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04 11:56蔡桂川江苏省沭阳县汤涧初级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0年30期
关键词:对折数学知识思维

蔡桂川(江苏省沭阳县汤涧初级中学)

在课堂中精心设置和恰当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从问题出发,自主思考和探索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运用趣味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迫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享受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积极思考问题。

比如:讲解《勾股定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时,教师讲了在朋友家做客的毕达哥拉斯在观察由若干个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地板图案时陷入深思,直到发现了某个数学规律才豁然开朗的故事,接着提问:“大家能猜到这个规律是什么吗?”学生原本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现在都开始专心思考问题,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地板图案,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其自主探究问题。有学生提出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正方形的一条边,三条边长的平方就是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推导出了勾股定理,课堂效果显著。

运用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升入初中后乍一接触大量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性质和定理等知识,很容易因内容乏味而丧失学习兴趣,听不懂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以下例题:“某服装店搞促销活动,全部商品均打8折优惠,已知一种衬衫的成本价是60元,按8折销售商家得到的利润率是40%,求衬衫的标价和优惠价分别是多少。”这道题虽然按照以前解应用题的方法也能解决,但是会比较麻烦和复杂,而且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关系。教师提示将标价设为x元,学生尝试列出等量关系(80%x-60)/60=40%,解出x=105,优惠价是105×80%=84,大大简化了问题,在生活情境中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运用悬念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悬念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让学生以思维质疑为出发点,自主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探索数学知识,还能提升其思维的反思性和深刻性。

讲解《有理数的乘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时,教师让学生从练习本上撕下一张纸,然后将其对折,再对折,提问:“如果将这张纸对折十次,那么它的厚度会达到一层楼高吗?”学生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否定的,薄薄的纸片折叠后怎么会有那么高?但同时心里又忍不住好奇,有的学生已经尝试对折了,但发现纸张越来越小,不好操作,而且太过麻烦,于是开始探索规律。设一张纸厚度为x厘米,对折一次是2x,两次是2×2x,三次是2×2×2x,……10次之后就是2×2×2×2×2×2×2×2×2×2x,这时教师引入乘方的概念,教学生如何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是辅助教师展开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效工具,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问题导学策略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谨慎求证,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提出形式多样的问题,运用趣味问题、生活问题和悬念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激发探索欲望,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对折数学知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对折十次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