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关于淮河流域早期族群——东夷、淮夷,何光岳(1)何光岳:《淮夷史考》,《安徽史学》1986年第2期。、张懋镕(2)张懋镕:《西周南淮夷名称与军事考》,《人文杂志》1990年第4期。、鄢国盛(3)鄢国盛:《“卜辞淮夷说”商兑》,《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2期。、李白风(4)李白风:《东夷杂考》,齐鲁书社1981年版。、王迅(5)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李修松(6)李修松:《徐淮夷研究》,《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1年版。、朱继平(7)朱继平:《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冲突的地理学观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学者已有一定的研究。诸多成果或从其源流,或从其演变,或从其冲突等视角加以探究,可见学术界对淮域族群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在前述研究基础上,主要从夏商周时期淮河流域族群逐步融入中华民族文明历程的视角加以探讨。
先秦时期分布在淮河流域的族群,历史上统称为“夷”“东夷”,亦称“淮夷”。夏代称九夷,商代称夷方、人方、夷,西周则称为淮夷、南夷、东夷或南淮夷。因为夏商周三代中心区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对它们来说就是东或东南方。“东夷”是专指生活在黄、泗、淮水流域各部族方国的总称。东夷部落的领袖,是传说中的太昊、少昊,大体分布于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北环渤海的地区。东夷集团在推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傅斯年曾提出“夷夏东西说”。(8)傅斯年:《夷夏东西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页。
在中国历史上,“夷”曾是夏商周时期中原文明对其域外东南地区氏族部落的称谓。相对于中原文明来说,周边的氏族群落有自己的活动地域和自己的文化,属于“披发文身”的异族。为区别其不同,在中原文明周围的氏族部落分别被称作夷、戎、蛮、狄,这就是所谓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史载“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9)《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807页。此外,文献中也有以属地称谓的“淮夷”“徐夷”。淮夷,显然是生活在淮河流域的夷人;徐夷,是指生活在黄河下游(今苏北、皖北、鲁南地区)的夷人。徐夷同时兼有姓氏特征。淮夷、徐夷也自成系列。淮夷各部族分别有自己的称谓,如虎方、蓼、六、舒等。舒夷各部族又有舒庸、舒鸠等分支。在当时的中原文化语境中,淮夷、徐夷既可以确指,也可以列入“东夷”部族。“东夷”“淮夷”“徐夷”构成了古代文献中“夷”人的概念。但这三个称谓又不是严格的确指,不同文献所指称的诸夷,往往互有交叉或是相互指代。
西周时期,对东方诸夷的称呼曾发生许多变化。周王朝发动对东方部落战争的不同阶段,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在不同时期对处于不同地理方位东方部落的概括。据史料,西周早期仅见有“东夷”。金文中记载周公、成王东征的对象,都概称为东夷,主要是在今天山东境内。在成王的打击下,东夷势力曾经一蹶不振。西周中叶,东夷的另一部落——淮夷在淮河地区兴起,逐渐成为东夷中势力最强盛的部族。
学术界关于淮夷的起源有多种观点,比较典型的一种认为,夏代已有淮夷,其族源可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岳石考古文化;另一种认为,晚商卜辞中的“夷方”或“佳夷”是西周淮夷的前身。
关于淮夷是否属于东夷,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认为,淮夷是居住在江淮流域的东夷人。他在《卜辞通纂》中进一步指出,东夷是山东地区的岛夷与淮河流域淮夷的统称。李白风在《东夷杂考》中则提出,东夷是由山东地区的许多不同部落形成的,“但东夷应该不包括淮夷”。上述两种说法,不论是东夷应包括淮夷之说,还是东夷不包括淮夷之说,都认为淮夷是聚居在淮水流域的夷人。
实际上,淮夷最早的聚居地不在淮水,而是在山东境内的潍水,淮夷最初的名字是“佳夷”,即以鸟为图腾的东夷人。少昊部落当为甲骨卜辞中的“佳夷”。由于少昊部落傍河流而聚居,也称之为“淮夷”。“淮”与“潍”同为一字,潍水的古名应是淮水,是由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少昊部落人在这条河水边聚居的缘故。(10)顾颉刚:《徐和淮夷的迁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五》,《文史》1990年总第23期。在商朝后期,东夷的一支由山东迁徙到今淮河一带。
关于淮夷的构成,学术界也未能形成一致结论。如在淮夷与徐族的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二者是分立的,有学者认为徐族是淮夷的核心部族,淮夷只是泛称,有的还认为淮夷是徐族的一支。
先秦夷人的分布范围很广,从现今考古发掘的资料看,东夷人的足迹分布在北起辽东半岛,南到淮河以北,西起陕西、河南,东至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广大范围内。(11)程妮娜:《中国地方史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从山东迁到外地的夷族人,由于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逐渐被同化且失去了夷族人的特性。夏商周时期,只有居住在山东及其周围地区,如苏北、淮北等地的夷族人才较少受到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保持着夷族特性。(12)绛振镐:《东夷及其史前文化试论》,《东夷古国史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8—29页。
