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要突出“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要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其核心是通过课程建设来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任务。
一、新时代背景下校外教育课程建设的意义
校外教育既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也是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校外教育该如何彰显自身的独特价值并真正构建起有别于学校的特色教育体系,创造和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改革已经进入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根本标志的内涵发展的全新阶段,改革的重点越来越聚焦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关系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聚焦在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上。在新课改进程中,校外教育又该何去何从?作为“校外人”,我们唯有躬身入局,直面挑战。一方面,密切关注学校课改,与学校主动融通、共享资源,为辖区内的学生、学校整理出适合推广且有助于区域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校外课程,力争在服务学区教育的同时还能够将学校与家庭对接,配合、参与家庭教育,完成“育人全链条”中的一环;另一方面,以青少年儿童成长为基点,努力建构校外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方面让青少年受益最大化,为他们的成长营造健康有序的平台。
二、新发展征程中校外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
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让今天的孩子、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适应和驾驭未来的未知世界,是教育的使命。秉承“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以下简称“西城少年宫”)认真思考了校外教育课程建设的使命与定位。校外机构面对的学生正值6~18岁的人生成长关键期,需要教师们以“合格且可靠”这个目标为导向,透过课程打好“三个底”:为人生打好“底色”,形成“底蕴”,认清“底线”。底色、底蕴、底线“三底”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养成目标。有此“三底”,孩子才有幸福人生,社会也才会有健康公民。同时我们深知,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西城少年宮教育迈向专业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课程连接着文化的传承与创生,课程亦蕴藏着少年宫文化的基因,它的特色还决定着少年宫文化的特色,是少年宫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西城少年宫以“整体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让教育从知识与技能的层面,延伸到真正意义的全人培养,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从而为每个孩子的未来奠基。
西城少年宫依据办宫目标、文化积淀和教师专业能力,盘活各种课程资源,梳理已有课题研究成果,研究适合少年宫校外课程的模式,并进一步以优质项目为推手,搭建适合少年宫自身发展的校外课程框架。例如,依托着得天独厚的四合院文化,开发了大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最美基因的校外教育活动课程。以“意动茶空间”为例,该课程突破以往茶文化活动的单一性,从学生兴趣入手,辐射多艺术领域。其中,“意”为思想,“动”为实践,以“茶空间”为载体,以中华茶文化为圆心,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在特定的空间中用现代设计艺术手法与茶、花、香、画等传统艺术相融合,形成有独立主题的艺术组合,通过氛围营造将学生引入具有中国审美意趣的文化空间。而开发出这一课程的是少年宫一个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并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教师团队,其中三位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两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校外小组活动逐渐从单一项目转变为综合性多元活动实践,从单纯技能性转变为丰富教育性,满足学生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发展的需求。
教育就是要给学生的出彩人生提供机会和可能,因此西城少年宫的课程体系被命名为“七彩课程”,寓意用“七彩课程”搭建人生七彩梦想大舞台,不让课程的局限禁锢成长的无限,给“成长”无限可能。聚焦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西城少年宫构建了包含基础类课程、社团进阶课程、创新项目课程、特色项目课程、精品项目课程、学区推广课程、双百场进校园课程七大板块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并注重一横一纵两个维度的发展。其中,横向维度强调课程的丰富性,纵向维度强调的是专业性和挑战性,让孩子们的人生有出彩的机会和可能。
三、以课程建设为支点撬动少年宫内涵发展
让校外教育项目进一步系统化,让项目课程内容进一步科学化,让项目课程活动进一步规范化,才能有效提升校外教育的内涵发展,理顺校内外教育关系,使其做到有效衔接、有机融合,也才能使少年宫课程改革与育人创新同频共振,让课程有效落地,学与教实现变革创新,各种办学要素及其关系的固有边界得以突破。
以“活动”为例。“活动”是校外教育的主要载体,这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又是一种教育观念的体现。校外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机构向未成年人实施教育的载体。在建构校外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强调打破边界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着力拓展学习空间,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关注价值观与习惯培养,既关注学生学习的发生,又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开放和交互,让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载体。
西城少年宫把课程与培养目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最终落在了每一个孩子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鲜活的生命成长之中,学生在七彩课程中释放了无穷秉赋,展现了无限精彩,有望成长为有品位、有追求、会讲故事、能玩儿、能跨界的人。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十三五”规划 2016年度“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 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青少年校外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BIB161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校外教研室、西城区少年宫)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