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紫星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强调“每一个学生”“学校特色”等。[1]在此背景下,开发校本课程无疑成为现在教育界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开发政策是国家集中各专家的力量编写教材,教师负责实施课程。在一线教师和课程专家缺少沟通的情况下,课程专家编写的课程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而且教师也无法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和实施要点,这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办出本校特色,全国各小学贯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理论水平不够等原因,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有利于促进我国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组织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活动,旨在满足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学校全体人员尤其是教师理应成为课程行为主体。[2]学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达到彰显校本特色、提升课程品质、完善整体课程、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培养教师教研能力等方面的目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行为,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过程和评价系统的完成。这些都应在学校内部发生。
校本课程开发对我国教育发展有重大意义。其一,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创新意义,学校成为课程创新的主力,不再是国家任务的简单执行者,这为培养各种人才打下了基础。其二,有利于办特色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整齐划一的小学课程设计不利于学校打造自己的教育特色和品牌。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国家对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鼓励各层各级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历史、当地的文化特色、民族的风俗传统办特色学校,办学目标多样化,课程内容多元化,更加符合本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求。其三,是教育个性化的需要。新时代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小学正是教育个性化的关键时期,针对地区特色、社区资源、学校文化、学生个性、教师能力专门打造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培养出专业的人才,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教育需求,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开发前有一个总体方向,在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要求。首先,在校本课程刚开始设计时,校领导和教师应该理清“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谁”。这是校本课程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乎校本课程存在的价值。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但现在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想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其次,教师没有相匹配的课程决策权和评价权,所以常常机械地服从校领导的命令和专家的意见,抛弃其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对校本课程定位的不准确。最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必然要与本土文化结合起来。但限于文化传统的抽象性和教师的归纳水平,很难将本土文化提炼出来并融入校本课程。已开发的、看似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有一部分也只是空有其表、有形无意,没有真正做到符合本校学生的需要。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各小学根据国家课程进行教学,教师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职责就是依照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进行教学。我国在培养小学一线教师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其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职业培训中也把重心放在了教学能力培养上,导致我国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作为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应该具有主动开发课程的能力。当课程决策权下放到教师身上时,他们没有作出准确的判断,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和意义也无法全面认识,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次,教师对课程的执行力非常重要,没有完整地参与课程的设计和研究,根本无法实施相应的课程。即使有的课程设计完善,也会因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缺乏而导致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失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最后,少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具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心态,他们通常认为这不是其职责范围内的事,做得好也没有实际的利益,这样下去自然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现有的学校资源很难满足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虽然有些课程目标明确、设计完善、内容丰富,但是依旧无法实施。校本课程的实施涉及课程管理、师资配置、教材编写、器材准备、场地选择、时间安排等诸多具体问题。[3]由于涉及多方面的物质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工程,普通小学在不影响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再开发出新的课程,无疑是学校的大难点。教师和校长是开发校本课程人力资源中的核心要素,但大部分小学教师的个人素质都不足以自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一些小学校长不具备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思想和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使在课程专家的帮助下开发出一系列的校本课程,也很有可能因为教师和校长对课程认识不到位、没有衔接好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学校无法提供硬件资源而导致实施课程困难重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一股个性化教育思潮,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更是确证了这一思潮的强大生命力。教育改革提倡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尤其强调尊重具有特殊倾向、志趣、需要和才能的个性。[4]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不仅要满足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目前,很多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认识到这一点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设计多样性、差异性、独特性的校本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而且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现阶段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停留在学校想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学校能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教师想上什么样的课程、专家认为学生应该学什么样的课程层面,没有切实地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发现每个学生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化得不到充分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背道而驰。
首先,在校本课程开发前学校应组织相关教师研究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深入当地生活并写出相关报告。只有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和社区特色,才能将其和校本课程开发融合起来,在保留文化表现形式和意蕴的同时传播意识形态,开发出贴近生活并有意义的校本课程。例如,台湾云林县成功小学把紫斑蝶生态研究纳入学校课程,并结合政府和多方力量成功设计出以紫斑蝶生态为主的校本课程,其经验值得其他学校借鉴学习。其次,开发校本课程时要使所有教师找准出发点和目标,主动寻求高校专家的指导,一对一针对问题理清概念和意义。只有在编写前就明确目标,才能找准方向、一击必中。在课程纲要编写时要注重课程实施步骤的可操作性,不能只是罗列抽象性概念。最后,可以通过改编现有课程或升华校园社团活动的方式来开发校本课程。以重新考查课程目标、规划课程内容、完善评价体系的方式来开发新的校本课程,比直接创造一门新的课程更加简单易行。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学校要让教师将教育研究工作放在自己成长的必修课上,使其认识到自身专业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也必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5]在不增加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改变学校原有的培训方式,使其多样化、综合化、专业化,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要。例如,化大班讲座为小班培训,根据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讲座的形式也不只是高校专家的理论讲解,还可以邀请其他在校本课程设计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小学教师分享经验。还可以把“一人讲”培训转变为“多人交流”的联谊活动,邀请多位优秀教师与本校教师开展茶话会活动,减少教师的抗拒心理,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升对自我的追求。另一方面,教师的积极性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积极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从政策方面入手,提供政策保障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学校则从专业成长、证书颁发、荣誉证明、经费补贴、绩效考核等多方面入手,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磨合和完善。校领导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但不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仅仅由他们来完成。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任务,而是需要高校专家、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各行各业人士形成合力。高校专家的参与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引领,将国内外最新课程理论与本校实际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加强高校学者和一线教育现场的联系,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可以让学校了解他们真正的教育需求,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真正做到国家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人士的加入可以增加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促进校本课程长足发展。学校还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帮助,获得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增强开发校本课程的决心和动力。另外,学校还应学习教育同行的经验,在他校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校本课程体系,努力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主要有三点:一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和特色。其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是最重要的。[6]校本课程开发最终是为了学生,应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将关注学生的受教育需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为此,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如国家课程在哪些方面无法满足本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哪方面是本校学生成长的薄弱点、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哪些方面加深学习等。学校应根据立足于实际情况的研究报告设计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实施和评价中逐渐完善校本课程,努力打造特色化课程、个性化课程、开放化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
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开始到完善需要不断努力。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应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来自实践的理论思考丰富我国课程理论,为广大小学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提供借鉴,进一步推进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并且,学校也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体教师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来实现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体现我国的教育活力,贯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