关于东夷地望问题的探讨,学术界历来也有不同的看法。李军强指出,“东夷即中原之东方人,中原以东的地域即为东夷人的活动范围。”(13)李军强:《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据史载,东夷主要有太昊、少昊和蚩尤等为代表的部族。太昊故墟在陈,亦即今之河南淮阳一带。其后人在周初封于“任、宿、须句、颛臾”,均在现在的鲁西南一带。少昊故墟在鲁,即今之曲阜一带。夏代时,东夷集团的势力仍然十分强盛,皋陶、伯益、后羿、寒浞等皆为夏初之际东夷部族的杰出首领,在夷夏征战中均有所作为。
除后文将述及淮域族群与夏商周三代的冲突外,淮域族群也不断和其他部族方国发生争战。“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14)《诗经·閟宫》,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56页。这是歌颂鲁僖公能兴祖业、复疆土、建新庙的诗。“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15)《诗经·泮水》,程俊英:《诗经译注》,第552页。这是赞美鲁僖公战胜淮夷以后,在泮宫祝捷庆功,宴请众宾客的诗。
另据《左传》,“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16)《左传·隐公元年》,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页。这里记载的是鲁隐公元年纪国曾经讨伐淮夷。“秋,吴人侵楚。伐夷,侵潜、六。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还。楚师迁潜于南冈而还。吴师围弦。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及豫章。吴师还。始用子胥之谋也。”(17)《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第363页。这里记载了昭公三十二年秋天,吴国军队侵入楚国,并且还讨伐了淮夷诸族,侵犯了潜国。由此可知,淮夷诸族在当时不仅与主要王朝相互攻伐,有时也与其他诸侯国有冲突。“十九年春,越人侵楚,以误吴也。夏,楚公子庆、公孙宽追越师,至冥,不及,乃还。秋,楚沈诸梁伐东夷,三夷男女及楚师盟于敖。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18)《左传·哀公十九年》,第419页。这里讲的是鲁哀公十九年,沈诸梁(叶公)带领楚国军队攻打东夷,夷族众人溃不成军,两国遂在敖地订立盟约。
各部落之间虽然不乏碰撞、征战,但是相互包容、融合仍是主流。“远古时代的各族,在撞击、冲突及战争之后,很少有将对方彻底剿灭的情况出现。”(19)晁福林、罗新慧:《先秦秦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淮河流域族群与夏商周统治中心或近或远的空间距离,及其对统治者臣服与否的心态,都使得双方不同程度地发生冲突。
夏朝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区域: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前者正是第一层“中国”含义所在区域,因最早的“中国”指洛阳及其邻近地区,是与古时候华夏人群把今登封、洛阳一带视为“土中”(即天下中心)的观念有关。(20)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153页。
前述登封、禹县、阳城等地即在淮河流域上游。传说中的大禹涂山之会,学术界大多认为在淮河流域中游的蚌埠。《史记》记述了大禹结婚、生子的时间,“予(辛壬)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21)《史记》卷2《夏本纪》,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0页。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在征引《吕氏春秋》的时候,也有相关记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禹墟在山西南,(当涂)县即其地也”。(22)《水经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7—478页。由此可见,大禹娶于涂山的传说,不仅在先秦时期广泛流传,在郦道元生活的时代也是为人所周知。《水经注》中“当涂县”是淮水(淮河)过其北,且涡水(涡河)“从西北来注之”,正是今怀远县。《清一统志》引《怀远县志》云:“涂山,在县东南八里,淮河东岸。亦名当涂山。周四十六里,高三百十三丈”,与杜预所谓“在寿春东北”相吻合。涂山,位于今安徽省怀远县城关镇东南,地处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相对。此外,涂山南部至今还存有夏禹庙、涂君祀,亦有庙铭存焉。可见淮河流域族群与夏王朝的近属关系。
与夏朝相比,商朝的统治中心多次流连于淮河流域。先商时期,部族与都邑的频繁迁徙是一个显著的现象。王国维在梁玉绳《史记志疑》的基础上,又作考证,指出商先公八迁的顺序是:契居商(河南商丘)、昭明居砥石、昭明又迁商丘(河南商丘)、相土迁东都、相土复居商丘、上甲微迁殷(河南安阳)、上甲微复归商丘、汤居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通过对“八迁”地望的考察可知,商先公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两省交界的地带;而且,先商民族虽然经历了8次迁徙,但4次都与商丘有关,每次迁徙后都又回到了商丘,商丘即在淮河流域。由此可见,商族由契至汤14世都是以商丘为根据地或主要经营地,不断向外拓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商丘为商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商人早期的都邑称作亳。黄河下游今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以亳命名的地方有很多,有北亳、南亳、西亳,有燕亳,春秋时鲁国有亳社。古代民族迁徙,往往带着他们居住的地名。凡称亳、薄姑、蒲姑、番的地方,大概都是商人居住过的地方。(23)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5页。
