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军
(阳春市第一中学,广东阳春,529600)
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和确定学校管理文化时既要重视管理结果,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研究秩序,又要兼顾管理效率,使学校管理从唯结果论向提升管理效率转变。柔性管理文化能够打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壁垒,让对话与沟通在同一层面完成,有利于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彰显人性化、科学化,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通过制订管理制度来行使管理职权,发挥制度的约束、监督、奖惩功能,对管理对象进行严格的控制。这种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其明确、强力、制度化和强化执行等特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重视个性发展,强调沟通与协作。因此,传统高压、僵化的刚性管理逐渐失去了“威力”,柔性管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柔性管理是通过对人们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研究,运用沟通等相对柔和的手段进行管理,在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柔化的说服力,强调以人为本。[1]在柔性管理中,人既是管理的施动者,又是管理对象;管理要从人本身出发,最终又以人为落脚点。对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把握,能够有效提升管理影响的持久性、有效性,让人们产生内在驱动力,提升管理效果。柔性管理并非全新事物,老子在《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能利万物而不争”的论述,就是对柔性的高度哲学概括,强调以柔克刚,运用辩证的思维来论述刚与柔的转化,以及柔性思想的现实意义。然而,柔性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针对其实践策略,还需进行充分的探索。
作为学校的管理对象,教师普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形成了稳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事有自己的一套认知与评价体系,所以他们很难认同行政强制式、严词命令式的管理模式,而注重心理沟通和内在激励的柔性管理可以在教师心中产生稳固、深远的影响。在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教师能够在内心生发出对制度的理解,从而更坚决地履行和服从。由此可见,学校要树立民主化的管理理念,改变粗暴的行政式管理,充分发挥柔性管理的感化、激励作用。
1.将教师纳入学校管理中来
学校管理的顺利实施需要将教师纳入管理中来,一方面,要激发教师的责任感,促使其更认真地履行教师职责;另一方面,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管理内容,提升对学校管理策略的理解和认知,培养集体认同感。例如,把教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让其对教学计划提出看法和建议,增加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充分保证了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责任感。
2.帮助教师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激励
在柔性管理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自我管理是重要一环。学校管理者要让教师针对学校和班级的教学目标自主制订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作为一种分权机制,自我管理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和自觉的约束,并在灵活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自我完善。为保证这一方式的完美实施,学校要牵头搭建学术研究组织,为教师打造个性化的自主发展平台。
3.学校要保障教师自由的学术权利
上课和进行学术研究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教师完成自我实现的主要手段。这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民主、宽松的氛围,而保障教师顺利开展学术活动也是保障教师的基本权利。从保护教师的创造力角度出发,学校管理者要减少对教师学术创造的干预和约束,不对教师开展过多监督性和强制性的管理,而是要主动为教师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为教师承担学术研究的压力,做教师学术研究的坚强后盾。
柔性管理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对人的情感的认知,明确情感是人作出选择和行为的内在驱动,从而有效挖掘内心情感。而学校的柔性管理就是从认识教师内心出发,运用情感来感化和凝聚人心。
1.人性化管理,提升亲和力
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对管理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单纯强调管理效率并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标,要重视亲和力的培养和提升。一是尊重教师的劳动创造,关心教师的需要,在校园内打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与教师建立融洽的关系。二是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无论是教师的考核晋升还是物质分配,都要注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升教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三是既要用人又要育人,要观察和尊重教师的发展需求,主动为教师规划设计进修计划,并提供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为教师的工作、生活解决后顾之忧。[2]
2.淡化“官员”概念,增强向心力
一些学校管理者的官本位思想严重,将学校管理等同于行政机关管理,导致学校管理效率低下。学校的任务是通过合理而高效的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特性决定了学校管理者与一般行政机关的管理者有明显的区别,要求学校管理者淡化“官”的概念。学校管理者一是要深入教师群体,与教师进行真诚的对话和沟通,努力成为教师的知心人;二是要以身作则、换位思考,从教师的角度审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手段。
3.善于沟通,提升凝聚力
作为柔性管理的手段,沟通是与行政命令相对而言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和道德素养,沟通障碍较少,只要管理者与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对话,双方很容易达成共识。要提升沟通水平,学校管理者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会倾听。倾听是全面地听、客观地听,肯花时间去倾听和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二是融入感情。要让沟通顺畅而高效,就要融入感情,只有这样,才能真诚感化对方,并产生内心共鸣。三是身体力行。在学会倾听和真诚沟通的基础上,管理者要尽力为教师办实事,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真正成为教师的后盾,由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独特的校园文化凝聚了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智慧,代表着学校的精神,是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园地和价值纽带。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因此,构建高尚的校园文化是实现校园柔性管理的高层次目标。[3]
传统的校园规章制度是以强制性为基础的行政条令,很难激发师生的认同感,无法使其服从和践行。而校园文化是从情感角度出发,形成共同的认同感。一是积极营造和谐、积极、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让正面的气息取代生硬的制度,对学校管理形成重要补充,打造出师德高尚、爱国爱校的校园氛围。二是加强家校合作,重视家访、家长会等活动,做到面向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三是全校合力建设校园文化,努力打造以教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这种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正是柔性校园管理的最高目标。
柔性管理是针对教师的特殊性而言的,意在通过更适宜的针对教师展开的管理模式,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管理模式。然而,也要认识到,刚性管理依然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作为刚性管理的有益补充,柔性管理可以让学校管理更有活力和弹性,但要发挥柔性管理的作用,依然要以刚性管理为依托。让两种管理方式相辅相成并形成合力,才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高级目标。[4]
在学校管理中构建柔性文化,是管理领域的一场大变革,涉及学校管理的众多层面。例如,学校管理者需要转变思想和策略,而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在柔性管理的氛围里配合学校管理者完善学校管理模式,发挥柔性管理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