与教训化》,《浙江学刊》1982年第4期。不论日本的藤原惺窝、林罗山之流,还是朝鲜的李退溪、李栗谷之辈,都对其文艺思想推崇备至。

教育学类有36篇,以2.80%的占比排第五位。朱子从教近半个世纪,可谓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他创建书院、聚徒讲学,使理学从涓涓细流衍为茫茫九派。(23)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688、698,192页。据方彦寿统计,与朱子直接相关的书院计有40所,间接相关的亦有27所,合计共有67所——数量之多,非北宋五子可及,其中以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24)张品端主编:《东亚朱子学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6—277页。朱子手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言简意赅,成为我国历代官学与书院共尊之学规。书院讲学之风流行中土七百余年,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25)李才栋:《朱熹与中国书院》,《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朱门弟子满天下,有名可考者506人、无名者更多,总数当达数千人。《宋元学案》就列有近二百人(26)张品端主编:《东亚朱子学新论》,第10页;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817页;朱杰人:《迈入21世纪的朱子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其中蔡元定、黄榦、陈淳、蔡沉、辅广、廖德明、真德秀七位声名最著。(27)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朱熹教学以格物穷理、变化气质为旨归,要求学生做到熟读精思、涵泳体察。他将四书视为六经之阶梯,又将《大学》视为四书之门户——不斤斤于经典之章句,而必探究背后的圣人之心。正是朱子独到的教育思想造成理学与经学之分裂。(28)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朱熹与中国文化》,第56页;陈正夫、何植靖:《朱熹评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137页;陈国代、姚进生、张品端:《大教育家朱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7—534页。

考亭之学乃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学术研究几乎囊括人文学科的所有分支,甚至还涉及语言学、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医学,以及天文、气象、农业、历算、兵机等领域。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罗列。

三、论文的区域分布分析

此处区域,盖谓一级行政区(中国大陆以外则为国别或地区)。区域分布之评判标准有两种:一是本区域的期刊接收并发布之论文,简称期刊地分布——一地期刊发表之论文既有本区域的,也有外区域的。二是本区域机构之作者撰写并发表之论文,简称作者地分布——作者既可将论文发于本区域,也可发于外区域。我们在全部期刊中选择“朱子学”的主题搜索,共得1292篇文献;另将全部期刊改为核心期刊加CSSCI期刊,共得613篇文献。由此,期刊地分布和作者地分布各有1292篇(前、全部期刊)和613篇(后、核心加CSSSCI期刊)两组可作对照分析。也就是说,此四小组、两大组之数据可从不同角度分析朱子学研究的区域分布情况。另外,再附上期刊分布、机构分布及作者分布以便作进一步的补充分析。

表2 期刊地前20名分布表(1292篇)(按地域分)(前)

表3 期刊地前20名分布表(613篇)(按地域分)(后)

表4 作者地前20名分布表(1292篇)(按地域分)(前)

表5 前30名期刊分布表(1292篇)(前)

表6 前40名机构分布表(1292篇)(前)

表7 前40名作者分布表(1292篇)(前)

从期刊地分布来看,中国境内除港、台外,前面一组只有西藏未有论文,后面一组则重庆、青海、新疆、西藏四省区未有论文。从作者地分布来看,前面一组只有宁夏、青海、西藏三省区未有论文,后面一组则宁夏、青海、西藏、广西、云南五省区未有论文。前面一组可查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美国、荷兰等国的论文,后面一组则可查到日本、韩国、美国、荷兰等国的论文。因海外资料只有作者地分布而无期刊地分布,所以不能将海内外并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那么,哪些地区的朱子学研究较为发达呢?以下分区域逐一分析。

(一)中国各地区

中国大陆朱子学研究的热度,依北京、福建、吉林、上海、安徽、江西、浙江的顺序逐个递减。

1.北京

北京从期刊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皆居第一;从作者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分居第二和第一。在全部期刊的两小组中分别排第一和第二,后者与排名第一的福建很靠近。而在核心期刊的两小组中则皆列第一,且遥遥领先于第二位。作为首善之区,北京不仅在朱子学研究的论文数量上超过其他省区,而且在质量上也最为可观。

