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2020-03-04 05:32胡治国高娅楠
教育观察 2020年27期

胡治国,高娅楠

(郑州市中原区新街坊小学,河南郑州,450007)

一、中医药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意义

(一)国家层面

2016年,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由此可见,把中医药引入校园,有利于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二)社会层面

中医药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知识体系,无论是中医药生产企业、中医馆还是各级各类中医院,都在努力弘扬与传承中医药文化。但是,广大中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知之甚少,而他们同样肩负着传承中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小学校园,不仅可以让社会成员广泛接触到中医药文化,而且能够让百姓感受到中医药的巨大魅力,最终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2]

(三)学校层面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最主要的场所。郑州市中原区新街坊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是2018年新建的学校,建校初就将“新生活教育”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并开发出一系列课程及项目性学习活动。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健康生活理念、知行合一精神等优秀文化基因,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有着重要价值。[3]因此,将中医药文化引进校园,能充分体现我校“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的育人目标,有效落实“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二、中医药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活动实践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小学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个层面的充分参与与合作。因此,学校层面必须开阔工作思路、优化活动实施路径,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基本知识、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学科特征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整合地方中医药资源的基础上,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立足点,加强融合与创新,努力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小学校园取得实效。

(一)依托地方资源,丰富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各个地域内都有着其得天独厚、与众不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因此,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小学校园时,学校可以依托地方中医药资源,联合当地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院、中医药企业等,设计出符合小学生实际的可操作的活动,让当地的中医药文化真正发挥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4]

河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中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在省会城市郑州,坐落着全国知名中医药院校——河南中医药大学。除此之外,郑州市还有太龙药业、信心药业等知名中药企业。这些资源为中医药文化进小学校园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校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开发出“小小中药郎”系列活动,通过研学旅行、家校共育等形式,不断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的热爱之情,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任何课程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从全局作出缜密的分析与思考。为了让相关课程真正落地生根,我校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制订出具体的方案,在充分研究和讨论后加以完善。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学生通过参观仲景文化馆、标本馆、医史馆、药植园等,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在郑州市中医院,学生通过参观草药房、中成药房、煎药房,体验就诊、取药的全过程,参观体验制作中药浓缩膏的全过程。在太龙药业的煎药车间、灌装车间,学生可以感受制药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回到校园后,学生还可以利用种植箱种植中药,并利用常见的中药材制作药膳、中药饮品、生活用品、美术工艺品等。

可以说,这些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不仅培养了学生健康生活的理念,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家乡郑州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小中药郎”系列活动多次被网络媒体报道,并被编入郑州市教研室即将出版的《学在郑州》系列辅导教材中。

(二)立足学生视角,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中医药文化进小学相关活动的实施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学校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不同的年级,科学设计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模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在开展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初期,我校始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着眼点,注重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接触、体验与感受。同时,我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探索和思考,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能力、思维能力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开发课程时,我校注重引导学生手脑并用,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参与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促进个体的成长。同时,我校还努力拓展学校课程参与的渠道,让学生、家长都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建设中,一起进药企、制香囊、做中药美食,密切家校之间的联系。

考虑到参加此次活动的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我校只安排了相对简单的体验式学习,如种植常见的艾叶、蒲公英、薄荷等中草药,让学生体验装土、选种、种植、浇水的全过程。在学习制作草木染时,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草木染作品。开展制作荞麦壳枕头活动时,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动手,亲子共同完成制作并合影留念,然后由学生把药枕带回家,感受药枕的功效。有家长如此评价:“很高兴孩子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开启小学阶段的学习,我对学校开放式的教学思想和家校共建的教学模式非常认同。”

(三)注重应用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中医药文化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学校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医药文化,而且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类活动为学生形成创新品质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探究思考,最后顺利解决问题。

例如,我校开展的“中药小侦探”活动,以品尝美食导入,在学生品尝美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现在你们品尝的食物里有哪些食材和配料?”有的学生说:“老师,有莲子,有银耳……”教师继续追问:“你知道吗?它们有的还是珍贵的中药。”这句话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中药怎么在汤里?不是生病了才吃药吗?”随后,学生充当起“小侦探”,回家翻找“中药材”。通过调查,学生不仅了解到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都有哪些,而且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中药材。然后在家长的协助下,学生探究中药材入膳的基本知识,为自己动手制作药膳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药材,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如何将其入菜,并向家长学习简单的做菜技巧,完成“拿手菜”的创作。

本次活动的创新点不再是简简单单地按照食谱学习做菜,而是将中药材与膳食、美术、语文等学科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有的学生创作的冷拼盘“梅花”,名字就取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他用蛋清做白雪,用枸杞做梅花的花瓣,用不去皮的山药做梅花的树枝。由此可见,学生在动手创作“拿手菜”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而且融入了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真正意义上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当然,作为学校活动课程,必要的评价反馈是不可少的。其中,评价内容与形式最为关键。在我校活动课程的反馈阶段,我校要求学生在家长、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活动调查报告,然后在班级和学校交流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收获,讨论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整个活动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学生收获满满。他们发现,原来中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不仅能治病救人,还能帮助我们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三、中医药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收获与思考

中医药文化借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校园,其育人效果是显著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对学生来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既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阅历,更培养了他们的创作能力。对家长而言,在该活动的影响下,他们不再以成绩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孩子,而是逐渐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开始关注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然,要使中医药文化进小学校园活动开展得好,学校不仅要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而且要对参与活动的教师进行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丰富教师的学识。教师只有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在跨学科整合、研究性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综合素养,实现自我成长。[6]

对学校来说,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走出课堂、认识社会、认识大自然,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既完善了课程体系,又丰富了育人理念的内涵。通过相关课程的开发,学校在引导学生完成对中医药文化的观察、思考、发现、总结,获得看病就医、中药种植、药材加工等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密切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新生活教育”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健康意识、环保意识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形成了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服务社会和国家的正确价值观。

总之,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小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中医药文化进小学校园活动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