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姆·摩罕·罗易的反萨蒂斗争

2020-03-04 05:35:14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萨蒂寡妇印度

李 香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江苏淮安 223001)

萨蒂是婆罗门教及印度教所提倡的一种寡妇殉葬制度。寡妇被看作是宗教的祭祀品,信奉萨蒂制的人笃信寡妇是可以与在天堂的丈夫传递信息之人。寡妇登上葬礼的柴堆,把丈夫的头放在自己的膝上,然后柴堆被点燃。通常,寡妇都是与丈夫用同一个柴堆的。如果有几个寡妇,形式则有不同。一般来说,最受宠的那个会享此“殊荣”。如果丈夫是战死于远方的战场,那么寡妇会用丈夫的方巾或鞋子作为丈夫身体的象征与她一同火化。活焚寡妇,愚昧、野蛮、极其残忍,却被宗教迷徒奉为“圣洁”的祭礼、“高尚的美德”。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战争贵族,公元10世纪逐渐普及,公元12世纪至公元18世纪传播到其他地区,以印度教地区为主。到了近代,这种宗教狂热更为扭曲,人们不仅强制寡妇“自愿”去死,而且把寡妇捆绑起来,投入她丈夫的火葬堆里。这严重损害了妇女的权益,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在民众要求改革的呼声中,一群有识之士汲取西方进步思想,批判本国封建陋习,其中以罗姆·摩罕·罗易(1772—1833)为代表。学术界研究罗易的文章众多,但有关其反萨蒂的斗争通常只是在社会改革方面简单提及,印度通史等相关书籍里对罗易的反萨蒂斗争也只有寥寥数语。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历史学家们开始重视妇女史的研究,并且其势方兴未艾,成果颇丰。19世纪初印度的反萨蒂斗争虽说是破除陋习、解放妇女运动的序曲,也未能在妇女史的研究中得到应有的重视。想从被时间淹没的重重尘埃中恢复罗易反萨蒂斗争的本来面目,绝非一篇文章就能办到的,本文仅想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以此抛砖引玉。

一、罗易反萨蒂斗争的原因

萨蒂制是印度传统社会中的痼疾,直到1829年才被政府颁布的法律明令禁止。这部法律的出台是无数进步人士努力的结果,比如,在此前的十多年里罗易为反对萨蒂制做出了很大努力。那么作为婆罗门子弟的罗易为何对萨蒂制如此深恶痛绝?

1.对民间疾苦的了解与同情

罗易生于孟加拉一个显赫的婆罗门家庭,由于其父在伊斯兰统治者手下服务,罗易年幼时接受过伊斯兰教育。他谙习波斯语、阿拉伯语,后又学习了梵文、英文,并掌握了拉丁语和希伯来语。通晓多种文字使他能够接触各种宗教经典和外国哲学、文学名著,从而有着较为开阔的眼界,能够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思考印度的社会和政治问题。16岁时一篇批评印度教的偶像崇拜的文章激怒了正统印度教徒,他因此被迫离开家庭,在北印度一些地区游历。1805—1814年,回到孟加拉后,他在英国税收部门服务,这段时间,他目睹了英国殖民统治机器对于印度人民的压榨,使他对印度人民的苦难以及印度社会、宗教、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有着越来越明确的认识。他钦慕英、法、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中阐述的民主、自由思想,深感印度政治生活中没有民主、自由。在宗教、社会方面,他比对其他宗教,痛切地感到印度的一些旧习俗严重地阻碍了社会进步,于是立志要为印度民族复兴效力。1814年辞去政府职务后,他迁至加尔各答居住。此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印度复兴而开展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上[1]72-75。

这段经历使他能够近距离观察印度社会,也使他有机会同各地的民间学者学习印度教的教义和哲学。民间的游历和基层的工作能够使贵族对人民的疾苦有更深刻的了解,往往对他们有着重大的启发作用。如我国史上的宣帝中兴,宣帝的抑制兼并、轻徭薄赋,整饬吏治等一系列政策,都与他少年时期的市井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罗易早年的游历生活以及后来的官场经历也使他初步产生了革除印度旧习俗的思想。

