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红旗渠精神的内生逻辑

2020-03-04 12:47:29杨国平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杨贵修渠林县

杨国平

(安阳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1]笔者是一名在红旗渠所在地——河南安阳生活工作多年的党员,随着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展开,越来越感觉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与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本文拟对此做简单的论述。

一、红旗渠精神的再思考

谈到红旗渠,大家都不陌生。20世纪70年代末,红旗渠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又被当时联合国工委主席迪曼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20世纪60年代,林县(1)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县级林州市,还归属安阳市。人民在以杨贵为核心的县委班子的领导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历时10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长达1 500公里的巨大工程,解决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千古难题。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诞生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关于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学界论述很多,最具权威性的论述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林县县委和县政府的概括。1990年3月,中共林县县委和县政府在《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文件中,对红旗渠精神做了认真总结和科学概述:红旗渠精神,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概括起来,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3] 381。林县县委和县政府对红旗渠精神的16字提练无疑是十分到位的,因其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简洁易记,被社会各界所认可。

第二种比较权威的说法来自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1998年10月15日,杨贵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红旗渠精神的思考》一文,对红旗渠精神再次进行集中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文中,杨贵进一步论述道,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点,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4]

与第一种说法相比,杨贵把红旗渠精神概括为32个字,在原来16字的基础上多出了四句话: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这两种概括都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只不过由于提出者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关注的侧重点不一样,因而对红旗渠精神的表述也略有差别。林县县委、县政府的16字表述主要是站在修渠民工或者普通大众的角度来概括的,具有普遍性;杨贵主要是站在红旗渠决策者和指挥者的角度来概括的,他除了看到林县群众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外,也体会到党的领导和党员群体在修渠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新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结果,修建红旗渠工程也一样。杨贵作为县委书记和红旗渠决策者,在凝练红旗渠精神时,突出党的作用是符合客观现实的,也是符合他的政治站位的,而这样的概括也更为全面。这种概括更能体现以杨贵为核心的林县县委、县政府与林县人民成功修建红旗渠之间的关系,也更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内生逻辑。

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促成红旗渠开工上马的内生逻辑

关于红旗渠的修建原因,学界分析很多,但我们依然要追问:当初林县人民为什么要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修建红旗渠?

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了解决人们吃水难、农田灌溉难的问题。但林县缺水是一个历史问题。从历史来看,修建红旗渠时,并不是林县缺水情况最严重的时期。史料记载,林县从元朝开始就缺水,缺水最严重、灾荒最严重的时期是清朝光绪二年至五年(1876—1879),这期间爆发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直隶的“丁戊奇荒”,十室九空,人相食,山西和河南灾情最重。这场旱灾的残酷在林县河顺塔子驼村、小店乡桃科村盘峪自然村和姚村镇寨底村等地的旱荒碑、灾荒碑上被频繁记载:“人吃人肉,遍地不安”“尸骸有未葬而窃食者,有已葬而窃食者”“人之死者十分有七”。[5]由旱灾造成的饥荒,骇人听闻。但那时为什么没有修建像红旗渠那样的大型工程。仅仅是因为没有先进工具吗?显然不是。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其困难程度可能不如“丁戊奇荒”,但肯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困难的时期。当时林县人民也没有先进的修渠工具,既使有几台拖拉机、汽车,也开不上太行山山腰。他们所能用的工具依然是锤子、铁钎、箩筐等原始工具,靠肩扛手提等原始方法,与几百年前没什么两样。但林县人民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硬是把太行山啃了下来,把漳河水引了过来。很显然,没有先进生产工具并不是历史上阻碍林县人修渠抗旱的主要因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杨贵非得修建红旗渠?杨贵不修红旗渠不行吗?做一个太平官不行吗?干嘛费那么大劲儿,冒着巨大的风险去修红旗渠?后来的事实证明,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杨贵不但要承担引水失败劳民伤财的风险,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还几次因修渠一事遭人陷害,被人批斗,丢官罢职,幸亏有周恩来总理的保护,才数次躲过劫难。

杨贵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林县县委书记,也不是最后一任县委书记。他是1954年担任林县县委书记的,他完全可以做一个太平官,在县委书记的位子上,安安稳稳混几年日子,获得升迁,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他为什么要修建红旗渠,下决心要彻底解决林县缺水问题?

