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功晶
“早晨一碗面,赛过活神仙。”苏州人的清晨是被一碗汤面唤醒的。“一望二三里,面馆四五家”,形容的就是苏州大街小巷里数不清的面馆。
老一辈苏州人,讲究“早上皮包水”,吃面要早上去吃,讲派头的人,还要吃“头汤面”。我的祖父曾是观前街一家老布店的“大当家”,每天起早去对面的松鹤楼坐等吃“头汤面”,早上第一锅下出来的面汤色最为清冽、面条最为爽滑。吃面最讲究一碗汤水,因为汤里藏着苏式面的灵魂。要吊得好汤,得选好料,苏式面馆汤料配方有鳝骨、鸡(鸡架)、蹄髈、猪骨、虾壳、青鱼、火腿等,用文火熬制八九小时,“吊”出了五味混元的神韵,出汤后选用猪腿骨、脊梁骨,再慢慢煨上三小时左右。记得小时候,祖父带我上面馆,我从不吃面,光顾着喝汤,一大碗鲜笃笃的汤喝完,居然也不觉得口渴,可见货真料实。
外地人初次来苏州面馆,光看价目表上的“浇头”,就能看花眼。“浇头”,即佐面的菜。最近,苏式面凭借518种浇头,成功创下“世界上浇头种类最多的原汤面”的世界纪录!爆鱼、面筋、香菇、鳝丝、卤鸭、炒肉、清炒虾仁、酱爆猪肝、茄汁大排、雪菜肉丝等是日常选项,要双浇、三浇甚至多浇,看个人肚量。
苏州人素有“不时不食”的讲究,不同季节去苏州吃的时令面也不一样。当“浇头”遇上时令,就是一场灵魂的碰撞。开春有三虾面,三虾是老苏州记忆里的味道。苏州乃鱼米之乡,河虾常有,不过虾籽、虾脑却只有在每年四五月太湖河虾抱卵期才能吃到。三虾面的浇头由虾籽、虾脑、虾仁一起炒制,先剔蝦籽,再剥虾仁,剩下的虾壳和虾头一同小火煨煮,再从虾头里剥出深橘色的小块虾脑,放入葱末入锅略炒后加调料、鸡汤,淋上麻油,一碗香气扑鼻、鲜掉眉毛的三虾面问世了。虾仁、虾脑上沾满了虾籽,虾仁Q弹软嫩,面条上裹满了虾籽和虾脑,一口下去,仿佛一整个春天的味蕾都在这碗面里了。这碗面费时费工夫,时令性极强,每天还限量供应。
盛夏的枫镇大肉面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如今已成“网红”。这碗汤面做起来可不太容易,汤头很特别,用猪骨、鳝骨熬汤,再用酒酿吊香,汤清无色却醇香扑鼻,浇头是一块白嫩焖肉,四个小时的文火炖得酥烂肥美、入口即化,咸香中弥漫着酒酿的清甜,回甘绵延,令吃客欲罢不能。
到了深秋,螃蟹成了苏州人餐桌上的佳肴,一道“秃黄油”拌面绝对是“面中皇帝”。所谓“秃黄油”全是蟹黄蟹膏,连一丝蟹肉都不放,想想也土豪。与寻常蟹粉不同,“秃黄油”须过了重阳,取公蟹的膏、母蟹的黄,配上肥膘末,加上葱姜爆香,再用黄酒焖透,高汤调味,最后淋些猪油、胡椒调味,蟹膏的醇厚、蟹黄的鲜美、肥膘的浓香、胡椒的辣香混在一起,充分拌匀,每一根面条都沾了“秃黄油”的香气。这味道,大概只能用“吓煞人鲜”来形容了。
冻鸡面是苏州一道传统冬令面,做工繁复精细,从清洗到火焐,从调料到装盘,前后足足花费十小时方得到一颗色泽透明、鲜香嫩爽的“冻鸡明珠”,才让吃货们真正感受到了“做碗冻鸡面用上绣花功”所言非虚。吃的时候,筷子拨开冻鸡,夹一小块尝下,鸡肉鲜嫩酥软,汤的鲜味仍锁在Q弹冻汁里,只消一口,便迅速弥漫唇齿间,鲜到眉毛掉下来!
一碗苏式面,将苏州人的细腻精致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外地游客说,对这个城市的记忆,只需一碗面。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