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慧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文化是存在于人类群体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环境而长期积累出来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是被群体成员普遍认同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思想、言语、行为等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子是一种渴望被社会及他人认同的心理需求,是一种获得社会承认与肯定以及他人承认与尊重后的心理满足。面子代表了一个人的脸面,是中国人关于人的自尊心、尊严、利益等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内心不约而同的一种东西,是中国人自觉遵守的一种人际交往准则。[1]由此而形成的面子文化,是指在面子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影响人们心理及行为的文化样态。面子文化对德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家庭德育。
面子文化体现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样式,它难以捉摸却微妙奇异,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细腻的法则。面子文化的普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期望通过自我评价来判断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有时通过争脸面赢得他人眼中的优先地位,有时设法维持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即我们常说的争面子、保全面子,除此之外,还有要面子、丢面子、给面子等。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身份等不同,面子的大小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由于个体性格和观念的不同或国家与地域的不同,人们对面子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例如,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在家庭与社会上取得了较高的地位,那么他拥有的面子就大。如果一个人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方设法取得别人的认可与称赞,那么面子文化对他而言分量就较重。由此可见,面子文化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也因为个体差异性而产生了特殊性。
面子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社会互动原则,具有强大的社会约束力。它调节着人际交往,约束着社会行为,维持着社会秩序,体现出了明确的社会性特征。与此同时,面子文化也体现着一定的道德性。道德依靠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来维持人际交往的和谐。人们都希望得到他人心理上的重视,即“有面子”,而不希望失掉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即“丢面子”,因此,人们会遵守道德规范以维持自己的面子。面子文化的社会性与道德性有所重叠,因而相互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相互转化。
人际关系的和谐离不开面子文化的作用。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尊重他人,我们需要给别人留足面子,只有顾及他人的面子,才能使交往更为融洽。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子文化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维护情感关系的纽带。面子文化也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当我们给足他人面子时,他人作为互换性的报答也会在行为上和语言上给足我们面子,使我们感到被对方尊重。这样,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每个人的尊严都得到了满足,使交往更为融洽。
由于面子是做给他人看的,因此他人的评价就会成为个人行为的标准,这体现出了明确的他人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真诚的丧失。面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地位与威望的象征,反映了一个人的尊严与能力。为了不失体面,人们倾向于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更胜一筹而获得满足感,这种攀比实质上摒弃了个体的实际需要和自我价值观,容易滋生虚荣、妒忌、炫耀等不良心理,甚至会使人们为了荣耀而不择手段、极尽谄媚。“做面子是个人对现实的被动适应,而非积极的创造,带有鲜明的强制性。”[2]在面子文化的钳制下,个体的行为体现出复制与模拟的特性,而不是自身灵感和激情的迸发。个体按照既定的模式表现出固有的行为,是被动机械的过程,而非自身意愿的个性表达。
西方学者Goffman的戏剧理论认为:“人生就像是在演戏,社会便是一个舞台。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互动双方在观众的注视下,演出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演出的成败便涉及行动者的颜面。”[3]“所谓做人,就是尽义务。或为家庭,或为地方,或为团体,放弃面子原有的权利,去扮演某种需要的角色。”[2]从根本上说,面子是用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待,获得别人的肯定与承认,而不考虑自身的意愿和感受。同时,传统文化群体性的特征要求群体成员必须保全集体的面子,个人的面子只有融入集体的面子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他人的是非观念和集体的利益操纵着个体的行为,使个体隐藏了自己的判断和意愿。
家庭是孩子身心发展的摇篮,家长承担着培育孩子的职责。家庭德育是德育的基础和核心,是指家庭成员中长者对幼者施加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使长者的意识形态内化为幼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家庭德育存在一些问题。
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言行举止同家族声望联系在一起。“脸面的最理想形态就在于通过脸上的努力来得到面子,即一个人的努力拼搏所得到的成就来追求社会声望和赞许。”[4]在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仍然把读书看作成才的重要途径,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只有考取了重点学校和拥有了较高文凭才算是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在这种成就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家庭的教育理念体现出了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家长只注重孩子当下的成绩,以眼前的得失为判断标准,忽视了孩子的长远发展,这就形成了以成绩为取向的家庭教养观——家长格外重视孩子智力与技能的培养,以孩子考取各类等级证书为荣,孩子的课余时间被五花八门的课外班所占据。为了满足家族面子需求,有些孩子从出生起就被规划好成长的道路,按照家长设计好的蓝图去发展。家庭本是一个个性化成长的环境,但在功利性观念影响下,孩子被视作流水线上以统一模式生产出来的标准件,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这样的家庭教养观容易忽视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使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与智力技能的发展失衡。