建立西周的周人早期居住在泾水、渭水一带,即现在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淮河流域族群对其认同和归属感不强是可想而知的,双方冲突也剧。
淮河流域的气候环境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淮域先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正是依靠这一基础,“淮夷”部族众多的氏族部落,构成了一支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淮夷”人在夏、商两朝活动频繁,是华夏版图中的重要成员。
夏朝第二代太康时,“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24)《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807、2808、2808、2808页。,表明夏朝建立后不久,淮夷人与夏王朝之间便发生战争冲突。有穷后羿,以善射见称,是东方夷人诸部势力比较强大的首领之一。当夏王室发生内乱,统治力量大为削弱的时候,后羿攻入夏都,赶走太康。夏太康以后是其弟中康,中康子帝相,是夏王朝的第四位君主。《竹书纪年》载,“相征淮夷、畎夷、风夷、黄夷。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帝相无法与后羿抗衡,只得南向发展,把淮河流域的淮夷作为征服对象。帝相征讨淮夷、畎夷、风夷、黄夷是在继位初期,同时出兵征讨四夷部族,说明战争规模不小,也表明帝相南向发展的决心。帝相一度征服了淮夷及诸夷。帝相子少康继位后,“自少康已后,(东夷)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25)《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807、2808、2808、2808页。东夷献乐舞于少康殿堂之下,是宾服于夏王朝的一个证据。被帝相征服的淮夷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随着夏王朝的兴衰起伏而叛服不定。
夏王朝到孔甲时开始衰落,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26)《史记》卷2《夏本纪》,第86、88页。孔甲三传到桀(履癸),“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27)《史记》卷2《夏本纪》,第86、88页。桀为了制服叛离的诸侯,以武力威逼东方的许多邦国,激起了有缗(山东金乡东北)等更多诸侯的叛乱。夏桀出兵征讨有缗,有缗虽然战败了,但夏朝也元气大伤。淮夷等部落群起而攻之,最后与殷商结盟,协助殷商打败夏桀。“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28)《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807、2808、2808、2808页。
自商汤灭夏后,夷族势力即由今山东省陆续涌入今河南省。在殷商600年间,殷人对外战争频繁,但是很少有殷人向淮夷发动战争的记载。在淮夷人的协助下,殷人打败夏桀建立自己的王朝后,把夏桀的部族放逐到居巢。居巢是“淮夷”的领地。“淮夷”人与殷商建立了稳定的睦邻关系。“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29)《史记》卷3《殷本纪》,第99页。与殷商之间的和平共处,使得淮夷人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社会形态也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以青铜器铸造为标志的冶炼技术与制作水平与殷商不相上下。在商早期时,商人已深入到淮河中游淮北偏西一线,商中期阶段有所后撤,但仍保持对皖西六安、寿春附近的影响,晚商时期终推进到江淮东北。(30)朱继平:《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冲突的地理学观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仲丁主政时,“蓝夷作寇”,商出兵征讨,“自是(东夷)或服或畔,三百余年”。(31)《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807、2808、2808、2808页。
殷商末期,帝乙和帝辛(纣王)不顾殷商与淮夷长期建立的关系,对淮夷发动战争,“为虐于东夷”。帝辛继位后,因周族崛起,威胁商朝西面,欲移兵攻周,在黎(今山东鄄城东)大规模聚集、检阅军队。东夷乘机大规模攻商,迫使帝辛连年对东夷用兵。经多年作战,商军打败许多东夷部族,俘获大量夷人。但由于东夷部族的顽强抵抗,商军长期陷于东部作战,造成商朝内部空虚,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商代晚期较早阶段,淮河下游的夷族也向商人发动了较大规模的进攻,“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32)《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第2808页。战争使商朝国力大损,故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之说。周武王与殷纣王在牧野展开决战之际,东夷人再也不愿意替纣王卖命,纣王大败,殷商的统治就此瓦解。随着殷商王朝的瓦解,东夷人的势力开始抬头,地盘有所扩大。
相对于夏商,淮夷与周王朝冲突较剧,并且冲突时间较长。周王朝建立后,仍旧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将朝歌以东地区(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为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今河南上蔡一带)为鄘,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掌管;朝歌以北地区(今河南汤阴一带)为邶,封给武王弟霍叔掌管,共同监视武庚,是为“三监”。周武王去世后,其弟周公辅佐成王,“三监”心怀不满,加之武庚乘机与东夷势力联合起兵反周。此事件引发“周公东征”,“管、蔡畔周,乃招诱夷狄,周公征之,遂定东夷。”(33)《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第2808页。