2.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接受

罗易发起社会改革倡议并践行其主张在于其开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思想,作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对西方文明显示出很高的热情和适应性。他生活在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扩展商业帝国的时期,当时国际社会的两场革命,尤其是法国革命的发生,带来了自由、平等、友爱的思想[2]1-4。1804—1815年,罗易在东印度公司任职,在与英国人的长期交往中,他学会了英文,接触到了西方的各种哲学学说和社会政治理论,如以科学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倡导民主和法制的政治学说、英国人提倡的世俗主义和英国思想家杰里米·边沁所主张的功利主义等等。他对这些西方思想尤其是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接受,为他后来的反萨蒂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罗易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和向往,也贯穿于他对国际形势和其他国家政治生活的观察与分析之中。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各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他们的斗争必须相互呼应和支持。西班牙《1812年宪法》的颁布被认为是现代自由主义的诞生,对罗易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当1820年加的斯的公民再次起义来维护这部宪法时,罗易甚至在加尔各答举行午宴庆祝。烧炭党是19世纪后期活跃在意大利各国的秘密民族主义政党,追求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意大利。1821年,烧炭党组织的那不勒斯革命运动遭到了奥地利人的残酷镇压,罗易对此感到痛苦万分。在一封信中,他表示极为沮丧,但坚信“自由的敌人和专制主义的朋友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最后的成功”[1]XXIII。

以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重新审视、反省印度社会的种种弊端,以罗易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产生出社会改革的愿望。反萨蒂制从本质上说就是对妇女个人自由权利的维护,是西方自由思想与印度社会现实冲击的产物。同其他所有进步运动的先驱一样,罗易坚持个人自由的原则,他受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熏陶,在崇尚个人自由、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自由以及性别平等的同时,猛烈地抨击保守专制的社会等级制度,发起社会改革运动。他发起的反对萨蒂制的运动,处处体现着个人自由的思想,对后来的妇女解放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3.孟加拉地区存在严重的萨蒂问题

据官方记载,19世纪初的孟买和马德拉斯,每年萨蒂的数量控制在50以下;1800—1812年间,普什瓦(Peshwa)治理下的浦那,平均每年的萨蒂数量为12人;坦焦尔的萨蒂人数最多,但1817年以前的18个月里只有24例;印度的首都地区每年仅发生3—4例。虽然这些数据统计并不够完备[3]138,实际数量可能是上述数量2倍之多,但相关史书、英国传教士的著作或是旅游者的记录都表明,上述地区萨蒂案例在19世纪初相对少见了。

然而不同于上述地区,孟加拉管区的萨蒂却很流行。1815年,孟加拉管区的英国政府开始系统地搜集萨蒂的数据,据官方的不完全统计:从1815到1818年的4年里,孟加拉的胡格里县举行萨蒂376起;从1815到1828年的14年里,在孟加拉的加尔各答、达卡、莫尔什达巴德、巴特纳、贝拿勒斯、巴雷利这6个地区,共发生萨蒂8237起,其中在以印度教为正统教派的加尔各答,萨蒂人数5000余起,远大于其他5个地区。孟加拉地区大部分寡妇来自婆罗门种姓,这是因为宗教禁令在恒河平原有很大影响,使得婆罗门种姓的寡妇成为萨蒂[3]139。

生于孟加拉婆罗门种姓家庭的罗易深谙萨蒂制的残酷,他曾多次目睹寡妇沦为萨蒂的惨状,其中对他刺激最大的是他哥哥去世后,其嫂在众目睽睽之下于火葬柴堆上殉夫[4]75-77。他亲眼看到嫂子在熊熊烈火中挣扎,欲逃出火堆,却被宗教狂徒和祭司用竹杠压住,这惨不忍睹的场景更加坚定了他反萨蒂的决心。

罗易成长的过程、丰富的阅历、广博的学识,都促进了他反萨蒂思想的形成,也是他今后以笔为戈坚实的学术基础。

二、罗易反萨蒂斗争的具体行动

由于上述多种原因,自1818年起的十余年里,罗易几乎把全部精力贯注于反萨蒂的斗争中,他与支持萨蒂制的保守分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翻译印度教经典并组织多次社会活动反对萨蒂制,最终促使统治当局以法律形式废除了萨蒂制。