重要原因就是杨贵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作为一个县委书记,他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林县人民谋幸福,为振兴林县而奋斗;他心中装着林县人民的疾苦,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振兴。1961年7月,谭震林副总理在河南新乡蹲点,纠正豫北地区“大跃进”造成的“左倾”错误,有人状告杨贵不执行中央“百日休整”政策,“死抱红旗渠不放”,不顾林县人民死活修红旗渠,饿死了许多人。谭副总理非常气愤,立即召开豫北地区县委书记会议,要对杨贵撤职查办。面对诬告和丢官罢职的危险,杨贵在会议上如是说:

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我们的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旱得长不出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自然灾害是事实,但是,都坐等老天爷恩赐,战胜不了灾害。如果这样的话,自己的乌纱帽保住了,可遭罪的还是老百姓!千百年来,林县人想水、盼水,共产党来了,群众的愿望才变成了现实。修建红旗渠为的是林县人民,为的是后代子孙,我问心无愧![3] 172

杨贵的话感动了在场所有人。谭副总理马上派人调查,结果证明杨贵说的都是事实,林县并没有因为修建红旗渠饿死人,广大林县人民非常拥护杨贵,强烈要求继续修建红旗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贵修建红旗渠的重要动因之一是源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最大任务就是解决林县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任务就是使命,责任呼唤担当。杨贵就是怀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决定排除万难修建红旗渠。

所以,笔者认为,促成红旗渠修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杨贵作为一个县委书记,他没有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如果没有这种使命和担当精神,没有这种理想信念,要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上马修建如此浩大的红旗渠工程,是不可想象的。从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层面看,如果我们撇开以杨贵为核心的林县县委班子“为林县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忽视他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担当精神,红旗渠的上马是不可能的。因此,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才是红旗渠开工上马的内生逻辑!离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谈论红旗渠修建原因,是不完整的,很多现象也是无法解释的。

三、红旗渠精神是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在修渠过程中的逻辑再现

当时林县有60万人口,参加过红旗渠工程的有30多万人。这么多人,历时10年,才把红旗渠修建成功。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如果没有一支在关键时刻能冲得上、拿得下的骨干队伍,是很难坚持到最后并取得胜利的。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是以杨贵为核心的林县县委班子,而在修渠过程中能冲锋陷阵、攻坚克难、舍生忘死、以身作则的先锋队和骨干队伍,是以彭世俊、任羊成、李改运、张买江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以及以这些党员为骨干组成的无数英雄团队,如飞虎神鹰除险队、扒山虎战斗队、铁姑娘战斗队、董存瑞战斗班、刘胡兰战斗班等。

2010年,笔者有幸采访了彭世俊、任羊成、李改云、张买江等修渠人员,其中任羊成、李改运和张买江被评为红旗渠特等劳模。从他们身上,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员在修渠过程中所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他们内心的自动生成,构成了他们生活、工作和交往的逻辑,铸成了红旗渠精神之魂。

彭世俊当时主要负责红旗渠工程建设的宣传工作。宣传组人员很少,工作很紧张,他们除了宣传工作,还要定期到下面几个工地进行蹲点,参加对口工地的修渠工作,任务很重。当问道:红旗渠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成功?彭老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有毛泽东思想的武装。彭老详细为我们介绍了当时他们是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为修建红旗渠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彭老言谈之中,充满了对党的忠诚、对毛主席的敬仰和对杨贵书记的钦佩,可以看出,他们那一代人有着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些理想信念支撑他们走过了那段艰难岁月,指引着他们参与修建红旗渠。

