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权力视域下校园欺凌行为探究

2020-03-04 09:37:34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邴 倩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当前,校园欺凌在我国已经演化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现象的基本前提是清晰界定校园欺凌的概念。尽管学界已经对校园欺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仍然对校园欺凌的概念没有形成共识[1]。2016年,我国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提出,“各地各中小学校要对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语言、肢体、网络等手段,实施侮辱、欺负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同年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利事件的发生”。由此可见,国家对校园欺凌行为高度重视,并在国家文件中正式提出“校园欺凌”的概念。本文试从微观权力的视域来探讨校园欺凌的类型、特征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微观权力的基本要义

传统的权力观指向宏观政治领域的权力,认为权力等同于“实体”,即权力相当于“物的占有”,用来回答“权力是什么与谁拥有和行使权力”。福柯则认为从宏观视角分析的权力对个体没有多大意义,便从微观的视角提出权力是一种“权力关系”的表述,他认为“现实的权力是具体细微的”[2]。

在微观权力论下,福柯没有从经济、政治、法律制度及国家机构等宏大机制来探讨司法权力问题,而是从疯人院、修道院、军队、学校等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各种具体、细节关系中的“力”的效应着手,即“权力的微观物理学”[2]。福柯认为权力与实际控制权的竞争以及策略运用等紧密相关,是一种内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由知识的差异及其互动形成。他指出,“知识是权力的眼睛,凡是有知识的地方就有权力,两者之间是互相支撑的,知识为权力划定范围,并以真理的形式为其作辩护,而权力为知识确定形式”[3]。知识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同样地,权力也是无处不在的,它就像毛细血管一样以网格状的形式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个人以端点的形式存在于这个网格之上。“权力在这个网上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并通过不断运动的力之间关系的变化来实施,个人不仅在这个网上流动着,而且总是既在运用权力又处于服从地位。”[4]这种关系性的网状权力具有非中心化、弥散、多元的基本特征。

监视作为微观权力的基本机制之一,是一种权力力量,将个体暴露在“权力的眼睛之下”是现代管制社会的重要特征。福柯用“全景敞视监狱”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人”被“注视”、被监视的状态[5]。这种监视不仅是肉体的监视,还是一种心理的监视。监视作为一种控制力量,既督促监视者的自我规范,又规范被监视者的行为。规训作为微观权力的另一基本机制,是现代社会权力的运作方式。规训通过操纵、训练的形式使个人的多样性程序化、合规则化,使其成为符合规训者所需要的个体。

学校作为传授与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其权力不可避免地伴随其中,从福柯的微观权力视域来看,学校存在的很多权力属于微观层面,尤其是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学生对微观权力的使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校园欺凌行为实际也是一种学生用来解决人际关系的策略,其伴随着权力的使用和竞争的控制,尤其表现在同学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学生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的使用上。因此,从微观权力的视域来分析校园欺凌事件便十分必要。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及特征

1.校园欺凌行为的基本类型

从微观权力视域来看,校园欺凌经历了从肢体欺凌到语言伤害或社会控制欺凌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会、家长、教师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年龄越大的儿童选用的欺凌方式由肢体欺凌转向对受欺凌者的关系疏离或语言伤害。通过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梳理,可以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言语欺凌,这主要是指以语言的形式对受欺凌者实施的伤害,这种欺凌虽然从表面上看不见伤口,但它对受欺凌者所产生的心理伤害有时比肢体伤害还要严重,通常伴有关系欺凌的存在;二是关系欺凌,该种欺凌主要以操弄人际关系为主,通常伴随着语言欺凌;三是肢体欺凌,主要是以肢体冲突的形式对受欺者实施伤害;四是反击型欺凌,该种欺凌与其他类型的欺凌不太相同,主要是指在长期的欺凌之下,受欺凌者给予反击的一种形态;五是性别欺凌,主要是指他人用与性有关的语言、影像或行为等对受欺凌者实施的侵犯;六是网络欺凌,该欺凌是通过网络途径来实施的欺凌方式(上述几种欺凌行为都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来执行),这种欺凌方式不受任何限制,但它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更大、影响更长远[6]。

