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保伟
【摘 要】研究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工作的应有之义,对教师个体、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发展,乃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素养包括研究意识、研究理论知识、研究能力、研究伦理与规范等内容。提高教师研究素养,培养研究型教师,需要从多种途径入手。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研究素养 思维能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必然是一支重视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素养、具备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
一、研究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第一,研究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育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教学的科学性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安排教育内容,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艺术性则体现在创造性、创新性,教育有法、法無定法。这必然要求教师不断地对教与学、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教育教学的内外部环境等进行研究,以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说,开展研究或者工作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特征之一。
第二,研究素养是教师素养的基本内容。既然研究是教书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那么具备相应的研究素养,就成为教师素养的基本内容。同时,我国的相关政策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都在“专业能力”领域“反思与发展”维度方面,提出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开展研究工作需要具备相应的研究素养。
第三,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质量,而且能够提高教师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克服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从而缓解职业倦怠,提高幸福指数。
二、研究素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综合素质
研究素养,也称科研素养,是指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时,在观念意识、理论知识、研究能力与方法、伦理与规范等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一种高级、复杂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研究素养则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时,在这四个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教师的整体研究素养。
1.研究意识
教师的研究意识,包括如何理解研究,对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以及开展研究的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充分认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意识地思考问题,主动开展研究和探索。因此,研究意识是研究素养框架中的前提、基础部分。在研究意识中,问题意识实属重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令人困惑的问题或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探求、解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教师的研究意识。
在实践工作中,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教学,轻视、忽视研究,甚至对研究不屑一顾,认为研究没什么作用,反而给自己带来额外负担,对遇到的各种困惑、问题视而不见,习惯于以惯常的经验、直觉去解决问题。
2.研究理论知识
研究理论知识,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所需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类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决定着研究的方向、视角、切入点,决定着研究的深度、科学性、前沿性。只有在这些理论素养方面达到一定高度,所开展的研究才能具备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
教育理论知识的不足,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素养中的短板。职前教育对师范生的培养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方面有所欠缺。职后继续教育中,虽然对这些知识有所重视,但系统性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所开展的研究浮于表面,缺乏一定深度和科学性。
3.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开展研究所须具备的技能、技巧和思维品质,包括问题凝练、文献综述、提出假设、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资料收集分析、成果表达、组织沟通等能力,以及必备的分析综合、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概括归纳等高阶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是研究素养的核心要素,决定着一位教师的基本研究素养,决定着研究的质量。无方法,不研究。在研究能力中,研究方法是首要内容。一线教师厌恶研究、恐惧研究的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研究方法,以及与之相应的科研思维能力。如不清楚如何根据研究内容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如何进行有效的现场观察,如何进行系统性思考,如何进行结构性表达、写作等。
4.研究伦理与规范
研究伦理与规范是指研究者在处理自己与研究对象、合作者、课题资助方、已有研究成果等之间的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准则与规范。这些准则与规范是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共同遵循。如教师在需要对学生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时,应该征得他们的同意。在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研究时,要尊重他/她,让他/她有知情权,保护他/她的隐私。与其他研究合作者之间,要公平分配课题使用的研究经费、共享研究成果,不得伪造研究数据,研究过程要完整,方法选择和应用要适当,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等。
三、多元化研究素养的养成路径
中小学教师研究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政策保障、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