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诚,邢万里,赵雁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00)
喜洲古镇位于云南大理市的北部,西枕苍山,东临洱海,是中国西南一带的历史文化古镇。同时也是白族最主要的聚集地和文化传承地。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群是喜洲古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在本民族的装饰艺术中融入了中原丰富的建筑文化,使它们在中国建筑史上独领风骚[1]。白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与当地的历史脉络息息相关,这在具有代表性的严家民居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以建筑文脉为切入点,通过剖析严家民居,从多个视角分析白族传统民居建筑。
“文脉”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在文学中,文脉是指“文明进化的历史血脉”,而在建筑学家眼中,建筑的“语言”和“场所”就是“文脉”[2]。它强调建筑和周围环境的综合关系,强调建筑是人文历史的延续。建筑文脉具有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2种,显性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而隐性要素则是指社会文化历史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
严家民居是严学侯先生投资建立的。远在清朝时期,白族人就善于经商,其中最闻名的四大家族便是“严、董、杨、尹”,而严学侯先生便是喜洲“四大家”之首——严家第二十世后裔。严家民居的位置就在喜洲镇内,它将白族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一一展现,并结合白族传统的民风民俗,多方面展示白族的传统文化,属于民俗村落历史建筑。
历史的演变对于民居建筑的布局、形式、装饰风格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样,民居建筑的特征也反映了人类起居生活的状态和社会的种种变化。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些名人故居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严家民居的建立虽然和旅游业息息相关,但也反映了过去白族的生产、生活与民族礼制的关系,是一种不可逆的民族文化,有着很大历史价值。
民居建筑可以从各个方面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严家民居通过中围合式的庭院布局体现了白族人一直崇尚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这和地域文化有着深深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筑的装饰艺术,不论是精妙绝伦的石雕工艺,还是独具特色的照壁艺术,都全方位地体现着白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彰显了白族民居文化价值的深层次内涵[3]。
白族传统民居有着尚白的建筑外墙,象征身份地位的门楼,生动优美的彩画等,每一处细节都让人在视觉上十分享受,再加上大理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特点,构成了大理重要的人文景点[4]。严学侯先生也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白族建筑艺术和传统民俗相结合,把严家民居推向旅游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村镇逐渐“城市化”也随之而来,旅游业也迅速崛起,喜洲古镇原有的部分民族文化也被“快餐式通用文化”所取代,旅游开发的娱乐性也破坏了传统民俗文化。例如,当游客参观严家民居时,首先,观者对建筑的第一印象就是“新”,和严家大院相比,建筑色彩亮丽,建筑材料也没有磨损,并没有历史岁月走过的痕迹。其次,是参观时从始至终导游不断的讲解,没有给人驻足停留,思考片刻的时间,给游客内心一种太过程序化的感受。最后,是商业味极浓的民族表演,如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为了增强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表演中增添了不少媚俗的现代元素,丧失了传统文脉精神,留下的只是文化空壳。
传统建筑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修复建筑的外貌,还有一种当地居民为保护建筑文脉所付出的灵魂。静态的事物只是对历史文脉的认识和定位,而文脉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将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以及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热爱融为一体,三者的协调才能实现历史故事的不断延续[5]。对于城市更新带来的变化,白族传统建筑文脉也应当考虑到新的使用功能,并不是复制一些假古董,而是紧跟时代步伐,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脉络。
传统建筑和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空间形态等应紧密结合,不能单独考虑建筑的个性化,对总体环境要全面考虑,达到整体规划的协调统一性。旅游资源的快速发展和历史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密不可分,村镇应定位好自身的文化特色,白族传统建筑资源的优势就是历史遗存,所以,保护好历史事件,将历史资源有效利用,才能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和保护建筑文脉[6]。
传统民居建筑需要将外在的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相统一,利用现代技术强化地域特色,全面协调已经建成的建筑风貌,尊重历史的复原方式,让空间符合本地地域精神。在建筑设计中,把白族最核心的传统文化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旅游资源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把最优秀的地域民俗文化传递给每一个游客,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明。
传统建筑见证了人类成长的历史,喜洲传统民居建筑的基因、艺术符号、空间的营造方式都体现着白族人与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共识。通过研究严家民居的建筑文脉,分析文脉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总结建筑文脉的价值内涵,以及文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透过传统民居建筑的表象挖掘其中的地域民族文化,为了历史故事可以继续延续,应继续传承这种优秀的地域文脉,利用现代工艺和技术,让这种有故事情节的空间具有更大的价值,让白族的这种文化内涵通过建筑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