印度的反萨蒂斗争由来已久,在罗易之前,无数进步先辈为废除萨蒂而努力。萨蒂制真正传播开来是穆斯林入侵印度的时候,穆斯林的统治者曾对萨蒂制采取过相应的措施,第一个颁布法令禁止萨蒂的是阿克巴,1663年奥朗则布从克什米尔回来后也颁布过一项法令,他认为“在穆斯林统治下的所有领域,都不允许发生烧死妇女的事情”。16世纪以后的欧洲统治者们(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在印度的领土范围内也曾相继制定过禁止萨蒂的法令,只有占据着特兰奎巴和塞兰坡小片领土的丹麦例外,直到19世纪才禁止萨蒂。可见,18世纪末以前统治者大都不认同这一习俗,并普遍禁止。早期的英国统治者也反对萨蒂制,但是当时对萨蒂制的禁止仅仅是政府官员的个人行为,背后缺乏东印度公司的支持,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第一个正式禁止萨蒂的英国法令是1798年推行的,但只适用于加尔各答,周边其他地区的萨蒂制仍然流行。19世纪初,以威廉·凯里和威廉·威尔伯福斯为首的印度福音教教徒,发起了反对萨蒂的运动,对东印度公司禁止萨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印度教改革者们也举起前人的旗帜,力图废止萨蒂制。在长期反萨蒂的斗争中,卓有成效者当属罗姆·摩罕·罗易。罗易的反萨蒂斗争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果,除了得益于先辈们为其打下的基础,还有赖于他本人行之有效的反萨蒂措施。

首先,出版小册子、创建报刊、发表檄文,与萨蒂制的拥护者们展开激烈论战。英国的公共行动主义和新闻业传统给第一批行动主义者们提供了进行公共抗议和组织的新工具,尤其在英国执掌权力时间最长的地区——孟加拉,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精英男子们利用他们拥有的资源,为女性做了很大努力。1818年起,罗易出版了载有反萨蒂的言论的小册子,分发至普通民众手中。1821年,罗易用孟加拉语出版了印度第一份民族报纸——《明月报》,1822年,又用波斯文出版了《镜报》。为了铺平自己的改革之路,他积极鼓吹天赋人权轮,认为一个人不仅应有生存、活动和财产的权利,而且应有道义上的各种权利。他赞扬英国民族享有公民和政治自由的权利,主张印度民族也应享有这些权利。罗易特别强调印度公民应有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5]112-123。由于他的宣传和努力,殖民当局在印度人获得某种程度的言论和自由的权利方面做出了让步。罗易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利用自己创办的报纸宣传改革主张,鼓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传播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他写的《活焚寡妇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对话录》一文,犀利驳斥萨蒂支持者的种种谬论,被视为当时向腐朽传统势力发起进攻的最著名的檄文。在文章中,罗易提到,印度教经典《摩奴法典》指出,殉夫并非寡妇的唯一去向,同时印度教的另一部经典《梨俱吠陀》当中对于殉葬的记载极为模棱两可,其中甚至包含鼓励寡妇再嫁的言辞。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经典里面人道主义的真谛,引经据典,从根本上对萨蒂制进行了反驳。失去教义伪装的萨蒂制拥护者们只能通过女子生性低劣等理由自我辩护,而这样饱含成见的观念在西方自由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的大环境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对于这些充满性别歧视的言论,罗易毫不留情地进行了驳斥,并且提出了为被虐待或穷困潦倒的寡妇开办庇护所和职业学校,让她们接触知识、文化和生活方面更为先进的设想。在与萨蒂制拥护者的辩论中,罗易的观点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然而取缔萨蒂制的过程却是极其艰难的,社会改革的胜利既需要唇枪舌剑所赢得的舆论支持,也需要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