2.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从微观权力视域来看,校园欺凌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欺凌手段多样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欺凌手段更加多样化,常见的校园欺凌手段既包括对受欺凌者的直接身体攻击,如推搡、拳打脚踢、团伙暴力等,也包括对受欺凌者精神与心理上的伤害和折磨,如言语挑衅、恐吓威胁、嘲讽辱骂、敲诈勒索等,还涉及社交上的敌视、孤立、排斥等行为。二是欺凌对象弱势化。通常情况下,受欺凌者是一些弱势群体,如一些在身体上存在矮小、瘦弱、肥胖、残疾、口吃等生理缺陷的学生,部分性格懦弱、自卑敏感、胆小孤僻的学生,还有一些因家庭变故或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三是欺凌影响广泛化。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之下,校园欺凌事件一旦发生,会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迅速展现在大众面前,影响在校学生的言行。四是欺凌结果严重化。一般来说,校园欺凌都会对受欺凌者产生生理或心理的伤害,且伤害程度在不断加深,有些欺凌会对受欺凌人及其家庭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有些欺凌行为甚至会使受欺凌者丧失生命。五是欺凌原因多元化。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不仅涉及个体与家庭因素,还涉及学校与社会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也是影响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因素[7]。

三、微观权力视域下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分析

微观权力视域下,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学生个体、家庭、学校与社会4个层面来分析。从个体来看,学生个体的素养缺失;从家庭来看,父母缺位导致家庭教育不当;从学校来看,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弊端;从社会来看,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1.个体因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养缺失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缺失。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存在人格缺陷。从欺凌者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校园欺凌者大多存在脾气暴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弱、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人格缺陷,当与别人发生冲突和矛盾或遇到挫折时,往往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有研究显示,产生暴力行为与个体耐挫能力和自控能力差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二是个体缺乏尊重和包容。从受欺凌者角度看,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欺凌者一般是存在身体缺陷、性格懦弱、成绩不好、智力障碍等的弱势群体,他们缺乏尊重与关爱。而欺凌者因缺少对别人的尊重和包容,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之中,不懂得尊重和包容别人,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拿别人出气,而从来不找自己的原因。三是学生个体价值观扭曲。校园欺凌事件中,很多欺凌者存在认知偏差、意识薄弱、价值观扭曲等现象,他们对自己的欺凌行为不以为然,认识不到可能存在的危害,甚至将欺凌行为视为“引起关注”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校园欺凌问题还与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等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在身心、人格等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在处理很多事情时缺乏理智,再加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存在严重的叛逆行为,所以行事比较偏激、冲动[8]。

2.家庭因素:父母缺位导致的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缺位之下很多家庭不能对孩子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这是社会“问题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要原因。部分家庭因缺乏健全的家庭结构和功能,不能给予孩子完整的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采用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在这些家庭中成长的学生长期得不到来自父母的足够照顾与关怀,也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和思想交流,其存在感与安全感严重缺失。同时,父母的管教方式与家庭关系也是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一种情况是父母关系冷漠,甚至存在家庭暴力行为,父母管教孩子的态度简单粗暴,经常用责备、命令、抱怨的口吻管教孩子;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准则,无原则地宠溺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这两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都因“缺失爱”和“畸形爱”而容易形成任性易怒、冷漠偏执的性格特征,无法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者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表现为校园欺凌行为。另外,在家庭因素中,父母的行为举止、家庭环境氛围以及夫妻关系、亲自关系等都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与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

3.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弊端

从学校层面来看,产生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弊端。一方面,从学校教育情况来看,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存在过分强调学业成绩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较少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情感需求。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学生的情绪、情感长期处于压制状态,极易产生情绪波动与挫折感,从而发生校园欺凌行为。同时,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被湮没,学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可能会遭到一定的歧视,这为校园暴利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诱因。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状况来看,学校管理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实施监管不严格等问题。尽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很多学校开展了管理方面的改进工作,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防微杜渐、见微知著的预防性,监管实施不严格,学生安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漏洞,缺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的有效处理制度,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校园安全问题[9],等等。

4.社会因素:不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会对青少年产生正向的影响,而消极、不良的文化则会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暴力、色情、凶杀等不良内容会通过影视、网络等传媒工具进行传播,导致社会文化出现了各种乱象;又因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社会价值观,这种混乱的状态容易攻击青少年的社会意识,进而滋生学生的暴力倾向。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一个校园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学生的行为会受成人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成人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凌行为更容易被学生群体所效仿。如果学生成长中接触到的社区居民野蛮粗暴、横行霸道、欺凌成风,在长期的影响下学生会将这种暴力欺凌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在与人交往或行为处事的过程中产生暴力倾向,在学校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欺凌行为,更有甚者他们会将暴力欺凌行为视为解决同学关系的惯性策略。

