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锋
摘 要:数学,是小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这三个方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具有层次性和全面性。然而,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一直在思考的重要话题。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在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环节,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如果是教学设计是课堂的整体规划,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总体方向。只有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够进行之后的课堂设计。一个清晰而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把握教学的细节和学生的发展潜能,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来掌握教学的方向。例如,《位置与方向》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其主要内容是要让学生掌握东、南、西、北的位置关系,并且让学生学会辨别这些方位。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从基础知识目标、基本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对于方位的认知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学生必定会因方位的抽象性而难以把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师要用于一些生活场景或者是地图来帮助学生简单直接地学习这些内容。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分为“1.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2.学生在地图中感受方向。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三点,进而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给学生灌输一些比较理论化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和不满,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知识的趣味性。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能够将学生带入某些创设的生活情境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并且让学生能够在度量器上找出不同度数的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件上给学生展示三把不同靠背角度的椅子的图片,然后询问学生“同学们,在我们面前有三把美丽的椅子。这些椅子的用途和作用有所不同。那么,如果让你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椅子,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这些话语作为导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再让学生找出这些椅子靠背角度不同的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体。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三、设计课堂教学问题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讨论和探索种慢慢发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提问,便是一种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方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给学生设计一定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意识。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我们所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个问题并且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圆的痕迹。你能够说出一些自己所见过的圆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谈论。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出圆这个图形,并且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进而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则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必要时给予一定的修正,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圆的理解。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心理能力和认识能力都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难以接受复杂而抽象的事物和知识。然而,数学知识,相对于一般的小学教学内容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需要学生不断思考才能够掌握其中奥义。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而真实的形象来帮助学生更加简单而清晰地掌握这些内容,从而帮助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华雨婷.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2):194-194.
[2] 胡全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8)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