周公东征的对象,除商族遗裔之外,还征伐东夷。击败武庚及“三监”之后,周公扩大东征战果,一举消灭其他反叛力量,“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践奄,迁其君蒲姑”。(34)《史记》卷4《周本纪》,第133页。奄在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薄姑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两国都渊源于少昊集团,是商代方国,西周初年是东夷势力最大的两国。当薄姑与奄起兵反周时,追随者还有许多其他东夷方国与部落。周军先进攻淮泗间(今苏北、皖北地区)的九夷(包括徐、熊、盈等小国),再挥师东南,进攻九夷其他部族。九夷诸小国实力较弱,在周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经过连续作战,九夷终被征服。随后周军北上攻打奄国,占领奄国西、南两边的邻国。奄国势孤,国君被迫投降。周朝的统治地区延伸到东部沿海地区。
在周军和其他诸侯进攻下,淮夷势力范围逐渐被压缩。周任命曲沃伯为晋侯。初,晋武公伐夷,“与我伐夷而取其地”。在武公讨伐淮夷的过程中,小国蒍与晋国联合,一起杀了淮夷诡诸,周公忌父因事情败露出逃虢国。(35)《左传·庄公十六年》,第36页。周武王主政后,“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36)《史记》卷4《周本纪》,第126页。上述封地多在淮河流域。
周穆王时,淮夷势力的中心转移到淮河流域,其中徐夷最为强大。早在周康王时,徐夷首领“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37)《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第2808页。周穆王慑于徐夷的威势,“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徐偃王时深得东夷各部落的信任,“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38)《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第2808页。徐偃王的实力使得周王室不得不接受他的存在,而且让他统辖东方诸侯,事实上是承认了他所领有的三十六国淮夷势力。周穆王对徐偃王的妥协不过是权宜之计,后联合楚国对徐偃王进行围攻,“乃使造父御以告楚,命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楚文王挥师北上,徐偃王不忍百姓生灵涂炭,率部败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39)《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第2808页。
西周后期,淮夷的中心更向南移到淮河以南,同时也因其势力往淮河中上游发展,威胁到周室的安全。周厉王时,原来臣属于周的噩国(在今南阳东北一带),乘机叛周并企图侵占周的疆土。噩侯联络南淮夷和东夷部落,出兵进攻周的东部疆域和南部国土,一直打到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市)附近,严重威胁周的安全。周厉王从宗周调来了西六师,又从北部调来殷八师,从西、北两个方向向河洛地区聚集,企图形成夹击之势,一举歼灭噩国的军队。
周厉王攻噩之战之后,居住在今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的淮夷,又发兵向周进攻。淮夷深入到周的中心地带,打到伊水、洛河之间,并掠杀平民,抢夺财物。“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而平之”(40)《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第2808页。,可见淮夷攻势之猛。周军自洛水上游连续发动多次反攻,使淮夷只得败退。周王朝虽然动用很大力量多次南征,始终没有达到消灭淮夷的目的,淮夷仍然顽强生存于淮河流域。
夏商周时期,淮河流域族群与中原王朝间的冲突,虽然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是其积极意义还是很明显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先秦东夷人的发展脉络大致以山东为中心,既有向西的发展,也有向南、向北的迁徙,其中最有意义的还是向西与中原地区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原地区相对发达的经济、文化,都会对征服地区有积极影响。战争还促进了族群间的融合,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的形成以及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建立有积极意义。
族群和文化的融合往往是相互的。淮域族群创立的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意义。“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证明,黄河下游地区(包括淮河流域北部——编者)的史前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众流之一,在整个中华史前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41)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淮域族群虽然不在中原王朝腹地,但是其历史是十分悠久的,王震中认为,“东夷之地的人类文化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四、五十万年之前”。(42)王震中:《史前东夷族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第6期。从考古学上来看,东夷人的文化从距今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起,中经大汶口文化,直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几千年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续性。西周以后,东夷文化逐渐与华夏文化融合。