从全国前30名期刊的分布来看,前面一组北京拥有6个,后面一组则拥有7个;从全国前40名机构的分布来看,前一组北京拥有6个,后一组拥有7个;从全国前40名作者的分布来看,前面一组北京10人,后面一组有7人。

就综合实力而言,北京力压其他地区以执全国朱子学研究之牛耳。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高校林立,研究机构密布,期刊众多,各项学术实力都极为雄厚,可以经常举办各种论坛和研讨会以弘扬朱子学。北京自元世祖起直至清末一直都是中枢所在之帝都,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考教材乃是赴京会试的举子人手一册之读物。理学成为元明清三朝之官方哲学后,每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历代皇帝都极为尊崇朱子,清圣祖尝言,“朱子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29)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朱熹与中国文化》,第29—30页。帝都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或许是北京学界关注朱子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2.福建

福建从期刊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分别排名第二和第四;从作者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则分居第一和第二。在全部期刊的两小组中福建和北京不相上下,在核心期刊的两小组中则仅列北京之后。福建朱子学研究的热度稍逊于北京,但论文同样量多而质高。

从全国前30名期刊的分布来看,福建在前面一组拥有3个,在后面一组拥有4个;从全国前40名机构的分布来看,福建在前面一组拥有4个,在后面一组拥有3个,其中厦门大学在前后两组皆居首位;从全国前40名作者的分布来看,福建在前面一组有7人,在后面一组有5人。福建的整体阵容比北京弱,但乐爱国的论文数量为全国第一。

就综合实力而言,福建应为全国第二。闽省自唐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门户开放,常得风气之先。福建继夏威夷之后率先召开第二届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厦门,1987年),又在全国首个成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1988年),紧接着又有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1989年)和福建闽学研究会(1990年)之创办。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武夷学院和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皆为朱子学研究之重镇。厦门大学邹永贤、高令印、何乃川诸先生筚路蓝缕,为闽学研究奠定不拔之基。(30)朱人求、乐爱国:《百年东亚朱子学》,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前序第6页。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复办(2004年)以来,包括朱子学研究在内的国学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福建尤溪乃朱子出生之地,建瓯是其成长之地,武夷是其寓居之地,建阳是其终老之地,同安与漳州则是其从政之地。据陈荣捷、方彦寿统计,朱熹门人共计506人,其中福建籍169人,占比为三分之一。(31)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817页。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其中文化遗产多赖朱子和朱门弟子之影响。(32)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武夷文化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凡此皆福建学界与朱子学的殊胜因缘。

3.吉林

吉林从期刊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皆排第三;从作者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分居第三和第四。全部期刊稳居第三,核心期刊仅落后于北京和福建。可见吉林论文不论数量还是质量皆稳列前茅。

从全国前30名期刊的分布来看,前一组吉林拥有3个,后一组则只有1个;从全国前40名机构的分布来看,前后两组吉林都拥有3个;从全国前40名作者的分布来看,前一组吉林有5人,后一组则有6人。

就综合实力而言,吉林在全国居于第三。以人文教育驰名的吉林向来注重宋明理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皆是理学研究之重镇,其中延边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尤以日韩朱子学见长。吉林拥有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多的朝鲜族人口,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朝鲜半岛之理学传统的影响。加上与韩国文化交流之频密,都促成了吉林朱子学之发达。

4.上海

上海从期刊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分居第九和第五;从作者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分居第四和第三。上海的学术刊物数相较北京为少——普通期刊录用的论文较少,核心期刊所发相对多些。作者地分布排名靠前,说明上海学者对朱子学兴趣较浓,论文之数量和质量皆属上乘。

从全国前30名期刊的分布来看,上海在前面一组拥有3个,在后面一组拥有2个;从全国前40名机构分布来看,上海在前面一组拥有4个,在后面一组拥有3个——其中复旦大学在前后组皆居第二;从全国前40名作者的分布来看,上海在前面一组有4人,在后面一组有4人。

就综合实力来讲,上海可排全国第四。作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拥有仅次于北京的众多高校,学术空气自由开放,思想交流频繁密切——此为朱子学研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曾历官华亭(今松江区)县尉的黄震是朱子的再传弟子,所创东发学派继承朱子学之精髓,丰富发展了南宋晚期的理学思想。(33)高令印、高秀华:《朱子学通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420页。在黄震之后,清初著名理学家陆稼书也做过嘉定知县,他宗朱熹而斥陆王,被清廷誉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3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25—126页。黄、陆二人的遗风余教,乃为滋养沪上朱子学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源。