任羊成是除险队长。除险队其实就是敢死队,没有人愿意报名,任羊成第一个报名。没有先进工具,除险队员只能用绳索把自己五花大绑,手持铁锹或长杆,在空中荡来荡去,除掉松动的岩石。冬天奇冷,夏天酷热,那种滋味,任羊成几十年后也无法忘记。常年的绳勒索捆,任羊成的腰部结成厚厚的老茧,危险作业,更使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但他谈起自己的生死经历,显得云淡风轻:那时咱是共产党员,又年轻,除险这些危险活,咱不干,让谁干?简单朴实的话语中透出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以身作则、舍生忘死的优秀品质,这是一种力量。当时工地上盛传一句话: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这是对红旗渠工地共产党员为了人民利益,甘于吃苦、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最高礼赞。任羊成退休以后,自愿做一名义务护渠员,不要报酬,不要荣誉,只为那份初心和情怀。

李改云,时任姚村公社妇女营营长和井弯大队妇女连长。她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除了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还帮助司务长调剂民工伙食,设法让大家吃好吃饱,关心大家的生产、生活和休息。1960年2月18日在工地检查施工时,山上岩石突然崩落,李改云舍身救出工友郭焕珍,自己右腿却被砸伤,落下终生残疾。当被问道:后悔吗?值得吗?她淡淡一笑:当时什么也没想,只想到救人,“呼”地一下子冲过去,把郭焕珍推了出去。没什么后悔的,用自己的一条腿换了别人一条命,值!这就是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的选择。心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既然选择,决不后悔!李改云舍己救人的逻辑很简单。但这种简单逻辑所产生的行为却极具震撼力!

张买江父亲牺牲在修渠工程上后,母亲哭了几天几夜后,咬着牙把13岁的张买江送到了修渠工地上,并告诉他: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要接过他的担子,接着修渠。如果不把水引过来,你就不要回家。张买江在工地上,年龄最小,工地负责人想照顾他,给他安排轻活,被他拒绝了,他和大人一样,干脏活、累活,人称工地“小老虎”。他一直在红旗渠工地干了9年,直到把渠修成,别人轮换回家,他不轮换,不回家,他说工程没干完就回家,怕他娘生气。最后他被评为红旗渠特等劳模。接受采访时,一提起红旗渠,张买江就两眼放光,精神振奋,那段火红的岁月似乎就在昨天。由于张买江在红旗渠表现突出,后来入了党。1974年被推荐上清华大学时,他拒绝了,把指标让给了别人。这种吃苦在前、不计名

利的品格,是红旗渠精神在张买江身上打下的印记。

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像彭世俊、任羊成、李改云和张买江一样的好干部、好党员,他们与广大林县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创造了红旗渠奇迹,铸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据统计,修建红旗渠的英模,80%是共产党员[3] 179。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他们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我们从杨贵书记身上,看到的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理想和信念,看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责任和担当;从彭世俊、任羊成、李改运、张买江等共产党人身上看到的是对党的忠诚、对崇高信仰的追求,是共产党员以身作则、不计名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根源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根源于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仰,它们共同构成了红旗渠精神的主要内涵。可以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促成了红旗渠的开工上马和成功修建,也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催生了红旗渠精神。因此,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红旗渠精神的内生逻辑。

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与红旗渠精神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广大党员将“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推向深入,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杨贵修渠林县
听奶奶讲修渠的故事
间谍修渠反助秦
做人与处世(2021年8期)2021-07-01 09:46:46
浅析河南省林县四股弦唱腔的艺术特征
当代音乐(2020年5期)2020-05-18 09:09:50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浅析话剧《红旗渠》中杨贵的人物形象
名作欣赏(2019年11期)2019-07-12 23:42:02
一条红旗渠 一辈子的精神家园
环球慈善(2018年4期)2018-07-20 08:35:04
文史春秋·图说
协商论坛(2018年4期)2018-05-30 03:50:01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24
情系岗黄水库
河北水利(2015年7期)2015-03-21 07:34:21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