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研究

2020-03-04 05:32张玲玲
教育观察 2020年27期

张玲玲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2014年9月,首批试点省份浙江省公布了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这为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新契机。这种以专业为导向的考录模式让更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学生的“选择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生职业规划”等方面。随着更多省份不断推出新高考改革方案,普通高中越来越关注系统、全面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研究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中学生涯教育规划提供借鉴,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

一、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

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提出了“人职匹配”的职业选择理论,开辟了职业指导的先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式不同,每种个性特征的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1959年,霍兰德发表了职业指导的人格类型理论,提出性格类型、兴趣与职业有着密切关系。1973年,美国出台《生计教育法案》,这是第一个生涯规划教育的法案,为美国各级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20世纪中后期,英国、日本等国也开始把生涯规划教育列入中学的教育计划,强调学校要尽早有计划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着重对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的能力进行培养。2003年,新西兰教育部也发布了《新西兰学校中的生涯教育与指导》,对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案、评价等多个方面作出规定与说明。[1]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方式为课程介入和教学渗透,在中学阶段独立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来开展教育,并且将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各学科。[2]

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传入我国,并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一定运用。我国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重点是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关系问题。崔杰提到,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解决就业难题,并能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3]周哲熙认为,做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未来发展大有裨益。[4]也有一些学者提到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王震、于娇艳提出,伴随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普通高中生在升学等问题上陷入了艰难的选择,开设一门适合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促进高中生的多元化发展,让高中生具有实现自我的职业规划能力迫在眉睫。[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6]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也提出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六方面的重点任务,“加强学生发展指导”[7]就是其中之一。政策和意见的出台,引起了教育界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和实效性的再度关注。

二、影响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的因素

当前,很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也遭遇一些困境,无法体现其有效性。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项闭门造车的教育活动,而是需要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目标进行科学指导,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进行认真规划。[8]

(一)生涯规划教育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性

新高考改革帮助学生提早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特点和专业意向,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校、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也成为关注的重点。但是,受传统高考体制影响,升学仍是学生本人、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头等大事,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除了现有制度的影响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有三点。一是学校组织不到位。当前很多高中对学生的教育仍侧重于应试教育,没有有效组织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有些学校的职业指导等同于高考填报志愿指导,只是应付式地在课堂播放课件,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浅显。二是家长观念不合理。家长普遍认为,孩子高中毕业后要进入大学学习,高中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培养考试高手,让孩子在高考中获取高分,而生涯规划课程不需要浪费时间去学习。[9]三是学生缺乏生涯规划意识。高中生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既陌生又好奇,在面临未来专业选择、未来职业规划问题时经验比较欠缺,很多学生盲目跟风或无从下手,缺乏生涯规划意识。可见,高考的传统认识与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冲突是影响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开设的随意性

新高考改革对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仅要探索符合新高考的多样化课程设置,而且要探索符合高中阶段教育本质要求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从高一阶段起开设高中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开发合理的课程纲要和校本化教材。[10]但从目前高中开设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来看,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师资准备等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学校缺乏对课程教学具体内容、实施方案和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当前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课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机械仿照大学生涯规划课程。我国还没有统一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纲要,所以高中教师纷纷仿照大学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但因没有根据高中学生特点设计,往往达不到教育目标。二是沿用其他学科逻辑教学。受传统课程教学影响,很多高中教师沿用学科知识逻辑教学,在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重视知识的学习与落实,忽略了对学生自我探索的引导及对学生采取行动的激励。

(三)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孤立性

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孤立开展的,其融入各学科课程是必然的要求。[11]《指导意见》中指出,学科渗透和实践活动是深入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高中一些科目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忽视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性,更多强调学科逻辑性,强调教学围绕考试和分数进行,忽略了学科的特点、学科与大学专业的关联性、学科与职业特点的融合性。由于对生涯规划教育定位不够清晰,对生涯规划教育与学校整体课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少学校远远还没有达到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学校其他课程的理想状态,生涯规划教育更像是一项孤立开展的教育活动。