东夷人在礼仪规范上有自己的“礼”(43)程妮娜:《中国地方史纲》,第80页。,周公在制礼作乐时,曾借鉴了夷礼。《说文》段注称:“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西周征服者来到东夷之地后,为了加强统治,不得不考虑对夷人礼俗采取相应的对策。齐国太公曾“因其俗,简其礼”(44)《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第1480页。,鲁公伯禽为了推行周礼,则“变其俗,革其礼”。(45)《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第1524页。这说明夷人的礼俗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且与周礼有很大的差别。在夷人旧地建立起来的一些诸侯国中,夷人的礼俗在一定程度上长久地保持着,足见其礼仪内涵生命力之强大。
东夷人好战、善射。《说文》解释道:“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云:“夷,东方之人也。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大人也。”《礼记·射义》疏引《世本》云:“挥作弓,夷牟作矢。”《说文·矢部》曰:“古者夷牟初作矢。”东方夷人无论在沿海还是在内地,在长期从事渔猎生产的实践中,形成了善用弓矢的特点。夏代初期东夷族首领后羿以善射著称,《左传·襄公四年》晋国魏绛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46)《左传·哀公十九年》,第184页。
东夷人很早就有利用饮酒、歌舞娱乐的习俗,“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47)《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第2810页。前文述及夏少康征服东夷后,东夷人曾“献其乐舞”,可见其乐舞之独特。1979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汉口文化墓葬出土乐器笛柄杯,用之可“吹奏出4个不同的音调,音确清脆、优美,悦耳动听,与现代横吹竹笛不贴膜时发出的音响相似。(48)王树明:《山东营县陵阳河大汶口墓葬中发现笛柄杯简说》,《齐鲁艺苑》1986年第5期。曲广义指出:与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埙相比,“笛柄杯发出的音乐更多,且出现了半音音程,这是迄今发现夏以前乐器中前所未见的,使我们对大汉口文化晚期的音乐有了新的认识。”(49)曲广义:《笛柄杯音乐价值初考——对笛柄杯柄部的研究及推测》,《齐鲁艺苑》1986年第1期。
华夏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在华夏文明形成的过程中,曾发生几次大规模的部族融合,多是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东夷之地。其中炎帝与蚩尤的传说,就突出地反映了夷夏东西大会合之际炎黄集团和东夷集团冲突与融合的史事,最著名的是夷夏之间的“涿鹿之战”。通过这场大战,夷人的活动范围已从东部地区扩展到中原地区。不同部族、民族每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冲突、混合、同化、重构,非常有力地打破了原先居民血缘的、地域的,乃至部族、民族的封闭性,推动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了新的社会共同体的形成。
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随着战争传播于东方,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和族群融合起着积极作用。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为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河南下,在淮河中游的涂山(今安徽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即前文述及的“涂山之会”。原来的部落首领,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
夏商周时期,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代遗存,在淮河下游存在海岱区的岳石文化和江淮地区的斗鸡台文化。经考古研究,岳石文化给予二里头文化较明显的影响,而斗鸡台文化中有明显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可见淮夷与夏代的密切关系,开启了夷夏融合的步伐。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而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东、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
商人入主中原后,中原大部夏族虽已为商人所统治,但不过纳贡及服役而已,并未遭受特殊虐待及压迫情事。据《史记》,商对楼公等夏禹之后,“殷时或封或绝”。(50)《史记》卷36《陈杞世家》,第1583页。可见,夏族在商时尚有受封或任职王室者。商代政治、经济、军事之进步,即有赖于夏、夷的融汇、结合。商人东进导致东方夷族四散迁徙,也加快了其与外族的融合。特别是,由于商文化的强势扩张,使得淮河流域族群间的文化差异缩小,为族群融合搭建了平台。商代中晚期的几次东进,一些淮域旧国的上层接受了商王室的礼制,尤以鲁中南淮夷国族接受最深。前文已知,到商晚期,部分淮夷已“渐入中土”。淮河以南许多地区和淮北的阜南、泗洪、沭阳等地出土相当数量的龙虎尊等典型商式青铜礼器。在出土陶器上,也表现了淮系和商系两元文化特色。
