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MRI评估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2020-03-05 05:22张继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椎动脉管腔夹层

刘 潇,蒋 涛,李 敏,张继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20)

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 SCAD)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原因之一,占卒中病因的1%~2%,发生率约1.5/100 000~3.0/100 000[1-2]。高分辨率MRI(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可明确显示SCAD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血管壁情况,如内膜瓣、夹层动脉瘤等,对诊断、治疗SCAD及评估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3-6]。本研究采用HR-MRI观察SCAD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的23例SCAD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25~87岁,平均(52.1±16.1)岁。纳入标准:①DSA检查发现内膜瓣或双腔征;②MRI/MRA显示内膜瓣或双腔征,且超声声像图或CTA断面可见明确的内膜瓣及双腔征;③DSA检查提示SCAD的非特异性征象,包括串珠征、线状征或锥形狭窄,并于随访过程中发现明确改变;④排除其他疾病。符合①~③中的一项及④即可确诊为SCAD[7]。排除标准:①心源性栓塞;②MR检查禁忌证或对比剂过敏史;③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根据SCAD所在血管节段供血区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将27个SCAD血管节段分为卒中组(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和非卒中组(未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3天内采集HR-MRI。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Prisma 3.0T MR扫描仪,64通道头颈联合线圈。采用优化的三维可变翻转角度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three dimensional-T1 weighted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f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 3D-T1W SPACE)序列,扫描参数:TR 900 ms,TE 15 ms,FOV 172 mm×230 mm,矩阵 320×320,层厚 0.55 mm,带宽521 HZ,采集时间 8 min;以流率3.0 mL/s、剂量0.2 mL/kg体质量注射钆喷酸葡胺对比剂5 min后重复进行扫描,采集时间共21 min。所有患者于HR-MRI检查前均接受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及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3D-TOF-MRA)。

1.3 图像分析 由2名具有5年以上神经影像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评估HR-MRI,将每例SCAD患者头颈部血管分为颈动脉系统及椎动脉系统4个血管节段,观察其内膜瓣、壁间血肿、夹层动脉瘤等征象,意见不一致时与另一名高职称医师协商后达成一致。内膜瓣定义为黑血序列MRI血管腔中可见高信号的瓣状结构;壁内血肿为MRI显示受累动脉管壁增厚,管壁边缘光滑,外管径扩张,且信号随时间变化;夹层动脉瘤为管腔局部扩张,管腔直径较正常管腔直径增加≥2 mm,管腔狭窄≥25%。由另外2名具有5年以上神经影像学诊断经验的主治医师在双盲情况下阅读DWI,评价SCAD所在血管节段供血区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以百分比表达计数资料,±s表示计量资料,以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检验评估2名医师结果的一致性:ICC≤0.2为一致性较差,0.2

2 结果

23例接受HR-MRI的SCAD患者中,1例心源性栓塞及1例图像质量欠佳被剔除,最终将21例SCAD、共84支血管节段纳入研究。医师评估HR-MRI和DWI结果的一致性均很强,ICC分别为0.95、0.961。

21例、84个血管节段中,共27个存在SCAD,其中11个血管节段(11/27,40.74%)累及颈内动脉系统、16个(16/27,59.26%)累及椎动脉系统节段;20个血管节段见管腔狭窄,其中7个(7/20,35.00%)累及颈内动脉系统、13个(13/20,65.00%)累及椎动脉系统;13个血管节段见内膜瓣,其中5个(5/13,38.46%)累及颈内动脉系统、8个(8/13,61.54%)累及椎动脉系统;9个血管节段见壁内血肿,其中3个(3/9,33.33%)累及颈内动脉系统、6个(6/9,66.67%)累及椎动脉系统;4个血管节段见夹层动脉瘤,其中1个(1/4,25.00%)累及颈内动脉系统、3个(3/4,75.00%)累及椎动脉系统。27个存在SCAD的血管节段中,11个发生供血节段急性缺血性卒(卒中组,图1),其中6个血管节段管腔狭窄,3个见内膜瓣,8个见壁内血肿,1个见夹层动脉瘤。17个血管节段未见急性缺血性卒(非卒中组),其中14个血管节段见管腔狭窄,10个见内膜瓣,1个见壁内血肿,3个见夹层动脉瘤。卒中组管腔狭窄及壁内血肿占比[54.55%(6/11)及72.73%(8/11)]均大于非卒中组[19.18%(14/73)及1.37%(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2及50.88,P均<0.05);2组夹层动脉瘤及内膜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及1.35,P>0.05)。SCAD的HR-MRI表现中,管腔狭窄及壁内血肿均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有关(OR分别为4.82及3.75,P均<0.05,表1)。

图1 患者男,25岁,右椎动脉SCAD A.3D-TOF MRA图像示右侧椎动脉呈线状(箭); B.轴位HR-MRI示右椎动脉内高信号壁内血肿(箭); C.冠状位HR-MRI示右椎动脉内高信号壁内血肿(箭); D.DWI示右侧小脑半球急性脑梗死(箭)

表1 HR-MRI表现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3 讨论

HR-MRI通过抑制动脉血和脑脊液信号评估血管壁特征,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及组织对比度,可显示管腔异常,观察血管壁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其容积效应小,可清晰显示流速慢的病变动脉或细小动脉的管壁。既往研究[8-9]表明,HR-MRI对于血管腔成像较DSA、CTA和MRA更为可靠,常用于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本研究采用3.0T MR仪及SPACE序列分析SCAD的HR-MRI表现,图像信噪比及空间分辨率高[10],且无辐射。

SCAD系动脉管壁内膜“撕裂”、致血液堆积于血管壁而形成血管假腔动脉疾病,病因尚不清楚。既往相关研究[11-12]多采用HR-MRI诊断SCAD。KIM等[1]评价17例SCAD的HR-MRI,发现内膜瓣为其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认为内膜瓣为诊断SCAD的有力证据。本研究中,管腔狭窄为SCAD最常见的HR-MRI表现。YAMADA等[12]发现椎动脉系统SCAD较颈动脉系统更常见,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本研究通过分析SCAD的HR-MRI表现及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发现管腔狭窄及壁内血肿可能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既往研究[13]指出,遗传因素如先天性动脉内膜发育不良及环境因素如按摩、剧烈活动等均可导致动脉夹层。MCNALLY 等[14]探究SCAD导致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认为内膜损伤和血栓形成及栓塞可能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管腔狭窄可导致供血区局部脑实质的血流灌注减低。HR-MRI发现壁内血肿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引起局部管腔阻塞,或血栓脱落致远端血管栓塞。COPPENRATH等[15]发现SCAD血管壁内膜层分离可致内皮损伤和激活血液凝固而最终形成血栓,认为这可能是引发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动脉夹层大多发生在内皮,血液进入内膜和介质之间并迅速凝固,致管腔不同程度狭窄甚至闭塞,可能与发生缺血性卒中相关[16]。本研究所获结果与上述研究相符。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①样本量小;②单中心研究,且无法提供患者治疗和预后资料;③无病理学资料,无法证明壁内血肿代表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SCAD最常见HR-MRI表现为受累动脉节段管腔狭窄和/或壁内血肿,二者均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HR-MRI对早期诊断、诊疗SCAD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椎动脉管腔夹层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整层充填流动树脂与夹层技术在深楔状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管腔器械清洗灭菌方法的新进展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隔夹层参数对底水油藏注水效果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以渤海A 油藏为例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