其次,多次组织大规模反萨蒂的社会活动。1828年梵社成立以后,反萨蒂斗争得到进一步推动。罗易同梵社成员一道,直接到火葬场去劝阻、制止寡妇自焚。然而由于萨蒂思想对人们毒害太深,他们的努力往往遭到失败。她应与他同死,这等宗教般献身于自己丈夫的女性观念深深地植根于印度的大众文化,包括女性在内的许多人不愿意将之遗弃[6]151,她们拒绝劝导和挽救,甘当宗教迷信的牺牲品。印度社会对这种习俗的尊崇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大量寡妇自愿当祭品牺牲,如卡纳塔克邦有记载称,一位名叫迪卡贝(Dekabbe)的女子,不顾父母的劝说,毅然踏上丈夫的火葬柴堆;1792年,印多尔王妃奥哈尔亚白(Ahalyabai)的女儿莫卡塔白(Mukatabai),她无视年迈母亲的哭泣和痛心的乞求,自愿成为萨蒂;其他地方也有记载称,有心甘情愿成为萨蒂的,有亲手点燃火葬柴堆的,甚至发生过为情人殉葬的情况。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却是严峻的事实。甘愿成为萨蒂的寡妇大体是以下三种原因:有的是为了追随心爱的人,有的是为了宗教的虔诚,也有的是因为失去了丈夫便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虽然萨蒂的墓碑散布在印度的各个地方,但是要真正统计起来却很难。在萨蒂制流行的高峰期,可能1000个人里便有一个会成为萨蒂[3]136。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旧势力的顽固性和受害者的愚昧无知。萨蒂的自愿心理使罗易意识到思想的解放才是反萨蒂制的根本所在,于是他开始翻译宗教经典。

再次,翻译宗教经典。萨蒂制的拥护者们支持萨蒂的根本论据便是宗教经典,他们说萨蒂由圣人制定,吠陀经记载称萨蒂是解脱的方式。但罗易研习了许多印度教经典后发现萨蒂制并不符合经典教义,只是陋习,究其本质乃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夫死妇随,忠贞不贰的封建礼教加上宗教邪说。以寡妇作为牺牲祭,“使惨杀在印度斯坦成了宗教仪式”[7]149。在罗易生活的那个时代,要让普通大众意识到把活人当祭品牺牲并非宗教经典所提倡,唯一的方法便是让人们读到经典、读懂经典。于是,罗易花了大量时间把一些印度教经典从梵文翻译成了孟加拉语和英语,并做了很多注解和评论。他认为古代的宗教经典,尤其是奥义书中有许多精华,都被后人所歪曲和误解,因此他竭尽所能进行翻译工作,翻译好的经典便陆续发表出来。如1816年发表了《由谁奥义书》《伊莎奥义书》,1817年发表了《蛙式奥义书》和《伽陀奥义书》等,此举大大推动了印度教经典在民众中普及。普通民众通过读懂经典,自己判断萨蒂是否合理,这已经是印度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英国统治下的印度逐渐走向法治社会,要有效禁止萨蒂必须有法律的支撑。

最后,向殖民政府请愿,促成法律颁布。自19世纪初以来,印度人一直履行着现代模式的民主行动主义,社会改革者自那时起就开始利用请愿书向英国征服者表达他们关注的问题。多少年来,印度妇女就在一种极受歧视的社会氛围中生活着,默默忍受着各种痛苦、不幸与折磨。为了改善妇女尤其是寡妇群体的社会地位,罗易联合众多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向印度当局请愿,他说:“请愿者们都是有知识的头脑清醒的人,他们是这种权威的目击者,继承人们引诱寡妇们登上丈夫火葬的柴堆自焚,说是为了他们死去的丈夫的利益,如果有的寡妇害怕想逃离,会被迫绑上柴堆,已经逃走的会被亲人抓回烧死。所有这些例子,不论是印度教经典,还是民族的共识,都应该认为这是属于谋杀。”一开始他们的请愿并未受到重视,尽管罗易的申诉严正有力,但殖民政府怕触及宗教利益引起的社会动荡会危及殖民统治秩序,于是以宗教自由为借口,主张保持中立,不予干涉。于是他想方设法与殖民当局的政界、军界上层人物磋商,如总督、法官、治安官、英国政党成员等等,同时也争取到英国自由派人士的支持,加上征集了几百人在禁止萨蒂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样才迫使总督本廷克于1829年宣布萨蒂非法。第17号法令规定:凡怂恿寡妇殉夫者,直接使用暴力或其他强制手段逼寡妇殉夫者,均犯有杀人罪,当依法判处死刑。冥顽不灵的守旧分子并没有就此作罢,1830年两千名正统印度教徒上书英国枢密院,要求否定本廷克的决定。罗易赶到了英国,做出了反诉,禁止萨蒂的法令最终得到了批准,至此罗易的反萨蒂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三、罗易反萨蒂斗争的影响