5.安徽

安徽从期刊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分居第五和第六;从作者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皆居第六。可见安徽期刊所录论文数量既多,质量也比较高,本地作者所写论文亦然。

从全国前30名期刊分布来看,安徽在前面一组拥有4个,在后面一组拥有2个;从全国前40名机构分布来看,安徽前后两组都拥有2个;从全国前40名作者的分布来看,安徽在前面一组4人,在后面一组有4人。

安徽经济文化在全国仅属中上水平,但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的朱子学研究不容轻忽。朱子祖籍徽州婺源,终生念念不忘原乡故土,注《大学》《中庸》必署“新安朱熹”(35)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第208、209、209—210页。,宋理宗尝封其为徽国公,元惠宗也曾诏立文庙于婺源以表彰其学。(36)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804、376、823、369—370页。朱子曾三度回婺源省亲,每次皆逗留数月,并在当地授徒讲学。(37)朱杰人:《迈入21世纪的朱子学》,第220—221页。徽州学者往往笃守程朱理学,“六经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徽州文脉绵长、名儒辈出(38)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第208、209、209—210页。,从元代贡师泰到清代方望溪皆其类也。(39)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804、376、823、369—370页。朱子学潜移默化,对世道人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徽商贾而好儒,以诚信不欺为职业道德。(40)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第208、209、209—210页。凡此皆可视为朱夫子之遗泽。

6.江西

江西从期刊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分居第六、第十;从作者地分布来看,前后两组皆居第五。可见江西期刊录用论文数量尚可,但质量高者相对较少——而本地作者对朱子学较有兴趣,论文数量、质量皆居上游。

从全国前30名期刊分布来看,前面一组江西拥有2个,后面一组拥有2个;从全国前40名机构分布来看,前面一组江西拥有2个,后面一组亦有2个;从全国前40名作者分布来看,前面一组江西有5人,后面一组有4人。

江西文教较为落后,高校和核心刊物为数皆少,上饶师范学院和南昌大学却是朱子学研究之重镇。朱熹祖籍地婺源,古属徽州,现属江西上饶。据统计,朱子门人中江西籍有88人,居全国第二(41)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804、376、823、369—370页。;与朱子相关之书院,江西有13所,居全国第三。(42)陈国代、姚进生、张品端:《大教育家朱熹》,第21,204、209页。朱子知南康军(江西星子县)时,兴复白鹿洞书院并制定学规,使之成为古代书院办学之典范。白鹿洞学规还为日本、朝鲜等国学校所效法。(43)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804、376、823、369—370页。朱子与陆氏兄弟的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影响既深且远。(44)厦门市老教授协会、国学研究委员会:《简明国学百题》,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此外,元明两朝,江西理学家辈出,著名者有吴澄、揭傒斯、吴与弼等。(45)陈国代、姚进生、张品端:《大教育家朱熹》,第21,204、209页。这些都是江西朱子学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源。

7.浙江

浙江从期刊地分布来看,在前后两组分居第七和第九;从作者地分布来看,在前后两组皆为第七。说明浙江当地期刊录用的论文数量较多,但质量稍逊——本地作者有一定的研究热情,不论论文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错。

从全国前30名期刊分布来看,浙江在前面一组拥有3个,在后面一组拥有2个;从全国前40名机构分布来看,浙江在前面一组拥有4个,在后面一组拥有3个;从全国前40名作者分布来看,浙江前面一组有2人,后面一组有2人。

就综合实力来讲,浙江应列全国第七。两浙经济文化发达,学术空气甚是浓厚。阳明学研究独树一帜,朱子学研究也别开生面。朱熹曾在浙江为官有年,据统计,其门人中浙籍者共有75人,居全国第三。(46)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821、826页。与他相关的书院,浙江就有18所,位列全国第二。(47)陈国代、姚进生、张品端:《大教育家朱熹》,第21页。《宋元学案》之《木钟学案》《潜痷学案》《南湖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静清学案》和《东发学案》皆涉浙人,从中可见考亭学派在浙江一地的传播脉络。朱子曾与金华吕祖谦合编《近思录》,还和永康学派的陈同甫探讨王霸义利(48)朱杰人:《迈入21世纪的朱子学》,第184—196页;朱汉民、萧永明:《旷世大儒——朱熹》,第338—356页。,绍兴陆游更是其情投意合之至交——二人经常书信往还,友情历久而弥笃。这些因素都是浙江朱子学研究之助缘。

