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春燕
(启东市惠萍小学,江苏启东,22625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源远流长,具有传承性、连续性的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如何多渠道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1]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班级文化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正所谓环境浸润,大象无形。诗意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班主任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基本元素,创设以“荷塘月色”“翰墨写意”“竹韵清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为主题的独具班级特色的教室环境。同时,在楼道中、过道旁、橱窗里等明显的位置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中华古典诗词、佳篇名作、传统美德故事等,营造“墙壁文化”“楼宇文化”“廊道文化”“专题文化”,让学生视线所及的地方都带有学校文化的标识和富有教育内涵的图画诗文,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养成学生品德,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乐享成长。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它们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人文素养的积淀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富有迷人的道德光泽和人格光泽,如“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教育在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又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教人向善向上向美的生动教材。而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就像一朵独具馨香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它们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语道破,每一首诗词里都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多读多看,学生心底会自然生成一种“正”的东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向上、健康、澎湃的状态,成为富有家国情怀、善于担当、敢于承担的有作为者,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在晨读、午读时间诵读古诗词,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如齐读、默读、表演读等。当然,班主任也可以适时介绍一些与作者有关的有趣小故事或者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播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频,欣赏一首与诗歌意境相对应的古典乐曲,赏析诗配画等,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古诗吟诵会、诗句接龙、小古文课堂、飞花令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潜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经典诗词独有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的心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学生的品德成长、人格成长和精神成长。
传统文化教育不必拘泥于教材,还可以依托我们的传统节日,渗透节日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弘扬美德。
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凝聚、更迭、糅合、定型,进而变得丰富多彩,彰显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它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所以历代文人墨客为节日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得到了广泛传诵,如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苏轼的《水调歌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精心组织丰富的活动,适时渗透传统文化。如清明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小白花,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端午节时,组织学生制作香囊、包粽子,开设“屈原专题讲座”,通过读屈原的作品,讲屈原的人生,评屈原的精神,让学生领悟屈原的伟大人格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秋佳节之际,组织学生品月饼,话团圆,拍合照,举行“吟月诗会”;九九重阳之际,组织学生赏菊、登高,给敬老院的老人送温暖……从这些活动中不难看出,传统节日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活动,较好地传承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总之,班主任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配以适当的、有效的活动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节日风俗,感受节日文化,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和合”“均等”“和平”等思想,承载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规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性修养,“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改革精神,“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行为规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进精神……为了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植根学生心田,班主任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在“雷锋精神伴我行”的主题系列活动中,通过看视频、讲故事、学雷锋志愿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学会帮助和关爱他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良好的品德深扎学生心间。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武术、剪纸、书法、抖空竹、古琴、快板、茶艺等,让学生知民俗、学民俗、爱民俗,努力担当起中华文明传承者的责任,不断播种下民俗文化的种子。教师也可推荐学生观看优秀儿童剧、地方剧,进一步发挥美育的滋养作用,用丰富的思想内涵、生动的艺术形式,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办汉服文化节。传承了几千年的汉服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服饰,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班主任可以通过汉服文化节,让学生感受汉服折射出的博大兼容、宽厚仁爱、追求自然的民族精神。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与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名人纪念馆,开展唱红歌、重走“长征路”等系列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总之,虽然活动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但是班主任应坚信润物细无声,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经由系列举措植根于学生心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班主任一定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亮学生人生底色,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祖国大花园中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