四、微观权力视域下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从微观权力视域来看,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包含学生个体、家庭、学校与社会4个层面的原因。因此,需要从这4个层面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个体层面要了解学生个体状况,提高其个体综合素养;家庭层面要关注孩子的言行,给予其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层面要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学生安全管理;社会层面要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构建“家、社、校”合作共同体。

1.个体层面:了解学生个体状况,提高其个体综合素养

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作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当事人,都有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状况与特点。因此,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要追踪了解涉嫌校园欺凌事件的当事人,了解和掌握欺凌者与受欺凌者各自的思想状态与行为状况,帮助其认识到各自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对欺凌者来说,可以通过行为纠偏、情感倾诉、角色代入以及替代模仿等“攻击性替代训练”,让欺凌者充分而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给受欺凌者带来的伤害与痛苦,告知其欺凌行为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自身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使其充分认识到欺凌事件本身的错误性与危害性。同时,要帮助欺凌者找到其可能产生欺凌行为的内在动因与外在动因,并寻求合理的释放途径,与欺凌者一起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并培养欺凌者的主体意识。对受欺凌者来说,要帮助其改变弱势的能力地位与心理状态。一方面,通过教师与同学的帮助,提高其自信心与勇气,改善其错误的自我认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技巧方法的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其构建稳定的朋友关系,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和对学校的归属感以及对周围环境与同学的信任感和安全感[10]。

2.家庭层面:关注孩子的言行,给予其正确的家庭教育

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发现其可能存在的身体创伤、心理状态变化、不想上学、受到恐吓行为等产生的异常行为,通过发现这些行为的变化来了解更多孩子的具体情况。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进行校园欺凌防治活动,充分了解欺凌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性后果、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及正确应对欺凌行为的方式等。参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学生家长,要与学校共同剖析欺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正确寻找孩子参与校园欺凌的症结所在,在帮助孩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孩子的了解,鼓励孩子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所发生的一切。同时还要关注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与行为表现,给予孩子更多的行为引导、情感关怀与思想教育,并随时与学校保持顺畅的交流与沟通。一方面,父母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孩子生活在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之中,使家庭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从而帮助其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父母要对孩子进行“爱”与“教”相结合的教育,在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照顾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思想、认知、行为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要重视孩子待人接物方面的习惯养成,使其形成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态度。

3.学校层面:改进学校教育,加强学生安全管理

学校要根据相关法律、政策,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学生安全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举措。具体来说,一是制定校园安全准则,完善校园欺凌管理制度。通过开设相应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开展校园欺凌防治教育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向学生普及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从思想意识与认知层面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错误性与危害性,从根源上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教授学生一些自我保护与应对校园欺凌的方式方法,在遇到校园欺凌事件时,使其了解应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和寻求外界的帮助。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知道如何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与同伴融洽地相处。在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及时对受欺凌者与欺凌者进行心理辅导与行为干预,做好善后工作。三是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积极构建校园欺凌行为监管制度,加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监管,严格落实学校的监管责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其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11]。

4.社会层面: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构建“家、社、校”合作共同体

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其行为往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必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社会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与渠道来引导民众客观、理性地认识校园欺凌行为,在充分认识欺凌行为可能存在的社会危害性的同时,要客观、正确地看待该行为,不能过度夸大和渲染,要从认识上提高保护青少年的意识与社会责任。其次,社会相关部门与学校之间要加强协作,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要能够及时与家庭和学校之间进行协作,对欺凌者进行公正评判和相应惩罚,为受欺凌者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同时对学校及双方家庭进行调节,帮助其做好善后工作,避免态势扩大。再次,重视社区人文环境建设,尤其是学校所在社区,应采用法律普及、道德讲堂、法治宣传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改善社区人文环境,引导学生主动遵循道德规范、遵守社会法律,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最后,社区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可采用社区教育、社区活动等形式让家长走进课堂,教师走进社区,学校与社区之间形成联动,并通过社区这个纽带与桥梁,促使教师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达成教育共识,有效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