罗易在印度史上是个开风气的人物,被后人尊称为“近代印度之父”。早年民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了印度社会的种种弊端,他立志破除陈规陋习,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西方平等、自由、友爱的进步思想传入印度,罗易深受启发,他举起西方自由主义的旗帜,倡导女性自由,要求废除残酷的萨蒂制;罗易时期的孟加拉地区萨蒂问题最为严重,生于孟加拉婆罗门家庭的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嫂子作为萨蒂牺牲,这成为他反萨蒂的直接原因。罗易反萨蒂斗争的道路是艰难的,但是成果显著,意义重大。

殖民政府可以颁布反萨蒂的法律,归功于印度改革者们坚持不懈的斗争,其中包括罗易。没有这些改革者们的努力,便没有这项法令的出台。虽然殖民政府必须面对拥护萨蒂的保守分子们的反对和质疑,但是法律的制定站在道德与公正的角度之上,政府很快克服了这些困难,萨蒂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印度独立后再一次颁布法律禁止殉葬,但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北方邦,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依旧不时被媒体披露,印度妇女解放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萨蒂习俗虽未因罗易的斗争而彻底废除,但也没有更大的反复,这是社会改革的最大成果,是人道主义对封建蒙昧主义的一次伟大胜利。

罗易社会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便是印度的妇女,尤其是妇女中的寡妇群体。绝大部分国家的传统社会,妇女都是社会最低下的群体之一。即便是最讲人权的西方社会,很多国家的妇女获得选举权也不过只有短短几十年。古代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于19世纪初开始为学术界所关注,印度学者和英国学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英国的传教士、统治者和学者们就妇女社会地位问题对印度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印度的历史学家们则力证印度妇女曾拥有崇高地位,只是在某一段时期以后逐渐降低,有观点认为印度妇女地位的降低与种姓制度的加强息息相关[8]186。忽略不同的政治立场,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都认为妇女的社会地位高低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印度的妇女避免了被迫成为萨蒂的暴行,生命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在罗易等人呼吁妇女拥有财产继承权的斗争中,她们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财产权。从这个层面来看,罗易的反萨蒂斗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他是印度妇女解放的先锋,是印度女性自由意识的启蒙者,把妇女从自私的僧侣手中和传统的桎梏当中解放出来,这对后来的女权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反萨蒂斗争的过程中,罗易以笔墨为武器,出版小册子、创建报刊、发表檄文同顽固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用西方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武装印度人民的头脑,如此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觉醒;他挖掘传统教义的精髓,翻译了大量宗教经典并普及大众,避免了教义为一部分人扭曲利用,大多数人能够读到、读懂经典,人们便自觉抵制萨蒂制这类愚昧的社会陋习,这些都有利于印度社会的长治久安;他身体力行,多次组织大规模反萨蒂的行动,想方设法使得殖民政府宣布萨蒂非法,印度社会在社会改革的先声中掀起了宗教改革之风,印度教体制能够适应新时代下印度社会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度教为基督教所代替的宗教危机。罗易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和实践活动,闪耀着理性主义的光辉,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他力图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印度社会,这些对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在纪念罗易逝世10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印度衰败的夜色中,罗易像一颗明亮的星,以其明察秋毫的眼力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胆识,出现在印度历史的夜空。”[2]1841972年5月22日,印度政府在加尔各答建立了罗姆·摩罕·罗易图书馆基金会,简称RRRLF,作为庆祝他200周年诞辰活动的一部分[9]4。罗易点亮了年轻印度的前行之路,后人对他的追悼正是因为他一生坚定地反对宗教蒙昧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为印度的复兴和民族的觉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萨蒂寡妇印度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29:19
古代的寡妇
闽南风(2022年2期)2022-02-24 14:08:46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红色的激情——萨蒂·泽赫作品欣赏
浅谈埃里克·萨蒂人生经历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幼儿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加泰前部长在英国自首
环球时报(2019-11-15)2019-11-15 04:13:38
错位治疗
特别文摘(2017年7期)2017-04-19 16:44:20
幺叔
印度式拆迁
海峡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