8.其他省区

山东、湖南、广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的排名也较为靠前。据高令印考证,朱子之远祖就来自于山东(49)高令印、高秀华:《朱子学通论》,第11页。,山东还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风景一时新”——从《春日》诗中可见朱子对儒家母土邹鲁之地怀有无限的向往。蔡尚思就说过:“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50)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武夷文化研究》,第98页。山东学界素重儒家文化,对朱子学研究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

湖南和山东一样以儒学研究著称,其中以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最为重镇。据统计,朱子的湘籍门人共有16人,居全国第五位。(51)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821、826页。湖湘的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皆与朱子渊源甚深。湘籍学者张栻和朱熹、吕祖谦合称“东南三贤”——朱张会讲在学术史上声名显赫。(52)朱汉民、萧永明:《旷世大儒——朱熹》,第316—338页。濂溪周敦颐的宇宙图式更是朱子易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53)朱熹、吕祖谦撰,斯彦莉译注:《近思录》,中华书局2011年版,前言第2页。近代以来,湖湘理学蓬勃兴起。著名的湘军正是道学家领导下,以程朱理学为精神支柱的军事集团。凡此皆湖南学界与朱子学研究的不解之缘。

粤、苏、川、鄂四省虽与朱夫子缘分稍浅,但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学府无一不是朱子学研究之重镇。

前面的排名是我们分析图表之后得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人容有不同看法,但大体情形应与之相去不远。从全国前40名作者地的机构分布来看,综合类偏人文的高校出产论文最多,师范类高校其次,而综合类偏于理工的高校则比较少。至于中小学所出论文,则可说是寥若晨星。

9.港台地区

港台地区学者在大陆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可查到32篇台湾作者之论文,2篇香港作者之论文,而在核心期刊论文中只有16篇台湾作者之论文。但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所收论文,皆为大陆刊物所载,不足以反映港台地区相关研究之全貌。在20世纪的50至80年代,港台朱子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论著以钱穆《朱子新学案》和牟宗三《心体与性体》最为有名,劳思光的《中国哲学史》也对宋明理学有深入而系统的探讨。(54)高令印、薛鹏志:《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论集》,第575页。近20年来,港台学者,特别是台湾的学者,对于朱子学的研究也多有建树,但是篇幅所限,港台地区的论著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较为完整的统计,还有待于另文叙述。

(二)中国以外地区

表8 作者地分布表(1292篇)(按地域分)(前)

表9 作者地分布表(613篇)(按地域分)(后)

从整体来看,中国以外地区以日、韩朱子学研究最为发达,欧美地区也开始急起直追。以下分区域逐一分析其历史文化背景。

日本朱子学自12世纪传入后便迅速传布,至17世纪终成德川幕府之官学,统治思想界达260余年之久。朱子学逐渐渗透于日本民众之行为、观念、思维方式以至社会心理结构(55)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480,503—505,481、506,506—509,507—510,524、543—544页。,造就了藤原惺窝、林罗山、山崎暗斋、贝原益轩、三宅石庵、藤田东湖等理学大家。其中水户派之形成,与明末清初流寓东瀛之朱舜水关系极大,其授徒兴教、传播理学,使考亭之道在日本生根发芽,进而开花结果。(56)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480,503—505,481、506,506—509,507—510,524、543—544页。朱子“格物穷理”之说激励学者吸纳新知以从事自然之理的研究,直接推动了日本兰学的兴起,对明治维新以后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无助益。(57)张品端:《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王玉强:《朱子学的日本化与兰学的兴起》,《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正是以和为贵的理学思想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儒家资本主义,使二战后日本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涩泽荣一就说过,朱子学是“和魂”之基础。当今日本颇为重视朱熹思想的研究,相关机构甚多,研究队伍阵容强大。(58)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480,503—505,481、506,506—509,507—510,524、543—544页。

