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问题探究

2020-03-04 11:04冯专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表现道德与法治策略

冯专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具有思想政治课共有的教学信度问题,教学信度问题是本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问题。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问题进行研究,认识其表现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在教学工作中强化内容的真实度、加深问题的理解度、提高课堂的亲和度、增强评价的有效度,有助于提高教学信度,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表现;原因;策略

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在育人目标和育人途径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存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问题——教学信度问题。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信度,非统计学、心理学意义上数据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而是思政课的理论、观点是否真实、正确、科学有效,学生是否相信、认同并落实到生活实践当中[1]。如果不对此教学信度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没有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思政课教学将无法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问题的表现类型

1.对内容真实的质疑

道德与法治是影响人的思想,引导人的言行,形成人的价值观的学科,属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学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的主观意识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强制性给学生灌输某种思想和价值观,违背意识形成的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则可能会导致意识对客观世界错误的、虚假的和扭曲的反映。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所包含的理论、观点必须是正确而科学的。任何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属性。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它在当前历史时期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前个人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滞后和问题,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都没有放弃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念,这势必会对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学生因此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某些观点产生怀疑,也不足为奇。

2.对理论兴趣的缺乏

初中学生尚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注重体验感知,轻于文本解读的认知阶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增强教材的亲和力,体现德育课程的生活化理念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但部分内容尤其是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理论性、综合性强,涉及大量的法律专业术语、政治专业术语,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等,必须运用专业术语进行表达。这些知识和理论有的可以稍作简化学习,有的则只能原句、原段落甚至原篇章直接引用,对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有的初中学生不关心时事政治,觉得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高高在上,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有的觉得专业理论表述深奥,晦涩难懂,学习意义不大。对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认同和践行,也是教学信度问题的表现之一。

3.对难点理解的不足

要树立起“四个自信”,首先要做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准确把握、高度认同。但因为初中学生自身的局限等原因,对有的难点知识理解起来存在困难,从而影响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信度。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例,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符合我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有困难,学生会问“西方的全民普选难道不是更民主吗?”当然初中学生还难以从发展的眼光和全面的眼光看问题,难以从实际出发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也很难发现西方普选民主的弊端。不能够正确理解、充分认同,也就难以树立“四个自信”,这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问题的又一表现。

4.对价值践行的不为

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问题还表现为,学生对所学理论和观点仅停留在课堂和考试当中,不会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言行,课上课下“两张皮”,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在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学生学习充满功利心,只要在考试中“正确”解答就能得到高分,日常生活中是否践行并不影响考试成绩和升学选拔。此外,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社会现实中存在着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重眼前利益、轻人生价值,重个人获取、轻社会责任的浮躁风气,造成初中学生认为践行某些公共道德、法律义务和公民责任方面的价值观“成本”太高,因此随波逐流,放弃对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践行。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目标与现实的距离差异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国情知识四大部分。2016年起统一使用的部编版教材对几大板块内容进行了整合,进一步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生活是一种言行的规范,对学生的思想是一种境界的提升,对学生的人生道路是一种方向的指引。无论是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目标,还是个人追求的道德理想,都需要个人辛勤劳动、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才能实现。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最适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問题,学生可能会片面地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比较,得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错误结论。

2.理论与生活的疏远隔离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政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八年级下册法治教育专册,九年级国情国策知识,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认知、归纳总结、抽象分析等能力。一方面,初中学生缺乏对国情知识具体形象的认知,只有来自电视、报纸、网络、课本等渠道的“间接经验”,缺乏自己感知的“直接经验”。另一方面,初中学生学业压力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面对考试,对理论知识通常是死记硬背,没有时间去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很多初中学生也欠缺关注生活、关心国家和社会的习惯。比如,我国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中学生很难将事关国家发展的宏观理论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自然也就谈不上理解和认同。

3.成長与依赖的认知冲突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互依存、相互矛盾,个性心理急速变化和发展,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容易走极端。一方面,初中学生渴望认识周围的世界,愿意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也希望在社会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但由于自身视野的局限,生活经验的不足,思维方式不够开阔等,导致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比较片面,只看到眼前看不到长远,只看到身边局部看不到国家全局。另一方面,随着认知的提高,初中学生希望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但在目前教育制度设计下,初中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机会比较少,难以通过生活体验去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学生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无法支撑自己独立的见解,导致追求独立变成标新立异,甚至为了追求“个性”走向主流价值观的反面。初中学生渴望成长与自身局限之间的矛盾,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4.教学与评价的方法单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代表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性。但各个地方、各个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仍然存在差异,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一部分教师由于道德与法治中考分值低、课时安排少、开卷考试等因素,存在不重视课堂教学,简单应付,仅勾画知识点,让学生“背多分”,搞题海战术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时敷衍应付,考试时临时抱佛脚,考试后便忘得一干二净的现象。评价方式单一导致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导致教得不透,引得不准;有的教师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度理解不深,课堂上讲一套,生活中言行是另一套。课堂教学方法老套,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信度。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提升策略

1.强化内容的真实度:坚定信仰,言传身教

要增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信度,首要的前提是教师本身要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高度认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中学生已经具备比较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察觉到教师是否具有真情实感。只有教师真信,才能自信、自如、真诚地讲解和引导,从而让学生心悦诚服;如果教师只是课堂上夸夸其谈、照本宣科,则无法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所言,教师“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教师的真信,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真学、真会、真做、真用[2],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自觉言行,鼓励和带领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深问题的理解度:提升认知,充分备课

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透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特别是正确理解一些难点问题,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充分备课突破难点至少要做到六点:一是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分析教材编写的意图,梳理好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和重难点。二是认真分析学情,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三是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课前调查、学生预习、资料查找,准确判断出哪个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问题,问题的哪个环节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环节。四是对难点的突破方法要科学,结合每个难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突破。比如突破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工具,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突破难点“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让学生到街道综合办事大厅去观察,实际体验政府的职能。五是要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适当整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课堂详略分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六是对学生难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学习情况反馈,通过课堂问答、问题讨论、课后作业、小论文等,及时掌握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情况。

3.提高课堂的亲和度:贴近学生,形式多样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亲和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信度。提高课堂的亲和度,需要做到四点:一是打造生活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素材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去发掘素材,联系知识点提炼值得探究的问题。二是打造活动型课堂,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情境体验活动、问题讨论活动、阅读感悟活动、游戏互动活动、合作探究活动、课堂展示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三是打造生成性课堂,提高教学信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起新的经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搭建起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通过恰当的提问启发和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学生自发生成领悟、体会并总结出相应结论。四是打造平等型课堂,教师要以平等亲和的角色,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欲望,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信度。

4.增强评价的有效度:注重过程,开放多元

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可以动态监测教学效果,发现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提高教学信度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怎样才能使教学评价真实有效,不同学科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因此,教学评价要改变单一的仅凭一张试卷得出结论的传统模式,要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描述性评价和数据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和学科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等多种评价方式,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开放多元,追求最大程度的科学合理。

思想政治课教学信度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理论界和广大师生的难题,笔者从学科教师的角度,分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强化内容的真实度、加深问题的理解度、提高课堂的亲和度、增强评价的有效度四个方面的提升策略。其中,强化内容的真实度是提升教学信度的前提,加深问题的理解度是提升教学信度的关键,提高课堂的亲和度是提升教学信度的重要手段,增强评价的有效度是提升教学信度的监测机制,四个策略共同作用,对于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李萍.高中思想政治课信度提升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9.

[2]何英.消除思想政治课信任危机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1):62.

猜你喜欢
表现道德与法治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