东夷对商朝的影响也极为深刻。商代人殉、人祭之风皆渊源于东夷。考古发掘揭示出,在商代前期和后期出现了两次商文化东进的浪潮,从而使淮河流域的政治地理格局逐步改观。在商文化的冲击下,淮夷文化的格局与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促进和带动着淮河流域族群的文明化进程。
西周时期对淮河流域的封建藩篱是逐步推行的。周公东征前后,淮河上游北部是西周早期封建的重点区域,东征之后,淮河流域下游成为新的封建重点区域。武王时期,因对东方夷族区控制较弱,对淮河流域相邻的殷商旧族采取怀柔策略,诸侯封建是局部的,未能有效触动淮河流域当时的政治结构与族群联系。但是,以同姓为主、以异姓宗盟为辅的封建原则得到有效贯彻,却为淮河流域的封建奠定了基础。东征后,周加强了对淮河流域的控制,齐、鲁等诸侯国被迁出上游淮北平原,应、沈、唐等诸侯国陆续徙封于此。周王朝在淮河流域又陆续分封了宋、陈、蔡等重要诸侯国,还在上游淮北平原分封了姬姓胡国,淮河流域的地方国族逐步被纳入周王朝的控制范围。
西周经一系列封建调整和诸侯东迁,淮河流域构建的封建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中下游地区逐渐转变为周天子领有的“王土”,淮夷诸族成为服侍周王、向其缴纳职贡的“服孽”。西周各诸侯国建立后,族人都定居在一块土地上,变成地方居民。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以后,使得族权和政权分离。何兹全认为,周人建立的国家是一种典型:氏族血缘组织化在地缘组织之中,在逐渐演变中,地缘组织代替血缘组织成为国家的社会单位和社会基础。(51)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第141页。西周晚期,淮域族群逐渐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走上了华夏化的历程。
东周时期,楚国逐步控制大部分淮河流域,楚国在淮河流域实行封君制与县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体系:灭国为县、将小国旧都改建为县、将边境别都改建为县。(52)杨宽:《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淮河上游的巢、钟离诸县就是楚在伐灭或征服淮夷诸国族的基础上设立的。(53)殷崇浩:《春秋楚县略论》,《江汉论坛》1980年第4期。楚考烈王元年曾赐春申君黄歇“淮北地十二县”。(54)《史记》卷78《春申君列传》,第2394页。当时,战略位置显要的楚县多设有县师,兵员多是当地被征服的异族民人充当,淮域族群成为不分血缘和族属、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地位的楚民。这种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55)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5—306页。,较诸夏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对淮夷诸族进行“教化”,可更有效、更迅速地促进楚国境内各族民人的相互认同。战国时期,吴国积极谋求北上,对淮夷人虎视眈眈;楚国也采取东向扩张的态势。淮夷在吴楚之间难以自持,最后被楚国势力吞没。先秦时期的淮域族群,到战国晚期已经融入华夏民族,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生的重要变化是编户制的实行。所谓编户,就是将人口编制于户籍之中,是国家对自己的国民按地区进行划分的一种具体做法,是社会氏族组织解体后采取的新的民众管理制度。战国时期,各国对户籍的管理都十分严格,目的是为了给国家征派租赋徭役提供保障。编户制的实质,是使广大编户民的人身依附于封建专制国家。而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我们仍应承认编户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组织社会人群起过的重要作用,在宗族社会及因宗法制形成的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身份印记被消除以后,这种国家与众民结成的特殊关系是历史的唯一选择。(56)沈长云、杨善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88—90页。
秦献公十年,实行“为户籍相伍”的措施,打散了国野制的区分,把个体小农按五家为一伍的编制,编入国家的户籍,使所有的人都成了国家的“民”,即所称的“编户齐民”。“齐民”即所有的百姓,在法律面前都是地位平等的。“秦统一后,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57)《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第2809页。。
两汉时期,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更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秦汉时期国家控制民人的方式从血缘转为地缘,基层百姓组织虽仍有浓厚的血缘性质,可通过郡县乡里行政系统的运作,参与全国人力的调配和役使,百姓身份由不齐到齐,法律身份一律平等。(58)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台湾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90年版,第32—33页。
经夏商周三代的冲突与融合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加之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淮域族群逐步实现了向华夏的融合和国家认同身份的转变,作为中国上古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淮夷文化融入秦汉帝国的文明巨流之中。
[本文为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gxbjZD3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