朝鲜半岛的朱子学传统同样源远流长,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朱熹曾孙朱潜来高丽讲学,成为朝鲜朱子学始祖。自兹以降,半岛先后产生了安珦、李穑、郑梦周、郑道传等理学大家。在李朝五百余年间,朱子学始终作为官学广为普及,深刻影响了朝鲜的政教人文。(59)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480,503—505,481、506,506—509,507—510,524、543—544页。当地书院皆依白鹿洞之制,对朱子焚香膜拜,科举考试也以《四书集注》为教材。(60)李邦国:《朱熹与白鹿洞书院在朝鲜日本的影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朝鲜朱子学在李朝前期完成了本土化进程,涌现出权阳村、徐花潭、李退溪、李栗谷、张旅轩等理学大家,其中退溪和栗谷堪称朝鲜朱子学之双壁。甲午战后,朝鲜半岛的朱子学一度走向衰落,在二战后又重获生机,韩国成均馆大学和梨花女子大学都设有朱子学课程,曾多次主办国际退溪学研讨会。(61)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480,503—505,481、506,506—509,507—510,524、543—544页。

欧洲人接触朱子学为时甚早,明末传教中国的耶稣会士就致力探究朱熹思想与基督教义之异同。龙华民在其拉丁文著作《孔子及其教理》中从传教立场出发,猛烈抨击朱子学。随着中学之西传,欧洲本土学人也开始对朱熹思想有所了解,宋明理学的思理对欧洲怀疑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颇受朱子学的启发。(62)杨晓塘主编:《程朱思想新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6—84页;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海峡两岸论朱熹》,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28页。朱熹思想在18世纪传入美国,富兰克林、杰斐逊等皆蒙其影响。当今欧美朱子学研究依托大学体制薪火相传,治斯学者以东亚系教授为数最多。首届国际朱子会议于1982年在夏威夷大学召开,世界各地知名学者近百人济济一堂,使西方朱子学研究渐入佳境。(63)张建新、傅德露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第480,503—505,481、506,506—509,507—510,524、543—544页。陈荣捷曾撰有《西方对朱熹的研究》一文,综述近现代西洋学者朱熹研究之成果,并撰有八种相关论著,有力地推动了北美地区朱子学研究的发展。(64)杨焕英:《朱子学在朝、日、越及西方的传播与影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四、存在的问题

朱子学研究经数十年之酝酿开始渐入佳境。虽然前景看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就研究方法而言,早期普遍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越到后来越呈多元化的趋势。偏于哲理研究的,有的选择西方哲学的某一流派与朱子学作对比,有的借用西方哲学的某种方法阐释朱子思想。偏于史实考证的,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研究。年轻学者往往乐于尝试全新的方法,而老辈学者则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思路的约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域外成果中得到思想方法上的启迪。(65)陈支平、刘泽亮主编:《展望未来的朱子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119、128—129页。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学者,在从事研究之际,经常会从自家传统出发,抱着先入为主之见,对朱子思想横加解读。虽然他们有时也会关注到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这种关注往往不够充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选择性的关注,只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己论述的论据。如果不能深刻领悟朱子所处的文化传统,以及朱子思想在此传统中的针对性,那么所做的研究只能被看作西方思想对异质文化的一种理念投射。(66)陈支平、刘泽亮主编:《展望未来的朱子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119、128—129页。

新时代的朱子学研究可谓异彩纷呈、各擅胜场。但不少研究者徒于文字考证上寻求,所获者其糟粕而已;而刻意追求新方法的研究者又往往弱于文献功底,缺少思想背景之感悟;哲学界研究朱子学者,每以朱子学术语自说自话,无法会通中西以探索朱熹思想的内在意蕴。朱子学从屡遭批判的唯心主义变身而为备受赞誉的传统精髓,社会评价总是随风倒伏,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真正优秀的学术论文应当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67)刘春升、王雅轩、廖德清主编:《二十六史述略》,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既能看到朱子学的优长,又不回避其不足。只有设身处地融入南宋时代的历史境遇与朱子对话,才能准确把握一代哲人的思想内核。结合现代哲学的某种解释话语对其思想中隐而不显的逻辑和内涵进行阐释,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学术创获,但也须防止诠释过度,将自家之意强加古人。但愿朱子学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使道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68)《四书集注》,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页。

猜你喜欢
朱子朱熹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小金鱼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春日
期刊审稿进度表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