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班级德育的有效结合

2020-03-04 12:45:45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校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中生德育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校 何 苗

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中历史班主任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德育的融入渗透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以达到处处德育、时刻德育、高效德育的目标,是需要积极应对和思考的问题。高中历史班主任需要将德育融合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又要将学科核心素养寄托于班级德育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新教学要求和理念,个人的历史学科和班级德育管理实际,从高中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实现从“全员德育”向“全方位德育”目标的转变,兼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班级德育管理,提升班主任工作质量,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新时期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在学史、悟史过程中形成的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养,是学习历史形成的稳定素养,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界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证实和历史解释,而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与班级德育管理的目标存在吻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班级德育的结合,是真正将学生培养成才的关键。基于此,笔者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班级德育有效结合的背景和结合策略着手展开探究,为同行提供讨论参考。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班级德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将德育置于重要战略位置的需要

德,居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之首,是完整的个体必备素养。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能有希望。新时代,党中央对青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关注并高度重视,此为关乎民族发展、国家未来之大事。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指示下,做好德育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班主任教育的必然选择。坚定不移地做好德育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落实国家战略方针、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责任之艰巨和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二)纠正应试教育不足的教学需要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智育被教师置于核心位置,而德育则被选择性忽视,实质性的智育和形式化的德育形成鲜明对比,班主任认为知识传授与道德素养培养难以两全,而教学知识的传递是有计划、有课时,能直接经学生成绩反馈的,但道德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无课时要求,难以以量化形式呈现的内容,在课堂上结合德育是耗费宝贵智育时间之举。高中历史班主任的学科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任务同样艰巨,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班级德育的融合,是纠正应试教育不足、实现新时代高素质青年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需要

面对社会的瞬息万变、时代的更迭发展,学校的德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校德育“以变应变”的思维更加明显,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移动终端、自媒体等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展开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班级德育的融合,是灵活应对时代发展态势的表现。诚然,“以变应变”的思维短期内能起到积极的效果,但仍处于被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素养培养中有机展开德育渗透,以史为鉴,实现行之有效的德育。

(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班级德育的融合,是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实现有针对性、有长远价值的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历史教学中既要重视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证实和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又要强调爱国主义、勤劳勇敢、仁爱精神等道德品质建设。让青春期的高中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才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正确选择。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班级德育结合的内容

(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班级德育就要将历史中具有当代教育价值的内容提取出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提供历史素材。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精神的根基,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班级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新青年的必备素养内涵。波澜壮阔的历史上,前有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不辱使命,后有张自忠慷慨殉国、李大钊“再造中华”、钱学森心向祖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爱国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意义。爱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培养高中生的爱国精神,使高中生持之以恒地以崇高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是高中历史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渲染勤劳勇敢的美德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文明的精神源泉,在勤劳勇敢和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先辈们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圆周率、浑天仪、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全人类历史上的光辉篇章。勤劳勇敢是伟大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内容,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善,思维上的惰性和行动上的惰性日益明显,勤劳勇敢的美德逐渐被社会的进步吞噬。基于此,渲染勤劳勇敢的美德,是传承优良传统美德,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青年必备的素养。

(三)发扬仁爱博爱的精神

“仁爱”的思想源于孔子,包含三个层次: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以社会为体系的爱和以宇宙为体系的爱。仁爱的内涵是广泛的,作为礼仪之邦的一分子,仁爱要求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古今,母亲卧病在床的三年间,汉文帝刘恒总是亲自尝试母亲的汤药后才喂母亲服用,居于皇位的二十多年间,兴礼仪,重农业,用对臣民的“仁爱”之心复苏经济,管理朝政。仁爱、博爱的精神传承到当今社会,要求历史班主任开发历史课堂中的仁爱教育资源,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时期的历史学科教学中不断继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班级德育有效结合的策略

(一)基于历史新课导入,积极渗透德育

在把握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德育的融合内容后,如何呈现给高中生并实现教学互动是高中历史班主任面对的关键问题。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新课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氛围,将高中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下,激发高中生的情感共鸣。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铭记历史是每一个中国青年的责任,忘记历史则意味着背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的真实视频资料,直观透彻地了解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影响,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励志图强的豪情壮志,在新课导入中奠定历史课堂的整体基调,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动力,实现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双重目标。

(二)挖掘历史教材,整合德育内容

高中历史班主任作为德育和学科教育的传承者,需要主动挖掘渗透在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实现历史教材和德育的契合,深入挖掘历史中的德育内容,以吸引高中生对历史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高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包含中国史和外国史,也包含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面对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高中历史班主任需要结合特定的德育内容,挖掘有教育价值的材料。例如,在开展勤劳和勇敢的美德教育时,巧妙地穿插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激发高中生深入学习历史的兴趣。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儿女勤劳勇敢的赞歌,正是先烈们勤劳勇敢、不畏牺牲的表现,才捍卫了属于中华儿女的领土。教师要用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勤劳勇敢之心。

(三)基于历史实践活动,贯穿德育内容

丰富有趣的历史实践活动往往能弥补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缓解高中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渗透班级德育。高中历史班主任要将德育渗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寓教于乐地展开核心素养培养和道德品质渲染。例如,结合德育内容和教材内容组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确定明确的主题后,从演讲资料的收集、演讲稿的整合、演讲比赛的策划和执行,全由高中生自主负责,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和对历史人物的感知。在提及邓世昌英勇撞击日军海舰时,慷慨激昂的演讲让学生潸然泪下;在提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仪式时,激情澎湃的演讲又让学生无比自豪。学生亲身参与到历史实践活动中,更能将自己带入到特定情境和氛围中,拓宽个人的历史视野。

总之,历史学科在德育的渗透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以世界视野和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班主任,探究历史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有机契合的路径和方法,才能达成德育目的,提高教育的实效,实现全方位德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高中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5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