(四)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需求的矛盾性

高中大多非常重视学科教学,多是聘请该学科领域的突出人才,或从高校招聘毕业生从事教学。毫无疑问,严谨的教学理念、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使这些教师能够很快适应教学需要。但是,他们在生涯规划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和经验却十分有限,发挥的作用也较小。当前,很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是由学科教师兼任的,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他们很难对学生开展专业性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很难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设计。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还是在校的班主任和政治教师,他们虽然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内心需求,但因缺乏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学习,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仍有所欠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供需矛盾和专业水平欠缺,导致课程无法落到实处,降低了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性。

三、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开展的途径

(一)生涯规划教育融入职业发展内容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既要为升学做准备,又要与职业方向相关联。因此,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既包括学业规划,又包括职业规划。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定位: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12]新高考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回归,学生灵活选择考试科目,打破了原来的文理分科局面。浙江省推行“3+3”高考模式,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政治、技术、地理、历史、化学、物理、生物7门课程中选择3门科目进行高考。这就要求学生在高一时就要分析自身优势、兴趣和能力等,结合大学专业作出选择,也要求高中摒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功利思想,真正从学生的发展出发。高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门学科、大学专业、职业发展等特点,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倾向、发展潜力等进行学业规划。当然,学校还要不断给学生提供了解专业信息与社会职业需求、了解专业发展趋向和人才市场需求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职业体验、了解相关职业特点、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倾向选择提供判断依据。

(二)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相互衔接

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计必须以学生需求和发展为导向,准确把握高中各阶段不同的教育定位,并根据不同定位有效开发和实施课程体系。就目前高中办学资源和能力而言,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这个要求,需要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涯规划教育核心目标,高中在课程实施中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参与社会实践等职业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感悟,使学生逐渐清晰自己的职业兴趣。高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高校科研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参观,增强学生对大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逐渐清晰自己适合学什么,适合做什么。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与高校、企业积极衔接和融合,能有效帮助学生构建人生蓝图、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目标的实现。

(三)生涯规划教育促进教师积极成长

生涯规划教育必然对学校师资力量提出新的要求,除发挥原有心理学教师的作用外,高中还需要一批比较专业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是要引进校外教师。社会上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虽然他们以前或许不在学校任职,但是他们能够将社会中比较实用的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二是校内成立生涯规划教育小组。生涯规划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要成立生涯规划教育小组,让任课教师相互交流沟通,探讨如何指导学生制订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只有发挥校内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才能在互动中不断成长和进步,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要制订培训方案,帮助教师补充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三是高中与高校开展紧密合作。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在高校引入并开展,比高中开展得早,实践也比较成熟。因此,高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进行师资共享、课程融合、实践资源共享、专业知识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融合等尝试,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12]四是建立生涯导师制。生涯导师团队可以由高中、高校、家庭和社会人员一起参与组建。生涯导师制对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决策、促进学生特长及个性化品质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四)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评价方式探索

提高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实效性,开展课程评价是重要手段。目前,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空白的,对课程价值和核心目标没有进行评价和判断。所谓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各个环节的全部或部分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13]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具有自身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等不同阶段,实现途径可以是课程教学、生涯测评、生涯咨询以及各类生涯体验活动,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融合实现课程核心目标。综合运用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是符合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特点以及不同教学方式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体验活动中的行动、展示、操作等表现情况,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的方法。表现性评价要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时作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过程性评价主要结合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不同阶段目标进行评价。如:高一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大学学科和大学专业,做好学科规划;高二主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努力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高三主要引导学生关注高考和志愿选择,做好大学规划的准备。发展性评价是根据生涯规划教育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在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给予的评价。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评价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生涯认知的水平和发展需求的阶段性特征,涉及不同课程内容,使用不同评价方法。

随着新高考改革逐步推广和深入,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育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专业为导向的高考改革模式对生涯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明确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实现生涯规划教育与高中课程的融合,与大学教育衔接,与高考改革适应,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