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修
带状疱疹(民间俗称“串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一般病程为2~3周,可以自愈,但很容易遗留后遗神经痛,尤其是老人。
年近耄耋之年的孙老太。8个月前,她的右胸下方和后背开始有点痒,并且出现红色的丘疹。虽然痒,但也没有痒到要抓的地步,孙老太以为是皮肤过敏,就没放在心上,自己擦了点皮炎平了事。但是一周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那些红疹面积还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痒。一天早上,孙老太突然发作右胸和腋下烧灼痛,就像身上被火烤似的,疼痛钻心,虽然吃了止痛药,但仍然痛得差点晕厥。由于孙老太本来就有高血压,慌张的家人赶紧将她送到医院。接诊医生一检查,发现孙老太的血压已经超过200/120mmHg,遂进行了紧急镇痛和降压处理。待孙老太的血压控制正常后,医生经过详细检查发现,孙老太胸前和后背的丘疹已经变成了疱疹,再结合病史,确定她患了带状疱疹。
剧烈的带状疱疹疼痛导致了老人血压突然升高。这种情况非常凶险,可能诱发高血压性脑出血。像孙老太这种症状很重的老人患带状疱疹,很容易遗留棘手的神经痛,幸好孙老太的家人能及时将她送到医院。接诊医生说,孙老太的情况稳定后,还需转到门诊继续治疗后遗神经痛,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在门诊治疗了七个多月后,让孙老太日夜不能安宁的神经痛终于消失。
大约95%的成人都携带带状疱疹的病毒。在我们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受到抑制的时候,该病毒就可能会被激活、致病。带状疱疹发病,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比较少见,症状也较轻微;但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则较高,85岁以上老人中有一半左右会发病。带状疱疹可以自愈,有的人症状轻微,对生活没有影响,因此可能忍一忍挨过两周就好了。即使遗留了神经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会逐渐减退,甚至消失。但对老人来说,千万不能等着它慢慢自愈,而要及时有效地治疗。老年人不仅容易患带状疱疹,还很容易留下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最常见的后遗症,它最大的危险因素就是高龄。临床统计显示,60岁以上患后遗神经痛的风险接近60%,70岁以上则约有70%。而且老人的后遗神经痛往往比较剧烈,呈现持续性、间歇性、放电样、诱发性或爆发性等多种疼痛形式,会严重影响老人的睡眠和社交能力,导致他们性格改变和抑郁,记忆和认知能力变差,甚至自杀。如果不治疗,老年人的后遗神经痛可长达十余年之久。由于老人免疫力和耐受力较年轻人弱,再加上很多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一旦受到强痛刺激,可能诱发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
另一方面,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目前并无特异性疗法,因而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是患者和社会的巨大医疗负担,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巨大挑战。既然疗效欠佳,预防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考虑到发病率高和症状重的特点,老年人带状疱疹,应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预防高发的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一般来说,根據前期症状、疼痛和皮损等病程演变,医生不难做出诊断。老年人带状疱疹,多表现出单侧躯体的典型症状,诊断更为容易。只有少数的不典型病例,需要检测病毒抗原或DNA辅助诊断。一旦确诊,老年人最好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能抑制病毒扩散、减轻神经损伤,从而减轻皮损和疼痛。一般建议口服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免疫抑制的患者则应静脉给药,还要联合干扰素等药物,以改善抗病毒效果。另一类早期应用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但临床上有争议。糖皮质激素虽可减轻皮损和疼痛,却会加重免疫抑制,联合抗病毒治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同时,皮肤的干燥和预防细菌感染也很重要。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如眼病、耳部等,需要相关专科协作诊治,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虽然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症状,但是多数患者仍急需疼痛治疗。根据急性期疼痛的特点,轻微的可选用常用的抗炎镇痛药,而较重的可考虑类阿片或阿片类药物。必要时,联合应用抗惊厥药或抗抑郁药,可改善镇痛效果。皮肤完整的患者,应用某些乳膏也可取得一定的止痛效果。近年来,早期、长程应用抗惊厥药或抗抑郁药,有可能既治疗急性痛又预防后遗痛,成为研究热点。另外,区域阻滞治疗包括脊神经和交感神经阻滞等,不仅短期止痛效果极好,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疱疹愈合。脊髓电刺激技术,在治疗急性症状、预防后遗症两大方面,都表现出令人激动的应用前景。
秋冬季节交替,是带状疱疹好发的时间;而到了春夏季,发病人数则会有所减少。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但从感染到发病往往经过很长的时间。多数人是在儿童时期就已经感染上病毒,但一直是隐性感染,临床没有任何症状,直到年纪大了才出现带状疱疹。
隐性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的情况非常多,一般在正常人群中有90%以上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病毒。感染后,病毒会潜伏在人体的神经节内,常见的如三叉神经节、脊髓背根神经节等。对于大多数感染了病毒的人来说,一辈子也不会发病,只有少数一部分人才会变成显性感染而发病。并且,绝大多数患者一辈子只发病一次,带状疱疹很少会反复发作。编辑:修远 xdyszzs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