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用恰当的方法促进孩子的道德发展,使他们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在面子文化的虚伪性与无我性的压制下,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以迎合别人的期待为目标,以塑造一个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乖孩子”为导向,以是否符合大人的要求为标准来评价孩子的言行:在孩子与同辈群体发生冲突时,家长往往忽略谁是谁非而一味地批评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与长辈发生矛盾时,家长也会不分青红皂白地逼迫孩子承认错误。家长的做法无非是让孩子满足他人的要求和期待。家长不顾行为的动机和后果,只顾维护面子、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的做法,会让孩子对道德准则提出质疑,让他们对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感到困惑。另外,为了取得同龄人的欢心,部分家长会让孩子分享礼物;为了获得长辈的好感,部分家长会教孩子说好话。这种他人取向价值观引导下的做法教会了孩子如何取悦他人。久而久之,功利化的道德行为取向会使孩子变得虚情假意、表里不一。
在面子文化的作用下,当孩子言行不当或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有些家长为了体现出对孩子的教导,在大庭广众之下采取斥责、威吓等粗暴的方法对孩子实施道德教育,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种简单、专制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自信心、自尊心的建立。家长不问清原因就进行批评教育,非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长此以往还会使孩子承受过多的消极情绪,使他们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最终导致叛逆。受面子文化的影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会因人因地而异,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家长的要求不一,甚至会根据当时的心情来决定如何对待孩子。这种随意的做法会使孩子无法真正认识到道德的本质,造成思想上的冲突,不利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另外,在面子文化影响下的消费理念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道德品质。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部分家长为了显示身份和地位,会给孩子购买品牌服装等高档产品,还会鼓励孩子在节日、生日时给同伴赠送贵重礼物。这种做法容易使孩子变得世故,使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变得功利化,也会使他们形成攀比心理,不利于孩子道德水平的提升。
面子文化对家庭德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家长应从教育观念、养育方式等方面入手,寻找提升家庭德育效果的策略。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应该摒弃一维的成才观,秉持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广泛重视并成功应用于教育实践,是因为素质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鼓励人的个性发展,重视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优秀的人仅仅具备充足的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这样才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因此,家长应摆脱面子文化功利性的束缚,树立全面的成才观,帮助孩子全面发展。首先,家长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孩子的优势,摒弃用一个模子来塑造人的想法。家长要立足于孩子的长远发展,不要只看当下的成绩。其次,孩子不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成长。家长不要在意外界的眼光,而要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最后,德育不能光靠惩罚,盲目的批评指责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要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给孩子充分的关心与爱护。
面子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家长要善于利用面子文化的正向作用,消解其负向功能,促进孩子道德发展。第一,家长应从面子文化的社会性与道德性特点出发,约束孩子的言行,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利用面子文化交往性与互利性特点,指导孩子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家长要消除面子文化的虚伪性与无我性,鼓励孩子活出真实的自我,不要被他人的意志牵着走,使孩子拥有自己的价值观。第三,家长应明确什么时候应该考虑面子文化,什么时候不应该被面子文化约束。在指向孩子正向成长的情况下,家长应发挥面子文化的正向功能,而在为了迎合他人需要而放弃原则的情况下,家长应毫不犹豫地摆脱面子文化的影响。当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家长要问清缘由,听孩子的解释,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给出恰当且令人信服的处理方法。当自己与孩子发生矛盾时,如果是自己有错,家长就要诚恳地向孩子道歉,不要碍于面子不承认错误,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出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第四,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要积极健康,不要只是简单地打骂或严厉地批评,这样只会失去教育的良机,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平等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体谅、包容孩子的失误。
受面子文化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自身的成功来使父母、家族感到骄傲,这是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使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父母会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孩子在家庭压力下的行为并不是出于自身的意愿,他们只不过是家庭获得荣耀、挣得面子的工具罢了。父母过多的干涉只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孩子的道德及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孩子“是拥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维的,是有着自己独特思想和品格的”[5]。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留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还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爱好等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家长如此,孩子亦如此。家长不必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要致力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要只希望孩子为家族“长脸面”,而要关注自我梦想的实现,为孩子做榜样。